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分析《2009年青海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中的數據表明,青海省六州經濟發展不均衡,其主要原因在于各州的自然條件差異明顯,礦產資源儲量分布不均,基礎設施綜合利用率存在差異,知識發展差異明顯等造成的。青海省各州協調發展要調整優化投資結構,保護生態環境、發展循環經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縮小知識發展差距。
【關鍵詞】地區差距;青海省;區域協調發展
一、區域發展不平衡
總體上看,青海省的六個州中發展最好的是海西州,其人均GDP水平以達到天津的水平。人均受教育年限較高,已經主要是工業社會,農業所占比例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其次是海北、黃南、海南三個州,人均GDP大體相當于江西、甘肅的平均水平。人均受教育年限較低,工業化水平較低,還略低于西部平均水平。最落后的屬果洛玉樹兩個州,這兩個州貧困人口集中,人口受教育程度很低,農牧業依舊是這一區域的主體。另外,這兩個州是全省生態重要性最高的地區,但同時又是經濟最落后的區域。青海省的六個州的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還有一部分處于生態惡化區域,而這些生態條件惡劣的區域恰恰是貧困問題最嚴重的地區。其中,高寒區域主要集中在三江源地區,貧困發生率達到36.7%;干旱地區主要集中在東部山區,貧困發生率達到33.22%;沙漠化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區,貧困發生率達到
13.66%。在這樣的自然環境下,貧困地區人口由于生產和生產力水平都比較低,導致他們對自然災害的抵御能力很弱,因災致貧,因災返貧的現象嚴重。
二、知識發展水平有差異
地處西部偏遠地區,青海省的教育水平和學生受教育程度總體上仍處于全國落后水平。根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的數據,青海省全省平均文盲率為18.03%,遠高于同一時期的全國平均水平6.72%。青海省的六個州的教育水平和學生受教育程度更落后,玉樹州的文盲率高達43.77%,是同一時期全國平均水平的6.5倍;果洛州、黃南州、海南州、海北州、海西州的文盲率也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很多。但比較其他州而言海西州的文盲率略低一點。六州內存在的這種差異,與經濟發展差異情況大體相當,教育水平和學生受教育程度高的州發展水平也高,教育水平和學生受教育程度低的州發展水平也低。各州人均受教育年限的長短,反映該地區基礎教育、現代科學知識和專業知識普及程度的州際差異,也體現了各州的人口在教育和人力資本投資方面的差別。就總體而言,一個地區的人口對教育的投資越多,人均受教育程度越高,就越容易適應和參與城市化、現代化發展進程。
三、基礎設施綜合利用率差異明顯
2007年青海省的基礎設施競爭力綜合排位處于第8位,表明其在全國處于優勢地位。主要優勢指標有人均公路長度、人均鐵路長度和人均耗電量。對各州而言,除郵電業物總量、實施的科技項目數各州之間差距較大以外,其他各類學校總數和各類醫療機構總數等基礎設建設規模基本與各州土地面積、人口規模相稱。這表明了國家對民族地區的投資政策總體上是均衡公平的,但基礎設施的具體利用率各州各有不同,越是經濟發展較好的州基礎設施的利用率相對較好。如海西州共實施科技項目90項、投入科技經費3165萬元,取得省級科技成果15項,州級科技成果10項;雖然海南州只實施了27項科技項目,但全年(2009年)開展實用技術培訓58期,培訓農牧民12620人(次)、科技咨詢700人(次)、發放藏漢兩文科技資料35134份、科普宣傳87次,落實科技項目27項,資金732萬元。
四、青海省各州協調發展的政策建議
第一,增加投資項目、調整優化投資結構。貫徹國家積極的財政政策引導投資進一步向民生和社會事業、生態環保、資源節約等領域傾斜。嚴格執行投資項目準入標準,遏制盲目擴張和重復建設。把擴大投資和增加就業、改善民生有機結合起來,創造最終需求。第二,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針對果洛玉樹兩個州繼續進行組織實施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與工程建設;針對海北海南為主的其他州繼續實施好天然林保護、退牧還草、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鞏固退耕還林成果。抓緊實施青海湖流域生態保護綜合治理工程;海西州則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以提高資源產出效率為目標,加強規劃指導、財稅金融等政策支持,完善法律法規,實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推進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循環經濟發展。第三,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須逐步完善符合國情、比較完整、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第四,縮小知識發展差距。經濟發展水平取決于知識發展水平,經濟減貧依賴于知識減貧,通過知識扶貧,教育移民,逐步縮小各州的知識發展差距。
參 考 文 獻
[1]李建平,李閩榕,高燕京,李建建,蘇宏文,黃茂興.《中國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發展報告(2007-2008)》.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童旭光,鄢一龍,胡鞍鋼.青海地區發展不平衡性實證分析[J].青海社會科學.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