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物流業是一個集運輸業、倉儲業、貨代業、信息業等為一體的復合型服務產業,其涉及面廣、吸收就業人口多,對地方政府促進生產、拉動消費具有重要意義。內陸A市作為一個以鋼鐵、新能源、新材料三大產業為支柱的新型工業化城市,物流產業的發展對城市經濟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通過調研該市物流產業的現狀,分析其物流產業的優勢和不足,提出了建立信息平臺、利用稅收杠桿等對策,幫助A市物流業健康穩步發展。
【關鍵詞】物流產業;信息平臺;稅收杠桿
一、內陸A市物流產業發展現狀
內陸A市是以鋼鐵、新能源、新材料三大支柱產業為支撐的現代新型工業化城市,2011年,該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54.4億元,同比增加19.2%;主營業務收入1580.3億元,同比增加32.2%;全市工業化率超過60%,主營業務收入過億元企業超過150家。據數據顯示,2012年,該市共有貨運車輛36920多輛、噸位數392655噸,同比分別增長13.7%、11%。
二、內陸A市物流產業發展優勢
(1)雄厚的產業支撐。物流產業發展的前提,就在于雄厚的產業支撐,由此產生強烈的物流需求才是物流產業發展的原動力。據調查,該市2011年,全市實現主營收入1580.3億元,同比增長32.2%。而該市又是一個礦產資源比較缺乏的內陸城市,因此其工業的發展必須有一個強大的物流產業來支撐,反過來,雄厚的產業所引發的物流需求又將進一步刺激物流產業的發展。(2)具有明顯的區位優勢該市陸路交通優勢非常明顯。該市地處于內陸省份的西部中心位置,處于兩省份省會城市經濟圈之間,京九鐵路傍市而過,浙贛線貫穿東西,滬昆、大廣、樟吉3條高速公路和正在開工的蒙吉高鐵經過該市,并由4條省道與之相連,該市是所在省份的重要公路交通節點和商貿中心。(3)物流產業發展已初具規模。數據顯示,該市已具有物流企業348家,年上繳稅收突破千萬的物流企業8家,國家3A級貨運資質企業2家;擁有多個物流中心和批發市場,2012年,該市共有貨運車輛36920多輛、噸位數392655噸,同比分別增長13.7%、11%。這些已初具規模的物流產業為以后的物流大發展奠定了基礎。(4)出臺了各項政策及扶持措施。該市所在的省份也加快了現代物流業發展的謀劃和部署。2012年,相繼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全省服務也發展的若干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服務業統計工作的若干意見》等一系列支持包括現代物流業在內的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文件。
三、內陸A市物流產業發展的劣勢
(1)鐵路、水路基礎設施落后。當前該市的物流運輸主要依靠鐵路運輸,目前該市火車貨運場的最大年貨運吞吐能力為
2000萬噸,已經是滿負荷運行,其規模小、功能不完善、布局不合理、建設滯后的鐵路運輸將直接影響到現代物流產業的發展。(2)物流企業規模小、信息化水平低。目前,該市當地的物流企業普遍存在著經營規模小、市場份額少、貨源不穩定、服務功能單一、資源分散、經營秩序不規范、信息化水平低等制約物流產業發展的問題。(3)物流產業的專門人才缺乏。當前物流產業的發展遇到了“人才”瓶頸問題,同樣內陸A市也面臨著同樣的人才問題,尤其是作為一個經濟總量較小、發展程度不高的內陸城市,物流人才的引進更是困難。目前,該市的物流從業人員具有一定規模,但是絕大多數是從管理、工程、交通運輸等專業轉行而來,缺乏物流專業基礎。由于缺乏真正掌握現代物流理論的高層次人才,該市現代物流產業的發展必然受到制約。
四、內陸A市物流產業發展對策
(1)緊抓物流產業基礎工作,夯實發展基礎。基礎決定了上層建筑的穩固,物流基礎的牢固與否,直接影響到物流產業的發展,為此,大力推進物流產業發展的關鍵,還在于緊抓物流產業基礎工作,夯實產業發展基礎。要規范行業管理,打破行業壟斷,依法規范跨地區、跨行業物流服務行為;要加強物流配送體系研究,進一步完善物流配送交通管理。(2)通過稅收杠桿大力扶持龍頭企業發展,加快重點物流園建設步伐。在物流產業發展的初期,可以通過稅收杠桿來扶持物流龍頭企業。在具體操作中,當地應落實各項稅收減免優惠政策,并結合當地發展實際,通過稅收杠桿來扶持物流企業做大做強。同時,要結合內陸
A市的經濟總量、交通區位優勢及對物流服務的需求,結合實際基礎條件,發展規劃中建設一批物流園區和物流中心,通過加快重點物流園區及物流中心的建設步伐,帶動整個物流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3)加快物流產業信息化平臺建設,匯聚物流中高端專業人才。物流產業信息平臺是物流產業發展的必備手段,內陸A市信息平臺發展的初級階段,當地應采取“政府支持、企業唱戲、商業運作、自管自養”的模式建設自己的物流信息平臺,逐步完善信息平臺的各模塊信息內容,與當地通信公司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大量開展市場宣傳和推廣活動,順利與其他物流信息平臺對接,實現信息共享。
參 考 文 獻
[1]李慎恒.我國第三方物流企業的現狀及發展對策[J].經濟體制改革.2003(2)
[2]萬曉·周寧.我國商業連鎖企業的物流系統配送分析[J].北方交通大學學報(社科版).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