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P2P軟件一般用戶對于著作權保護作品的傳播的現實特點,使其很難歸為合理使用的范圍,涉嫌侵犯作品的信息網絡傳播權。而對于P2P軟件提供者和服務商,其在作品傳輸過程中所起的幫助、誘導等推動作用,可能使其承擔間接侵權的責任。
【關鍵詞】P2P;直接侵權;間接侵權
P2P由于其傳輸信息的特點決定了其被廣泛應用于計算機信息傳輸過程,而在這些信息中,存在著大量的受著作權保護的作品,因此自其誕生之日起就與著作權侵權問題交織在一起,涉嫌著作權侵權。P2P在運行過程中主要涉及兩類主體:一類是處于P2P網絡終端的P2P軟件用戶;另一類是處于P2P網絡核心地位的P2P軟件提供者和P2P網絡服務提供商。
P2P終端用戶在未經版權人授權的情況下,由于其上傳下載行為侵犯了版權人的復制權、信息網絡傳播權等專有權利所控制的行為從而構成了版權直接侵權行為。但對于P2P軟件提供者和P2P服務提供商的責任,目前國內著作權法律規范中并沒有清晰的界定。與之有關的法律規定一般體現在《著作權法》、《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計算機網絡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之中。P2P軟件提供者和P2P網絡服務提供商在整個P2P版權侵權活動中并沒有直接從事版權專有權利所控制的復制、信息網絡傳播等行為,他們的全部行為只是向侵權用戶提供用于下載的軟件,即提供了用于侵權的工具。因此,P2P軟件提供者和P2P網絡服務提供商只有可能會因協助或鼓勵終端用戶侵犯版權構成版權“間接侵權”。就直接侵權而言,根據專有權利控制專有行為的原則,只要從事了專有權利所控制的專業行為,又沒有合理使用和法定許可的限制,即構成侵權。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計算機網絡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在著作權法尚未針對網絡時代進行正式修訂的時候,根據我國互聯網發展的現狀,對網絡服務提供商的責任做出了規定,“網絡服務提供者通過網絡參與他人侵犯著作權行為,或者通過網絡教唆、幫助他人實施侵犯著作權行為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民法通則》第120條的規定,追究其與其他行為人或者直接實施侵權行為人的共同侵權責任。”我國《民法通則》第120條規定:“二人以上共同侵權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最高人民法院在《關于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42條對這一條做出了解釋:“教唆、幫助他人實施侵權行為的人,為共同侵權人”。從最高人民法院的這一司法解釋可以看出這里所謂的“共同侵權”的含意實際上是與美國的“幫助侵權”含意有些相似。正因為如此,上述《解釋》中也才試圖用共同侵權理論來認定網絡服務提供商的責任,傾向于引入美國的間接侵權認定規則來規制網絡服務提供商的侵權責任。另外,第5條規定“提供內容服務的網絡服務提供者,明知網絡用戶通過網絡實施侵犯他人著作權的行為,或者經著作權人提出確有證據的警告,但仍不采取移除侵權內容等措施以消除侵權后果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民法通則》第120條的規定,追究其與該網絡用戶的共同侵權責任。”該條對提供內容服務的網絡服務提供者的版權侵權責任采取的是過錯責任原則。
2002年起實施的《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中第20條有關侵權軟件持有者的責任的規定,以及2006年實施的《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第14條權利人對提供搜索、鏈接的網絡服務提供商的行為的限制的規定和第20條關于網絡服務提供者承擔間接侵權責任的限制規定,均應屬于“間接侵權”責任,因為上述行為并非直接受版權專有權利的控制。雖然這些解釋和規定中出現了一些間接侵權的原則和具體認定規則的規定,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我國現行著作權法在追究版權間接侵權責任方面的法律空白。但規定的內容過于簡單,針對的也多是網絡內容服務提供者的某些具體行為,所涉及的范圍過窄,這些規定試圖用傳統的民法共同侵權理論來解決間接侵權問題,本身也存在著不足及待完善的地方。
我國《民法通則》中的原則性規定并沒有解決如何認定“間接侵權”責任這一關鍵性問題,這使其很難成為在版權領域判定“間接侵權”責任的規則,技術的發展及實踐的需求都要求我們完善我國關于著作權間接侵權的認定。
參 考 文 獻
[1]龔帆,楊蕙.從BT下載侵權看P2P文件交換技術的發展對網絡知識產權的挑戰.http://www.cyberlawcn.com/Get/llyj/zscq/20070630524.htm,中國網絡法律網.2008-07-29訪問
[2]王遷.P2P軟件最終用戶版權侵權問題研究[J].知識產權.200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