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折射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各個方面,其對于哲學、藝術、審美等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而美學是哲學在藝術和審美上的延伸,老子的美學觀念同他的整個哲學思想的核心—“道”有著直接的聯系。因而老子的“道”,就是以自然之美為核心內容的美學思想出發點。
【關鍵詞】道;自然;審美;意境
老子的“天人合一”、“大象無形”、“有無相生”、“奇正相生”等理論,是中國傳統審美觀的哲學基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老子首先提出“道”這個概念,作為自己的哲學思想體系的核心。老子所提出的作為宇宙本體的“道”,是實存性的,不可將它和“絕對概念”、“絕對精神”混為一談。老子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第四十二章)老子認為“道”的作用是無窮無盡的,從時間而言,它歷久不衰,天長地久。從空間而言,它無處不在、無窮無盡,它孕育著宇宙萬物而生生不息。老子認為“道”的作用是宇宙至高無上的主宰?!拔岵恢湔l之子,象帝之先”。(《老子》第四章)不是上帝造物,而是“道”生上帝,繼生萬物。
繼而,老子認為,人是自然界的組成部分,人都應該遵循“道”。“道”具有超越一切名相概念的無限性,故道家美學以“無”為美。“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保ā独献印返诙逭拢┰谶@里,老子提出“道”、“人”、“天”、“地”這四個存在,“道”是第一位的??隙巳藶橛钪嬷兄淮蟠嬖冢亲匀唤绲挠袡C組成部分。這是老子創造性的貢獻,建立了宇宙大道本體論,也是中國古代哲學中最早的一種“天人合一”論。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老子主張無為而治,追求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追求個人的生活方式、思想、道德和行為準則與道、自然、天地相契合的最高境界。
老子美學中最重要的范疇也并不是“美”,而是“道”-“氣”-“象”,這三個相互聯結的范疇。在我們看來,老子把自然無為的“道”作為美的根源。他的自然之美的思想,體現了“道”所派生的特征,也體現了“道”的自然延伸。美的本質就是自然之美,老子以“道”作為美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宣告了我國美學系統理論的誕生。老子的“道法自然”說集中體現了老子思想的特征,當然,也毫不例外地表現出老子美學思想的特征。它體現了老子的審美觀念、審美認識、審美判斷、審美情趣、審美目的和審美方式,同時也體現了老子的藝術觀,具有豐富深刻的美學內涵。老子的“道法自然”說的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表達要自然,方式為無為。“無為”之所以能達到“無不為”的境界,關鍵就在于“無為”乃“自然”。
因此,自然而然的、無所用心的表達方式正能契合客體的自然天性,達到主客體的自然交融。在老子看來,自然無為乃是人類社會和宇宙萬物生存發展的最高法則。萬事任其自然,擺脫人為作用,往往能成就一切。“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老子》六十四章),原因在于這種“無為”法則要求主體必須順應自然規律,“天地相合,以降甘露”(《老子》三十二章)。老子“自然無為”的思想從哲學角度揭示了藝術創作的基本原理和規律,并受到了古代文藝理論家、藝術家的高度重視,“自然無為”的法則不但被運用于理論研究領域,而且被運用于指導創作實踐。在中國古人看來,藝術家創造精彩作品的關鍵,在于無為而作,自然天成。比如在藝術創造的“無為”法則不是要求藝術家放棄對藝術美的追求,而是主張藝術家超越對作品成敗得失的考慮,上升到藝術創造的高度自由的境界。中國古典美學表現了古典藝術不同于西方古典藝術的重要的美學觀點,宗白華對此有很好的論述。他指出,埃及、希臘的建筑、雕刻是一種團塊的造型。中國就很不同,中國藝術家要打破這團塊,使它有虛有實,使它疏通。即是老子所說的無,也就是中國畫上的空間。老子美學是其哲學的延伸,即美本于“道”,道是最高、最大、最難達到的美。而道之為性是看不見、摸不著、說不清的,因而近于道的美,或者說是體現道之美,也必然是與道的形式同一,“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所以一切美都是以看不見的形式,或者是以看不清的形式存在著,若有若無的道體呈現出一種深樸含蓄之美。
“道”之美融會于江河湖海,蔥翠草木,日月星辰等自然生命之中,然而“道”卻柔弱無比,寂寥無形。此柔弱含蓄的自然之“道”,無時不在展現著美的本身。渾成之“道”所涵蓋的世界萬有不齊之物,包括美的存在,無不以自然為基礎。可以見出,老莊所強調與追求的“無言之美”,其實就是一種空白的美,它和后來中國美學的“意境”所追求的以少總舵多、以小見大、意蘊含蓄等審美特征是相通的。
參 考 文 獻
[1]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M].中華書局,1994
[2]朱謙之.老子校釋[M].中華書局,1984
[3]祁志祥.中國美學原理[M].陜西教育出版社,2003
[4]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