【摘 要】我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絕大多數,自古以來,“三農”問題一直是政府很關心的問題,農村的發展、有序治理直接關系到整個國家的發展和治理。目前我國鄉鎮財政存在著事權與財力不統一,財政增收乏力,財政收支的矛盾等一系列問題。本文對鄉鎮財政管理的當前現狀及所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并相應的提出了其改革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鄉鎮;財政管理;分稅制;財政體制
一、我國鄉鎮財政現狀
鄉鎮是基層政權組織。鄉鎮財政不雄厚,農村穩定就沒有經濟基礎,就隱藏著不安定的隱患。而現代鄉鎮財政狀況卻很不樂觀,存在著事權與財權不統一,財政收支的矛盾等問題。鄉鎮政府財政管理的不科學導致了我國農村鄉鎮發展落后,效率低下,人民生活水平亟待提高。(1)鄉鎮財政是典型的“吃飯財政”。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發展慢無疑是鄉鎮財政困難的根本原因。目前,很多鄉鎮經濟仍然停留在以農業為主的自然經濟發展水平上,鄉鎮財政收入的大部分來自農業,二、三產業提供的稅收比重很少,財源結構單一的問題十分突出。首先是財政供養人員多,財政不堪重負。在我國,由于機構臃腫、層級過多和職能模糊等原因,不僅嚴重影響了政府效率的優化,還使得政府行政管理過程中的交易成本和代理成本大幅度提高。其次,基礎教育、公共衛生、社會保障、基礎性建設等具有較強區域外溢性的公共服務責任,過多由鄉鎮政府承擔,給鄉鎮政府造成了極大負擔。最后,許多鄉鎮財政入不敷出,正常運轉面臨極大挑戰,鄉鎮正常工資發放也難以保證,所以更沒有多少錢去搞公益事業的發展。(2)財政收支矛盾突出,財政包袱日趨沉重。財政壓力迫使基層政府大規模舉債,鄉鎮負債已成為當前嚴重影響鄉鎮財政的一個突出問題。在鄉鎮政府債務中,一些是由于執行和落實中央有關政策,而中央沒有給予鄉鎮應有的財政支持而形成的;有些是因為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公益事業發展需要而形成的;還有一些是由于中央和鄉鎮政府在公共品供給職能上,鄉鎮政府承擔了本應由中央政府承擔的職能而形成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不良債務使鄉鎮財政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自改革開放以來,地方財政收入比重呈下降趨勢,而地方財政支出比重則呈上升趨勢。2010年地方財政收入比重為47.6%,而財政支出卻占到80%,可見地方政府的財政壓力,這個問題更是突出地反映在了鄉鎮財政上。(3)鄉鎮政府無力提供農村最基本的公共服務。長期以來,由于我國尚未建立起公共財政體制,財政資源配置傾向于城市和工業,鄉鎮政府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能力本來就很薄弱,特別隨著農村稅費改革的推進,農業稅被取消,鄉鎮財政的收支矛盾更加突出。有些鄉鎮在“保工資”“保吃飯”都很困難的情況下,幾乎完全喪失了為本地區農民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能力,沒有發揮好地方政府應有的資源配置作用。鄉村公共衛生設施條件差,提供的衛生服務質量不高,農民基本醫療得不到保障,因病致貧問題比較突出,農村義務教育等重點事業經費缺口大。這些都進一步加劇了鄉鎮財政困難。
二、鄉鎮財政管理問題的應對措施
(1)完善現行分稅制,減少財政級次。實行徹底的分稅制,完善地方稅收體系,因地制宜,培育地方稅主體稅種,合理確定稅收管理權限,加強我國地方稅體系建設。在科學劃分各級地方事權的基礎上,為地方公共產品的供給提供穩定的資金來源,深化鄉鎮財稅體制改革,實行“省直管縣”,降低征收成本,強化地方財政職能。(2)進一步完善轉移支付制度。規范地方財力的分配關系,建立完善的轉移支付制度,中央財政要進一步加大對地方的財力性轉移支付力度,清理和整合專項轉移支付,提高一般性轉移支付的比重,將花錢的權利還給基層,增加基層財政的可支配財力,保證不發達地區農村居民能夠享受基礎教育,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等基本公共服務。(3)要按照財力、事權相統一的原則,合理界定地方各級收支范圍。合理界定財權事權的范圍,通過推行財力、事權的統一,有效降低鄉鎮基層財政的稅負。減少上級財政的過于集中,以充分調動政府理財的積極性。要按照區域性原則和權責統一的原則劃分各級事權,根據基層政府的支出責任,相應下放財權財力,使財力和支出責任相匹配,盡量減少??钜幠?。(4)加大對鄉鎮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大力培植稅源,招商引資和發展第三產業,壯大鄉鎮企業是加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是增加稅源的重要舉措。鄉鎮企業的發展,不僅可以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而且可以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引導和促進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為鄉鎮財政創造更多的收入來源。這是鄉鎮財政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鄉鎮級財政走出困境的根本出路。
參 考 文 獻
[1]馮宗容,楊明洪編.財政學[M].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
[2]張玉海.農村稅費改革后鄉鎮財政的困境及出路[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2006
[3]牛長立.我國中部省份鄉鎮財政建設之管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