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970后,國際分工開始以產品內分工為主,并且建立在此基礎上的貿易形式日益見長。這類貿易形式以產品生產過程的分散化為基礎,將生產過程分成若干個階段,每個階段又分別分散到不同國家進行生產,形成以生產工序、環節為對象的分工體系。由于這種分工體系的微觀方面難以用貿易理論來解釋,所以本文引入不完全契約理論,研究企業在生產組織方式選擇中面臨的問題。
【關鍵詞】產品內分工;貿易;不完全契約;外包
一、相關概念
產品內分工是指某產品或勞務的生產供應過程按不同工序或環節分散到不同國家去完成,和一個工廠內部完成整個工序流程的生產方式有所區別,可分為國內產品內分工和國際產品內分工。本文主要討論后者。Hummels認為產品內貿易須同時具備三個前提條件:至少有兩個連續階段存在商品的生產過程中;至少兩個國家參與商品的生產過程;至少一個國家在它所從事的生產階段投入進口品,部分產出品用于出口。
二、相關文獻回顧
對產品內分工原因的探究,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基于傳統比較優勢和新貿易理論的研究。另一類基于不完全契約框架下的研究。由于不完全契約理論在解釋微觀主體在產品內分工過程中的選擇組織方式方面有突出貢獻,故利用該理論分析產品內分工與貿易及其模式選擇成為一個新的研究思路。Batra和Casas于1973首次提出運用比較優勢方法對產品內分工與貿易進行研究的理論模型,該模型在H-O理論框架下分析了中間品貿易的模式,認為進行中間品貿易的主要原因是比較優勢。Arndt將產品內分工看作是超級分工,且它在提高產品國際競爭力的同時還能提高國家福利。國內學者盧鋒等介紹了產生產品內分工的背景及其在部分行業中的表現,分析了該分工的利益來源和決定因素。他們認為比較優勢決定了不同生產階段的國別分工模式。Mclaren發展了一個中間投入品買賣雙方的匹配的分析方法。中間投入品的潛在購買者發現投入品市場存在更多的中間投入品供應商以滿足其的需求時,外包越有吸引力。相類似中間產品出售者發現潛在購買者的數量越大,進行生產銷售就越有利。買賣雙方成功匹配的內生可能性影響了外包和一體化的權衡。特別是存在匹配的經濟規模效應的情況下,遞增報酬意味著國際貿易鼓勵了外包的進行。Grossman和
Helpman發現在更大的市場上外包更為普遍,并且市場厚度與市場規模和外包企業的比重之間是正相關的。
三、不完全契約理論
Grossman和Hart于1986首次提出不完全契約理論,隨后
Hart和Moore等從不同角度研究契約不完全性的原因,及由此導致的契約重新談判和機制設計問題,并將該理論應用到不同領域,形成了Grossman-Hart-Moore(GHM)不完全契約理論。該理論以契約的不完全性為研究起點,以財產權或剩余控制權的最佳配置為研究目的,是分析企業理論和公司治理結構中控制權的配置的重要分析工具。Grossman和Hart將模型劃分成事先階段和事后階段。GHM模型建立在這兩個相對獨立階段的基礎上。事先階段企業行為包括交易雙方事先簽訂原始契約,以確定合作關系;參與方根據預期進行專用投資決策,以實現自身企業效率最大化。事后階段企業行為包括進一步決策,以確定可觀察但是無法證實的事后產出;最后交易方通過談判實現。由于事先預期到可能存在的敲竹杠問題,事后階段會影響企業事先專用投資決策,并帶來專用投資不足的問題。
四、不完全契約下企業組織方式選擇
企業在選擇生產組織方式時面臨兩個問題:(1)從國內生
產商還是國外供應商那里獲得中間產品;(2)以一體化的方式
還是非一體化方式獲得。首先,不完全契約情況下,如果是資本密集型產品,企業會采用一體化方式生產;若是勞動密集型產品,企業更傾向于外包。對于特定產業,企業則采用單一的組織方式,要么全部一體化,要么全部外包。其次,不完全契約使得中間產品的資本和勞動投入不足,且提高了產品價格,扭曲了收入分配結構。第一,為了降低被對方敲竹杠的風險,合同雙方會減少投資,故產量跟著下降收益也會減少。第二,不完全契約提高了最終產品價格,資本密集度和剩余控制權的分配決定了加成的比例。第三,當最終產品生產商擁有主要剩余控制權時,會對資本需求更高,進而會扭曲一國的收入分配結構。最后,不完全契約并沒有改變傳統的分工和貿易模式,資本密集型的產品通過FDI從資本豐裕國獲得中間品,勞動密集性的產品通過外包從勞動豐裕國獲得。
參 考 文 獻
[1]Mclaren John,Globalization and Vertical Structure[J].The American
Eeonomic Review.2000
[2]Grossman,G.M.Helpman,E.Outsoureing vs FDI in Industry
Equi1ibrium[J].Joum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e Association.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