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刑法規范的模糊性長久以來被視為刑法規范的缺陷,為眾多學者所詬病,但近年來也有部分學者在認真分析模糊理論的基礎上,提出相左的觀點,刑法規范的模糊性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和正面價值,并繼而研究刑法規范模糊性的轉化抑或釋明,本文秉持實質解釋的原則對刑法規范模糊性進行釋明。
【關鍵詞】刑法規范;模糊性;實質解釋
刑法規范的模糊性則是指立法者基于語言本身特性、刑法權威性和穩定性以及社會發展需要的考量而適用模糊語詞,由此而產生的刑法規范內涵的確定,而外延不確定的靜態現象。例如,刑法規范中的“數額巨大”、“數額較大”、“情節嚴重”、“以及其他……”、“等……”等概括性用語的使用以及“暴力”、“猥褻”、“冒充”、“非法”、“販賣”、“倒賣”等規范構成要件要素的運用。此種用語的使用既可以保有刑法規范的穩定性有可以保持刑法規范的生命力;可以嚴密法網,保護社會;可以有利于實質正義的實現。但此種用語均需要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以及所涉及的罪名進行范圍或含義明確化。因此便產生了刑法規范的模糊性釋明的問題。怎樣將刑法規范停留在“紙面的”模糊性轉化為司法實踐中明確性,如何更好的駕馭刑法規范的模糊性是值得研究的。正如張明楷教授所言,刑法是專業的科學,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置喙的,我們應該心懷正義的去解釋刑法。易言之,就是對刑法規范進行實質解釋。
實質的刑法解釋就是從保護法益的目的為出發點,只要行為的違法性和有責性已經達到刑罰科處程度的,可以在遵循罪行法定的原則下進行擴張解釋;行為符合構成要件但不具有有責性或者刑罰科處的必要,可以在遵循罪刑法定的原則下進行縮小解釋。意思就說以實現正義為目標,可將符合構成要件的但是沒有法益侵害的行為不受到刑法的科處,對沒有違法性和有責性但有法益侵害的行為納入刑法的規制范圍。如此一來,按照此種理念解釋刑法,勢必對模糊性犯罪構成的運用和釋明有一個生長點的意義。如此,刑法規范中的“多重含義性”模糊用語就可以通過實質解釋的方法在不同的罪名中,根據法益侵害的不同程度確定確定其含義,如“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中的“暴力”和“劫持航空器”罪中的“暴力”的程度就是不同的,在司法實踐的適用運用實質解釋的方法對其加以區分,從而有利于實質正義的實現。
刑法規范模糊性的釋明,目前大陸法系國家一般采用的是司法解釋和判例,而我國還有立法解釋這一途徑。因此無論是立法解釋對刑法條文本身進行的解釋還是司法解釋對司法實踐中的應用進行的解釋,抑或法官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做出的典型判例都應當在實質解釋理念的指導下進行。
當然目前的立法解釋和司法解釋中已經可以追尋到實質解釋的蹤影。例如2004年12月29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有關信用卡規定的解釋》中將信用卡擴大解釋為包括借記卡,因為司法實踐中利用借記卡進行詐騙而產生的社會危害與利用貸記卡進行詐騙的危害具有同質性。因從保護法益為出發點將信用卡擴大解釋為信用卡就是對刑法規范進行實質解釋的表現。此外,司法實踐中對于不作為人的作為義務就是沒有通過精確的構成要件加以明確的,此時就需要法官對不作為人的作為義務進行積極的查明,以此確定不作為人的不作為的違法性。以猥褻兒童罪為例,當以不作為的方式猥褻兒童時,產生了同作為的方式猥褻兒童相同的法益侵害,但由于刑法規范多對作為方式加以規定,而對不作為的方式只能被“其他方法”所涵蓋,此時就需要法官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查明事實并進行自由裁量。以及刑法規范中的“非法”、“執行職務”、“猥褻”等規范性的構成要件要素,在司法實踐中都是需要法官根據“法”、“職務”、“猥褻”范疇的變化而做出相應的判斷或解釋,因此法官可以在實質解釋原則指導下或者約束下發揮主觀能動性,對于刑法規范模糊性的釋明也是至關重要的。
綜上所述,在秉持對刑法規范進行實質解釋的原則下對刑法規范的模糊性進行釋明,既不違背罪行法定原則又可以保證刑法懲罰犯罪保護目的的實現;既保持實質正義的實現又保持刑法規范的穩定性;既可以保持解釋的合理性又可以防止法官能動性的濫用。因此,秉持實質解釋的原則對刑法規范的模糊性進行釋明值得研究和堅持。
參 考 文 獻
[1]張明楷.刑法分則的解釋原理》(第二版)(上)[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6~8
[2]張明楷.實質解釋論的再提倡[J].中國法學.2010(4):50~51
[3]蘇彩霞.我國刑法立法解釋立場的實證考察[J].浙江大學學報.201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