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世紀50年代,中國向蘇聯全面學習,涉及到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各個領域。既要學習馬列主義理論,也要學習蘇聯先進的科學技術;既要學習蘇聯的生產經驗,也要學習蘇聯的管理模式。學習和直接借鑒蘇聯經驗,對維護國家安全、穩定新生政權、快速發展經濟發揮了不可否認的歷史作用,促進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快速發展。
【關鍵詞】學習蘇聯;蘇聯模式;積極影響
20世紀50年代中國全面學習蘇聯已經成了歷史,然而,對這一學習的利弊得失,從當時直到今天,人們的看法卻很不一致,歸納起來大致分為兩種:全盤肯定和全盤否定。這兩種觀點雖然截然不同,但卻都帶有時代的烙印,和當時的政治氛圍有著密切的關系。在20世紀50年代前期,中國絕大多數人都絲毫不會懷疑全面學習蘇聯的正確性,認為全面學習蘇聯是理所當然的,是符合國家利益和歷史潮流的。但是,也有少數人持不同的看法,認為學習蘇聯應該結合中國實際,不應該完全照搬蘇聯模式。然而,在當時“一邊倒”的形勢下,這種意見受到了批判。20世紀60年代中蘇關系破裂以后,對全面學習蘇聯又出現了一種截然相反的評價,認為50年代開展全面學習蘇聯帶有極大的盲目性,導致了“全盤蘇化”,是我黨領導社會主義建設中重大的戰略性“失誤”,甚至視之為經濟建設“左”的錯誤之源。這種觀點否定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起始階段所取得的來之不易的重大成就。我們認為全盤否定的評價過分地夸大了學習蘇聯的消極方面。
對學習“蘇聯模式”作非此即彼的簡單評判于事無補。西方學者曾指出:學習蘇聯模式曾經有力地加強了中國共產黨中央的團結,“在遵循蘇聯模式方面,存在廣泛的一致性;這個模式有助于把政策辯論集中在漸進性的修改,而不是在根本的途徑方面,這樣就減少了任何沖突的風險?!北疚恼J為,對中國全面學習蘇聯,既不能全面肯定也不能全盤否定,要作一分為二的具體分析。新中國建國初期全盤照搬蘇聯的建設模式在當時有其歷史的必然性,由于歷史局限性,中共把蘇聯建成的社會主義看成是社會主義的樣板,認定蘇聯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這在當時實屬自然之舉。
薄一波在回憶這段歷史時說:“在建國初期,我們在許多方面學習蘇聯經驗,雖然有必要,但毋庸諱言,在學習中有一定的教條主義,對斯大林存在一定的迷信?!比魏问挛锒季哂袃擅嫘?,薄一波的觀點是客觀的,他指出了學習蘇聯是利弊共存的。下面我們就具體分析一下學習蘇聯的積極影響:
20世紀50年代學習蘇聯,接受蘇聯模式,雖然有主觀原因與客觀原因,有從被動到主動,從大部分照搬到開始探索結合中國實際這樣一些復雜的情況,但它畢竟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走過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階段。而且中國領導人也認為采用蘇聯的方法是必要的和適當的,同時也是最佳的選擇。這個階段學習和直接借鑒蘇聯經驗,對維護國家安全、穩定新生政權、快速發展經濟發揮了不可否認的歷史作用,促進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快速發展。
第一,向蘇聯學習,使新中國建設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革命不易,建設更難。由于缺乏經驗,新中國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時,面臨重重的困難,在建設社會主義的方式、方法上,我們的頭腦里一片空白。蘇聯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積累了豐富的社會主義建設經驗。向蘇聯學習,在很大的程度上,緩解了我們的壓力,使我們在社會主義建設起步階段避免了大的彎路和曲折,使新中國初期的建設有了一個比較好的也是比較成功的開端。如前所述,新中國初期在國家建設上的困難,主要是沒有經驗。當時迫于世界局勢,我們不可能學習西方資本主義的建設經驗。為了加速我國社會主義的建設,向蘇聯學習就是頭等重要的事情。實踐證明,學習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學習蘇聯的先進的科學技術,對于我們的各項工作都具有迫切的現實意義。列寧、斯大林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蘇聯實行社會主義建設的無限豐富的經驗,為我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指出了正確的道路,提供了生動的榜樣,使我們可以在實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工作過程中避免許多錯誤,而順利地走向無限美好的社會主義的未來。
第二,學習蘇聯密切了當時兩國的友好關系。建國初期學習蘇聯,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當時兩國之間的友好合作關系,并成為這種合作關系的一個重要標志。中蘇友好是建立在對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認同之上,中國通過虛心向蘇聯學習,并且在蘇聯“老大哥”的指導、幫助和支持下,在很多領域兩國人民都進行了友好的交流和合作,這大大加深了兩國人民的了解,加深了兩國人民的友誼,極大地促進兩國關系的發展。誠然,20世紀50年代中蘇友好合作的形成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但當時中國人民向蘇聯學習的真誠態度,以及高度的熱情是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因素。
