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加快經濟發展步伐,實現城鄉統籌發展,切實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特別是被征地農民轉移就業問題,提高農民就業技能,增強農民就業、創業能力,實現農業充分就業,筆者做了調查,并提出解決方案。
【關鍵詞】農村;農民;再就業
一、被征地農民就業現狀
(1)再就業意愿低。許多得到拆遷補償款的農民安于享受,往往在短期內把有限的安置費消費完,互相攀比,買房、買車、買高檔消費品,尤其是30歲左右的年輕人,擇業觀念不強,不愿外出工作,缺乏對生活的長遠規劃,從而出現“坐吃山空”的現象。(2)工資待遇要求高。被征地農民對工資待遇的要求過高,對于被征地農民而言,他們的參照物通常是自己原來的收入以及周圍本地人的收入狀況,因此面對較低工資水平的工作時,他們的就業愿望往往不是很高。(3)勞動技能不足。大部分被征地農民只有初中以下學歷,導致了大部分被征地農民只能從事技術含量低、操作簡單的體力型或經驗型為主的勞動,缺乏一技之長,難以適應現代企業需要。(4)勞動收入微薄。相當一部分企業的管理人員月收入基本在2300元左右,技工月收入基本在2000元左右,普工月收入基本在1300元左右,季節工多進行日工資結算,依勞動時間長短和強度大小,基本在100~200元之間。(5)勞動強度過大。在調查中,我們發現無論是二產業還是三產業,工作時間一般都超過8小時,特別是服務行業,工作時間甚至達到10小時之上,加班、加點現象極其普遍且沒有相應地工資補償。(6)就業不穩定。大多數被征地農民主要從事體力型勞動,勞動收入低,勞動強度大,能較長時期固定在一家企業工作的被征地農民比例很少,跳槽頻繁,流動性大。
二、制約被征地農民再就業的主要因素
(1)就業觀念落后。一般來說,城郊農民的生活水平要比普通農民的生活水平高,而且借助區位優勢,生活水平提升較快,對勞動報酬的要求也比外來民工高,不愿從事苦、臟、累、險的工種,也有部分人習慣農村那種自由、自主的生活方式,不愿受企業勞動紀律的約束,從而錯失了大量的就業機會。(2)市場競爭力不強。被征地農民人力資本較低,在勞動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被征地農民再就業的最大困難是文化素質過低和非農產業從業技能缺乏。被征地農民長期從事農業生產,技能單一,難以適應企業尤其是工業化程度較高的企業用工需求。(3)就業信息獲得量不足。被征地農民社會資本薄弱,嚴重影響就業信息的獲取。被征地農民在本地就業,雖然人際關系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但是由于他們交往的對象大多數與其有類似背景,在職業類別和經濟條件方面差異不大,從關系網絡中獲取的就業信息比較單一,因此被征地農民在勞動力市場上不具備優勢。(4)企業管理不規范。大部分中小企業工資低,條件差,職工工資增長幅度較慢。有些企業對勞動法律法規執行不力,拖欠工資,欠繳社會保險費,加班加點且不按規定支付費報酬現象經常發生,使職工產生對立情緒。還有一些小企業勞動合同的簽訂不到位,職工的合法權益很難得到保障。(5)地理條件存在不利影響。規?;髽I地域比較集中,崗位需求較多的企業主要集中在偏遠地區,與此相對,被征地農民居住地則較為分散,農民實現就近就業極為困難。(6)企業崗位需求減少。企業拆遷導致崗位需求明顯減少。
三、對策思考
(1)注重引導,提高就業意愿。加強被征地農民就業需要實現其知識、技能、心態、價值觀的全面轉變。被征地農民的工作熱情往往來自于未來的壓力,而并不是現實的壓力,所以,在加強被征地農民技能培訓之前,要注重對被征地農民的思想引導。(2)加強培訓,提高就業技能。依托裝備制造學院人才實訓基地、區職教中心等培訓平臺,積極開展被征地農民技能培訓工作,通過加大培訓投入、建立培訓基地、創新培訓手段、完善培訓管理等形式,完善農村勞動力培訓服務網絡體系,使具有就業愿望和就業能力的被征地農民熟練掌握一項以上農業生產技能或非農產業崗位技能。(3)著眼需求,開拓就業崗位。一是拓寬就業渠道。為用工單位和被征地農民搭建溝通平臺,切實加強與區內用人單位和街道基層平臺的對接。二是自主解決就業崗位。在區內環衛、保安、執法特勤、公安協勤等公益性崗位人員使用上,優先考慮被征地農民,尤其是就業困難的被征地農民,解決他們就業難的問題。三是輸出轉移就業。進一步完善區人力資源市場功能,為被征地農民提供免費就業政策咨詢、就業指導、用工信息登記、職業介紹等“一站式”服務。(4)落實政策,鼓勵自主創業。大力倡導被征地農民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鼓勵企業吸納被征地農民,此外,對被征地農民創辦的企業給予相應的創業資金扶持,為自主創業的被征地農民提供低利息貸款服務。(5)強化宣傳,樹立維權意識。廣泛宣傳勞動政策法規,不斷加大執法監察力度,堅持專項整治,強化法制教育,規范勞動力市場秩序,健立健全被征地農民維權長效機制。加強對被征地農民的基本素質教育,利用被征地農民業余學校的教育平臺,開展對被征地農民法律法規、維權等內容的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