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芳
保山市人民醫(yī)院麻醉科,云南保山 642350
近年來,社會經(jīng)濟的迅猛發(fā)展顯著增強了醫(yī)療科技水平,加之公眾健康意識的增強,對整體醫(yī)療質量有了更高的要求。臨床麻醉為相對特殊的操作,其準確性及安全性直接關系到患者疾病的診療及疾病康復進程。監(jiān)測呼末二氧化碳(PETCO)在一定程度上可對通氣、肺血流狀況加以反映,在手術室相關無創(chuàng)監(jiān)測技術中,其廣泛應用,本次就相關內容展開探討[1]。選取100例手術全麻患者作研究對象,均為我院2011年1月—2013年2月收治,就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PETCO2)、動脈二氧化碳分壓差(PaCO2)等資料進行監(jiān)測,回顧臨床資料,現(xiàn)將結果總結報道如下。
本次共選取研究對象100例,男62例,女38例,年齡17~82歲,平均(36.7±28.5)歲,均為全身麻醉下開展手術者,疾病所在科室包括胸外科、普外科、骨外科、婦產(chǎn)科等。收集臨床資料并展開分析。
常規(guī)術前排便、排尿準備,并行相應心理輔導后進入手術室,協(xié)助于手術臺平臥,常規(guī)吸氧,迅速建立靜脈通路,對患者的呼吸頻率、心率頻次、氧飽和度、血壓水平采用監(jiān)護儀監(jiān)測。呼吸在麻醉誘導后手控加以調節(jié),插管以對呼吸加以輔助。與監(jiān)測儀Y型接口連接,對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差(PETCO2)、動脈二氧化碳分壓(PaCO2)動態(tài)變化加以監(jiān)測。
患者的手術和臨床資料有專人收集,如有無糖尿病等、高血壓等基礎疾病伴發(fā),年齡、手術時間、PETCO2、PaCO2、血壓水平、呼吸頻率、心率等。就麻醉前、麻醉中不同時間點的數(shù)據(jù)加以記錄。
本組選取病例全麻醉均時間為(172.5±55.7)min,依據(jù)指標監(jiān)測結果,有異常情況出現(xiàn)15例,占15%;其中低氧血癥8例,均在全麻近120 min時發(fā)生,指標經(jīng)CPAP監(jiān)測后得以糾正。手術過程中,PETCO2變化較穩(wěn)定,而全麻后PaCO2呈上升表現(xiàn),開始全麻近120 min顯著升高,其二氧化碳分壓與麻醉前PaCO2比較,升高較明顯,有顯著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術中在多個記錄時間點,PaCO2和PETCO2相關性均較好,但120 min和180 min時相對較差。此外,機械通氣不足2例,機械通氣過度2例,均經(jīng)對癥處理后好轉。見表1。
患者治療前后其癥狀積分見表2。通過分析發(fā)現(xiàn),無論是中西醫(yī)聯(lián)合治療組還是西醫(yī)治療組,都能夠大幅度的改善患者的癥狀評分,都能夠極大的降低患者的臨床不適感,減輕患者的病情。而中西醫(yī)治療組在喘息、肺部濕啰音等癥狀以及改善患者血氧分壓效果更明顯。并且兩組有顯著性差異。
1 兩組麻醉前及麻醉后不同時間點相關指標比較 (±s,mmHg)

1 兩組麻醉前及麻醉后不同時間點相關指標比較 (±s,mmHg)
注:*表示與全麻前比較差異顯著(P<0.05,t=-4.187),△表示在相同時間段PaCO2與PETCO2相關性較差,差異顯著(以PaCO2與PETCO2兩者之差小于10為差異不顯著),P<0.05,在120 min時t=-4.196,在180 min時t=-4.231。
組別 全麻前 全麻30min 60min 120min 180min 240min PETCO2 34.7±3.1 35.4±2.5 37.4±7.3 33.6±3.6 34.7±5.6 35.9±3.2 PaCO2 38.2±2.7 42.4±5.7 45.2±8.3 50.3±9.6*△ 46.5±3.7△ 44.2±2.6
臨床實踐證實,PETCO2為一種較為直觀、簡便、操作快捷的監(jiān)測手段,具有無創(chuàng)性,在各類通氣功能監(jiān)測中被廣泛應用[2]。相關文獻指出,PETCO2在健康人麻醉時為5mmHg平均值,以0-10mmHg為波動范圍,PaCO2與PETCO2相關性良好。比如有心臟疾病伴發(fā)者,PETCO2準確性易受疾病本身病理變化的影響,病理分型不同,改變也存有差異,麻醉后的心臟病患者,PaCO2與PETCO2相關性由高到低表現(xiàn),非紫紺型大于紫紺型,或無分流型依次大于左向右及右向左分流型[2-3]。PETCO2已為除動脈血氧飽和度、體溫、血壓、呼吸、心率外的第六項生命體征,為基本的、麻醉期間需監(jiān)測的指標,測定PETCO2的方法包括比色法、質譜儀法、和紅外線法,以紅外線法監(jiān)測最為常用[5]。血液中肺血灌注量、肺泡通氣量、CO2含量對肺泡CO2的壓力或濃度共同影響,因CO2有較強的彌散能力,較易經(jīng)肺毛細血管向肺泡進入,促使肺泡二氧化碳分壓形成,故PaCO2和動脈血中二氧化碳分壓(PaCO2)可較快達到平衡。PETCO2可對患者的循環(huán)、通氣、代謝間的狀態(tài)進行反映[5]。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術中在多個記錄時間點,PaCO2和PETCO2相關性均較好,無明顯不適癥狀與不良反應的發(fā)生。
綜上,呼末二氧化碳與動脈二氧化碳分壓差有較好相關性,麻醉應用中呼末二氧化碳監(jiān)測意義重大,利于病情診斷,但針對危重癥等患者,應協(xié)同血氣分析應用,以免出現(xiàn)不良事件。
[1] 周維德,魏昕,謝志瓊,等.后腹腔鏡在腹腔鏡手術二氧化碳氣腹對患者二氧化碳吸收的影響[J].臨床麻醉學雜志,2010,26(9):756-758.
[2] 王永光,張利東,徐建國,等.全麻下后腹腔鏡手術對循環(huán)和呼吸功能的影響[J].臨床麻醉學雜志,2004,20(3):146-148.
[3] Gutta,Oniub T,Mehrabia A,et al.Circulatory and respiratory complications of carbon dioxide insufflation[J].Digestive surgery,2004,21:95-105.
[4] 王剛,肖賽松,高長青,等.機器人心臟手術中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與動脈二氧化碳分壓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體外循環(huán)雜志,2011,09(4):196-204.
[5] Blanch I,Romero PV,Lucangelo U.Volumetric capnography in themechanicallyventilatedpatient,Minerva Anestesion,2006,72:577-585.
[6] 馬曙亮,何建華,顧連兵,等.老年人單肺通氣時呼氣末二氧化碳監(jiān)測的可信度[J].臨床麻醉學雜志,2009,25(12):1057-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