第三,學習蘇聯為中國確立了榜樣效應,增強了自信心和凝聚力,培養了大批有用的人才。建國初期,在我們缺乏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的情況下,把擁有豐富建設經驗的蘇聯樹立為榜樣,就為我們指明了方向,增強了信心,凝聚了力量。借學習蘇聯之際,宣傳社會主義建設的各方面經驗理論和成就,不但對實際工作有益,更為我們的發展前景繪制了藍圖,增強了人們走社會主義道路和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信心。學習蘇聯也為中國培養了大批有用的人才,這解決了當時我國各類建設人才嚴重匱乏的問題。蘇聯為我國培養的人才,不僅僅指在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或在學習蘇聯經驗過程中成長起來的各種人才,也包括去蘇聯留過學,接受過培訓的各類人員,他們在新中國政治、經濟、科學、文化、藝術等各個領域都作出了重大貢獻,國防、冶金、采礦、電氣、機械、化工、地質、建筑、鐵路、交通、教育等各個部門也有他們奮戰的身姿。
第四,向蘇聯學習促進了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學習蘇聯”、“蘇聯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的口號,極大地鼓舞了全黨和全國人民,讓全國人民看到了建設一個像蘇聯一樣強大的社會主義中國的希望,從而迸發出了極大的建設熱情。雖然蘇聯經驗并不一定完全適合我國國情,它本身也不可避免地具有某些弊病,但是還有許多好的、先進的蘇聯經驗是適合我們的,對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是有很大幫助的。通過全國人民的學習和蘇聯真誠的幫助,我們國家經濟結構和技術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轉變。
原來我國的工業基礎非常薄弱,蘇聯不僅幫助我們制訂了“一五計劃”,而且在人力、物力、財力上幫助中國,并幫助建設了156項重點工程。到1957年,蘇聯援建的156個重點項目,建成投產和部分建成的達67個,占總數的42.9%。正如哈里什(卡普爾博士所言:在1952年—1959年期間,……引進蘇聯設備和接受的技術援助,這“對中國工業化的能力發生了重大的作用。”經過五年的重點建設,我國工業在工農業總產值中所占的比重,由41.5%提高到56.5%。在這期間,我國不僅在工程技術力量、工業技術水平和勞動生產率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工業產品的生產能力大為增加,而且也建設起來了許多過去所沒有的一些重要工業部門。學習蘇聯為發展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礎。
另外,在20世紀50年代在學習蘇聯的過程中,大批蘇聯專家和顧問專家到中國工作,中國組織大批技術人員跟班學習,系統地掌握了許多新的技術。同時,我國還有3.8萬多的科學家、技術人員和熟練工人前往蘇聯學習受訓,不僅學習了不少科學理論,還掌握了許多新的技術。當時蘇聯提供的技術雖然不是世界第一流的,卻是比較先進的,甚至有些轉讓的技術在世界上也是最佳的。正如一些西方學者所說,“蘇聯技術援助和和資本貨物的重要性不論如何估計也不為過。它轉讓設計能力的成果被描述成技術轉讓史上前所未有的。此外,中國看來已接受了蘇聯國內最先進的技術,在有些情況下,轉讓的技術是世界上最佳的。在蘇聯援助的最重要的部門鋼鐵工業中,蘇聯人在20世紀50年代建造和操作著世界上最好的高爐。蘇聯人設計的武漢和包頭的中國鋼鐵工廠吸收了蘇聯的高爐以及大規模鐵礦石富集方面的最新技術?!睂μK聯的技術學習大大優化了我國的技術結構。
對蘇聯經驗的學習在中國對外學習的歷史上,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這不僅是因為中蘇兩個相鄰大國有不可多得的地緣優勢、人文優勢及悠久的緊密的交流歷史,而且是因為在20世紀中葉,新中國建國后全面學習了蘇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是套用蘇聯模式進行的。蘇聯的經驗對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并且這種影響到現在還依然存在著。
參 考 文 獻
[1][美]麥克法夸爾,費正清.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1949~1965)[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60,185~186
[2]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上卷)[M].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493
[3][瑞士]哈里什·卡普爾.覺醒中的巨人——一個外國人看新中國前三十年的外交政策[M].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