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探討了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評價方法,提出通過建立公共服務指標體系模型,計算公共服務體系與地區需求匹配度的一種評價方法,并以H市數據為例,對該市人口分布對公共服務體系現狀和需求進行分析。
【關鍵詞】公共服務體系;人口分布;需求分析
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是當前社會發展的一個關系國計民生的一個重要課題,而如何評價公共服務體系是否滿足地區發展需要,如何規劃未來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是一個難題,本文就此問題進行探討,并提出一種基于公共服務指標體系模型的評價方法。
一、公共服務體系概述
公共服務,是21世紀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公共服務體系包括教育體系、公共衛生體系、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社會福利體系等。為社會公眾參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活動等提供保障。公共服務體系的完善建立對于社會和諧、穩定,對于企業的健康發展、國際競爭力的增強,對于節約社會資源、提高服務效率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支柱,關系改革、發展、穩定的全局。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優撫安置和社會互助、個人儲蓄積累保障。這幾項社會保障是相互聯系,相輔相成的。社會保障體系是社會的“安全網”,它對社會穩定、社會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個地區公共服務體系是否滿足當前需要,如何分析其未來需求,是本文討論的重點。
二、公共服務資源分布匹配分析
1.基本公共服務指標體系、所謂指標體系是指若干個主要特征定義的指標構成反映該現象本質的系統。衡量公共服務體系的供給水平與績效以及公共服務體系化程度,必須要有客觀的基礎和科學的依據,這個客觀的基礎和科學的依據就是公共服務指標體系。構建一個符合我國國情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并適當考慮地區間、城鄉間公共服務支出成本差異,最終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務支出標準,政府可以依據各個指標來分析、比較、判斷和評價城鄉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水平、發展狀態和總體能力。基本公共服務力的評價指標體系分為主觀評價和客觀評價兩個部分,對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從公眾的主觀感受和客觀投入及成果這兩個維度來進行全面地、系統地考察。
2.建立公共服務指標體系模型。一個地區的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取決于各項基本公共服務的水平,對各項基本公共服務要按照其自身屬性和重要程度等因素,確定其在整個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中的地位,并賦予權重。每一項基本公共服務都應當從投入、能力、效果等3個類別進行評價,并對每個類別分別賦予權重,加權后形成該項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的評價。通過這一體系可以得到徐州地區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的基本評價。這一體系可以表述為:LA=∑Piαi+ε(式1),∑αi=1(式2)。式中LA為A地區基本公共服務水平;Pi為第i項基本公共服務項目的提供水平;αi為第i項基本公共服務項目的權重;ε為其他因素調整項。得出一級指標見表1:
表1 一級指標數據
某地區的某項基本公共服務水平(Pi)可表述為:Pi=∑
(Ijβj)αi+∑(Pmβm)αp+∑(Enβn)αe(式3),αi+αp+αe=1(式
4)。式中Ij為第j種基本公共服務投入類指標,βj為其影響因素的系數,αi為投入類指標的權重;Pm為第m種能力類指標,βm為其影響因素的系數,αp為能力類指標的權重;En為第n種效果類指標,βn為其影響因素的系數,αe為效果類指標的權重。各項指標數據見表2:
表2 各項指標數據
3.公共服務體系評價研究。公共服務體系各個分指標的重要性是無法權衡的,所以表2中的三級指標的權重采用等權重的度量方法。同時根據(式4)將二級指標的影響力定為4:3:3。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將表2的三級指標列的數據計算出來帶入公式(式3)中,得出一級指標即醫療衛生、公共文化、教育、就業、社會保障的發展水平的數據,再將一級指標的數據帶入到(式1)式中得到不同地區的公共服務體系的匹配度情況。如果最終結果即越接近于1,那么該區的公共服務體系的匹配情況越好;越接近于0,那么該區的公共服務體系的匹配情況就越差。(式3)式計算出的一級指標的數據越大表示該對應指標的發展狀況越好,越小表示對應指標發展狀況越差。
三、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需求分析
有了當前公共服務體系中各公共服務資源與當前地區人口分布匹配度,可以指導該地區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但若以當前需求規劃未來建設,基于建設的延遲性,可能建設好后又不滿足當前需求了。因此,本文思路是:預測未來五年該地區人口發展分布,從而預測未來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需求,為政府構建公共服務體系作為參考。下面以H市為例,H市分為市區和五縣分別以H1縣、H2縣、H3縣、H4縣、H5縣表示。
1.H市未來五年人口預測。利用灰色預測方法對該市未來人口進行預測。灰色預測通過鑒別系統因素之間發展趨勢的相異程度,即進行關聯分析,并對原始數據進行生成處理來尋找系統變動的規律,生成有較強規律性的數據序列,然后建立相應的微分方程模型,從而預測事物未來發展趨勢的狀況。其用等時距觀測到的反應預測對象特征的一系列數量值構造灰色預測模型,預測未來某一時刻的特征量,或達到某一特征量的時間。
表3 1998~2010年H市人口變化數據(單位:萬人)
計算擬合值,再用后減運算還原計算得模擬計算值x(0)(k),得出前五年的計算結果見下表4:
表4 灰色預測檢驗
運用Mathematica軟件分析得出徐州市未來五年人口預測結果,見表5:
表5 H市未來五年人口預測結果(單位:萬人)
2.H市人口分布與公共服務資源分布匹配等現狀分析。首先,根據上述建立公共服務指標體系模型。其次,將相關數據帶入上述模型,運用Mathematica軟件編程得出該市總體公共服務體系匹配度情況與城市、農村的比較結果,見表6:
表6 H市公共服務體系匹配度情況與城市、農村的比較結果
從全局角度看,H市公共服務體系整體狀況不容樂觀,其中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最差。從城鄉角度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整體都落后于城市。數據顯示,政府要加大H市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投入比,加大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的發展力度,平衡城鄉公共服務水平。
本文在深入分析的基礎上,以H市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為例,提取了醫療衛生、公共文化、教育、就業、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體系發展指標,建立了評價公共體系模型,分析了該市現階段基本公共服務的概況,深刻的認識到當前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尚不健全,不僅難以保障發展成果惠及全民,不利于社會和諧穩定,而且還會制約經濟社會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
參 考 文 獻
[1]齊勇峰,王家新.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探索[A].2006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C].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2]王恩涌.人文地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0~58
[3]盧洪友,盧盛峰,陳思霞.中國地方政府供給公共服務匹配程度評估.財經問題研究(總第328期).2011(3):96~103
[4]劉德欽,劉宇,薛新玉.中國人口分布及空間相關分析[J].測繪科學.2004,29(7):76~79
[5]徐州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徐州調查隊.《2011徐州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
[6]劉紅光等.《江蘇省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簡明資料》.江蘇省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2012-01
[7]劉紅光等.《2010江蘇省人口發展報告》.江蘇省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2012-06
[8]李劍,基本公共服務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商業研究(總第409期).2011(5):48~56
基金項目:江蘇省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項目(SCX201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