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刑法》關于妨害公務罪行為對象規定的范圍存在問題,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與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兩種性質不同的行為對象并列規定在同一條款中是不妥當,且沒有將與紅十字會類似性質的從事人道主義救助工作的中華慈善總會的工作人員納為本罪的行為對象。
【關鍵詞】行為對象;紅十字會;中華慈善總會
一、將不同性質的行為對象并列規定在同一罪名中不妥
《刑法》第277條第1、2、4款的行為對象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而第3款的行為對象是紅十字會工作人員,筆者認為,將不同性質的行為對象并列規定在同一條款內是不妥的。《紅十字會法》明確規定,中國紅十字會是在中國境內依法成立的從事人道主義工作的社會救助團體,是國際紅十字會的成員之一,遵循國際紅十字和紅新月運動的基本原則和宗旨,弘揚“人道、博愛、奉獻”的紅十字精神,致力于“動員人道力量、改善最易受損害群體的境況”。可見,中國紅十字會是一個非政府組織。聯合國關于非政府組織的界定是:非政府組織是在地方、國家或國際級別上組織起采的非贏利性的、自愿的公民組織。它主要有如下幾個特征:合法性、組織性、民間性、非營利性、自治性、自愿性、非宗教性、公益性、非暴力性和非政治性。從概念上講,它是指在政府部門和以營利為目的的企業之外的志愿性團體、社會組織或民間協會等。在我國,非政府組織主要包括社會團體和民辦非企業單位兩種形式。顯然,作為非政府組織的中國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不屬于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一般而言,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是指在我國國家機關中從事公務的人員,具體指在我國各級國家權力機關、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軍事機關中從事公務的人員。很明顯,紅十字會工作人員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是兩種性質截然不同的行為對象。 “對于性質不同、危害程度也不同的犯罪行為不宜規定在同一法律條款中。”所以,現行《刑法》將不同性質的行為對象并列規定在同一罪名中不妥。
二、人道主義救助團體的工作人員的范圍過窄
我國最大的慈善機構當屬中華慈善總會,其成立于1994年,是經中國政府批準依法注冊登記,由熱心慈善事業的公民、法人及其他社會組織志愿參加的全國性非營利公益社會團體,目前在全國擁有333個會員單位。中華慈善總會的宗旨是:發揚人道主義精神,弘揚中華民族扶貧濟困的傳統美德,幫助社會上不幸的個人和困難群體,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救助工作。其自1994年成立后極大地推動了全國范圍內慈善事業的發展,把籌集善款、扶貧濟困、緊急救助、社會福利、社會公益、慈善援助等作為其主要任務,作為政府救助的重要補充力量而發揮了其應有的作用。同時,中華慈善總會還逐步開展了災害救助、扶貧救濟、助學助教、助醫助殘、扶幼助孤、老年救助等6大系列33個慈善救助項目,特別是雨水集蓄工程、慈愛孤兒工程、貧困母親救助項目、恩瑞格患者救助項目、華夏養老基金等項目在全國有了較大的影響力和感召力。綜上所述,中華慈善總會與中國紅十字會一樣都是非政府組織,都是從事人道主義救助的社會慈善團體,也都是政府救助的必要補充,并且都在自然災害、突發事件中協助人民政府對傷病人員和其他受害者開展人道主義救助以及完成人民政府委托的其他事宜,但《刑法》對兩者的保護卻不一樣。如果在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中,以暴力、威脅方法阻礙紅十字會工作人員依法救助履行職責的,是比照《刑法》有關妨害公務罪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而如果在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中,以暴力、威脅方法阻礙中華慈善總會的工作人員依法救助履行職責的,《刑法》卻沒有將其納入到妨害公務罪的行為對象中,這似有所不妥。此外,中華慈善總會的工作人員雖然不具有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身份,但是其在自然災害、突發事件中救助職責的履行,實際上也是依法協助人民政府從事的救助管理行為,與《刑法》第277條第1、2、4款所規定的公務活動雖然表現形式不同,行使主體有別,但本質上卻也都是國家公務的組成部分,應該受到刑法的保護。所以,應將在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中,依法履行救助職責的中華慈善總會的工作人員也納入到妨害公務罪的行為對象中。
三、妨害公務罪行為對象的立法完善構想
由于《刑法》第277條規定的妨害公務罪的行為對象為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和紅十字會工作人員,且兩者從事的公務都是國家公務,如果行為人使用暴力、威脅或者其他方法阻礙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或者紅十字會工作人員依法執行職務或者履行職責,其行為都會構成妨害公務罪。但如前所述,現行立法將不同性質的行為對象并列規定在同一罪名中是不妥的。于是根據行為對象的不同,可將妨害公務罪分解并分別規定為兩個不同的罪。其具體的罪名為阻礙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依法執行職務罪和阻礙履行救助職責罪。
參 考 文 獻
[1]祝子慶.發展非政府組織共建和諧社會[J].社科縱橫(新理論版).2006(1):11
[2]趙秉志.犯罪總論問題探討[M].法律出版社,2002: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