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對我國煤礦防治水工作存在的常見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對應的措施,期對我國煤礦防治水工作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煤礦;防治水;水災害 ;問題;措施
一、煤礦防治水工作存在的問題
(1)一些礦井對防治水工作不重視,防治水機構、探放水設備、防治水技術人員不到位。(2)防治水基礎工作薄弱,沒有查明礦井和周邊礦井老空水分布情況,造成水文地質資料不清。(3)防治水措施和雨季“三防”工作不落實,盲目開采急傾斜煤層。(4)防隔水煤(巖)柱留設不合理,礦井排水系統不健全,違規建設井下防水墻,非法、超層越界開采。(5)出現透水征兆時或暴雨洪水期間不嚴格執行停產撤人制度等。(6)設計缺陷:指煤礦采掘系統、防排水系統、通風系統、供電系統等存在設計中的缺陷是引發煤礦重大事故的主要原因中的人失誤行為,在事故人因中我們稱之為設計原因,具有時滯性和系統性。(7)故意違章:是指違反了煤礦安全規章和制度,并直接導致事故發生的行為。(8)管理失誤:是指由于管理環節或管理者個人管理決策和事故處置不當而引發的重大事故的人因。
二、加強煤礦防治水工作的措施
(1)超前防范,源頭治理,消除系統缺陷。煤礦防治水系統必須與煤礦的水文地質類型和條件相適應。因此,要求設計部門對設計負責,防治水系統必須符合法律法規和行業規范的要求;要求建設單位按標準建設,監理單位嚴格把關,確保防治水系統符合標準要求并與主體工程同時投入使用。(2)健全防治水機構,完善崗位責任制,配備專用的探放水設備和搶險救援設備。煤礦企業要形成主要負責人是防治水第一責任人,總工程師具體負責防治水技術管理工作的管理體系,同時建立專門的防治水機構和探放水作業隊伍,建立健全防治水崗位責任制,完善水害防治的管理制度、預測預報制度和水害隱患排查制度,并要配備專用的探放水設備,裝備必要的防治水搶險救災設備。(3)逐月進行預測預報和水害隱患排查,實施水害“零”報告制度。煤礦企業要在每個月的中下旬對下個月的防治水工作進行排查,對水害進行預測預報,實施水害“零”報告制度。比如,河南煤化焦煤集團,規定在煤層內實施探放老空積水作業的,必須上報焦煤集團公司批準方可執行;積水量大于10000m3或水壓大于1.0MPa的探放水工程設計必須報煤業公司審批;煤業公司每季度進行一次防治水安全檢查,礦井每月防治水隱患排查不少于2次,井下防治水檢查不少于4次,并對排查和檢查出的問題及安全隱患,按照五定原則進行落實整改;進行精細化地質管理,對組織機構與人員配置、地質資料的收集及整理分析、防治水鉆探工程等做有明確要求,并要求認真及時做好預測預報工作,確保年有年報,月有月報,周有周報。(4)嚴把探放水設計關,確保探放水措施的針對性。在需要進行探放水時,必須提前制定探放水設計方案,并且探放水設計方案及措施要經過煤礦總工程師組織的專題會議進行會審,會審人員包括編制部門、安全檢查部門、生產技術部門、探放水隊伍以及生產區隊等單位人員。同時,探放水設計方案及措施要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以徹底消除水患為目的。(5)嚴把探放水的復核關,并根據復核結果及時調整探放水方案。在進入探水警戒線并開始探放水時,必須要測定水源的靜壓力,計算積水的水位,并復核水量的大小。但由于鉆孔流量受鉆孔長度、孔徑以及雜物、淤泥的影響,不能直觀地反映積水的情況,有時會對探放水工作產生誤導,因此對復核的水量與預測水量偏差較大的情況,必須要及時調整探放水方案。(6)嚴把探放水的實施關,確保探放水的安全。進行探放水時,必須確保探放水人員和裝備的安全。焦煤集團防治水管理辦法是這樣規定的:在水壓大于0.1 MPa的地點探放水時,確定合理的套管長度,預先固結套管,套管口安裝閘閥。開掘安全躲避硐或制定避災路線等安全措施,并使每個作業人員了解和掌握;鉆孔內水壓大于1.5 MPa時,采用反壓和有防噴裝置的方法鉆進,并制定防止孔口管和煤(巖)壁突然鼓出的措施。水壓高于1MPa的斷層水、含水層水及陷落柱水,原則上禁止沿煤層探放,如確實需要沿煤層探放的,可以先建筑防水閘墻,并在閘墻外向內探放。探放斷裂構造水和巖溶水等時,探水鉆孔沿掘進方向的前方及下方布置,底板方向的鉆孔不得少于2個。整個探放水過程,防治水管理部門的技術人員必須在現場跟班,并記錄探放水數據和情況,處置突發情況。(7)嚴把探放水的驗證關,確保探放水的效果。探放水工作結束后,必須要對放水效果進行驗證和評估。對于仍有水輕微流出的放水孔,可以采用測靜壓的方法,驗證是否達到了放水的預定效果,還是因為雜物、淤泥堵塞造成水流不暢;或者采用重新打孔,通過檢驗孔是否有水流出,評估其放水效果。(8)探放水工作必須通過“探放水工作總結”的方式予以閉合。探放水工作結束后,必須進行工作總結,即對探放水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對好的經驗和做法進行總結,然后將探放水各個階段和環節的資料收集整理、歸檔。另外,每個月的防治水工作也必須進行總結,然后回到預測預報、水害隱患排查的下一個循環的起點,使防治水工作體系形成一個不斷循環、循環上升的閉合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