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燕
(陜西理工學院機械工程學院,陜西 漢中 723003)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經濟、科技及文化等方面的發展都與世界各國發生了密切聯系,已經不可逆轉地發展成一種相互依賴的關系。因此,為適應經濟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戰,全面融入國際社會發展主流,培養具有國際視野與國際合作意識的高素質人才是當前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也是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的一個重要方面[1]。雙語教學是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具有較高外語水平的專業人才的主要途徑之一。雙語教學的展開,使得學生在學習課程專業知識的同時,了解國外相關領域的基礎知識與發展狀況,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國際競爭力。
教育部2001年4號文件《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本科教育要創造條件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公共課和專業課教學”、“力爭3年內,外語教學課程達到所開課程的5%~10%”[2]。2002年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方案》中將雙語教學作為重要考核指標列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指標體系》,要求“用雙語授課課程課時達到該課程課時的50%以上”[3]。教育部2007年2號文件《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明確要求在高等院校中繼續深入開展雙語教學,大力推進文化素質教育,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特別是針對高新技術領域的信息技術等專業,要率先開展英文授課或雙語教學,以縮短我國在高新技術領域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4]。
陜西理工學院是一所多科性大學,是陜南唯一的一所地方高等院校。學校有一支結構合理、素質良好、富有敬業精神的教職工隊伍,學校高度重視科學研究與學術交流。學校雙語教學由機械工程學院承擔,該院師資力量雄厚,作風嚴謹,教學、科研成績突出,完成并通過省部級技術鑒定的科研成果10余項,制定國家標準1部,獲國家專利13項,獲廳局級以上教學、科研成果獎12項。而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學科發展日新月異,因此,選用有代表性和先進性的國外原版教材進行雙語教學是非常必要的。
2002年以來,學校依照2001年教育部4號文件的要求,在機械學院中4個專業實施雙語教學改革試點,并制定了雙語教學計劃,以下各專業設置的雙語教學課程數目如表1所示:

表1 機械學院雙語課程開設數目一覽表
表1所涉及到的4個專業是21世紀發展迅速的制造業,對于學生了解科學前沿,掌握行業內的最新發展動態,培養成為具有國際知識,國際意識,國際交往能力的人才的有效手段。
1.2.1 雙語課特點
雙語教學既不同于一般的英語課教學,也不是單純的專業課教學,而是兩者兼而有之。在教學實踐中,雙語教學容易與專業英語教學相混淆。專業英語幾乎涵蓋了該專業的全部內容,學時比較短,深度不夠;而雙語教學要求在某一門專業課中,在英語環境下能對該門課程有一定深度的了解、掌握與運用,要求比專業英語更高[5]。具體來說,雙語教學的課程教學目標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即基于英語條件下的專業能力培養和基于專業的英語能力培養,偏向前者,和一般的專業課教學就什么沒有區別了;而偏向后者,則等同于上英語課。所以,在雙語教學目標體系中強調這兩個方面,缺一不可。
1.2.2 專業課中開設雙語教學
將一些難度不太大的課程,例如先進制造技術、機械工程導論課程具有國際統一性,學生易于理解,比較容易講授,目的是促進學生將英語知識應用于專業領域的學習中,而且在三年級或四年級選取難度相對較小的專業課程來進行雙語課的試點,此時學生英語已有一定基礎,而所選課程對其他專業課的學習影響不大。(若是數學、程序語言等基礎課程采用雙語教學,效果不好時對其他課程影響非常大)若是一個專業能有3~4門課在雙語教學方面相互銜接和支撐,效果會更好。
特別是針對西部地方高校學生自身英語基礎較薄弱,在強化英語的同時,拓寬專業知識面,了解國際前沿,是學校所采用的主要授課形式,通過對實驗班的近70名同學問卷調查,68.3%的同學認為激發學習興趣,促進專業學習。雙語教學是對專業學習具有積極促進作用的。
1.3.1 師資缺乏
雙語教學成敗的關鍵在師資。師資不具備,雙語教學就會有名無實。雙語教學實踐由來已久,全國各地許多學校和教師積極參與,可效果不十分明顯。其原因除了對雙語教學認識不足外,主要是缺乏具有雙語教學能力的師資。也就是說,許多教學型本科院校,西部地方高校,以及筆者的學校雙語教師嚴重不足,重點高校的研究生,博士生都不愿到西部高校擔任教師,條件艱苦,經費不足,致使外語水平不強,英語口語較差,部分教師對于課前精心準備的講授內容基本能夠用英語表達清楚,但是在課堂上與學生的即時交流卻難以應付,捉襟見肘。
1.3.2 學生外語基礎差
學生的外語應用水平是當前制約雙語教學開展的突出問題,這已成為各高校的共識。在如何提高學生的外語綜合應用能力方面,學校采取的做法主要包括:積極發展英語選修課,加強學生的視、聽、說、訓練,通過面授課程和開展多形式、多主題的活動對學生進行一個階段的外語聽、說集中強化訓練等,對于非重點高校的學生來講,其英語水平與重點高校學生相比要更低,很多學生對英語抱著排斥的心理。因為學生理解英語的能力有限,必然影響到雙語教學的效果。
學校機械學院于2007年6月進行了一次機自專業雙語教學的問卷調查,參與此次問卷調查的成員是15名教師和70名學生,根據問卷調查的結果來看,能聽懂30%以上內容的學生數占到學生總數的70%左右,而30%左右的學生根本一點也聽不懂。這樣使得英語基礎薄弱的學生在獲取專業知識的前面又多了個障礙,影響到雙語教學的效果。
1.3.3 教材匱乏
如何根據雙語教學的特點和需要,選用合適的教材是雙語教學亟待解決的問題。在眾多令人眼花繚亂的原版教材中,要選擇一本高質量的教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里,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1)教材通用性要強,原版教材與中文教材的體系差別不能太大;在實踐中發現,如果國外教材的結構與國內教材差別太大,將不利于學生后續課程的學習和參加有關的考試。2)教材更新換代問題;目前課程內容更新很快,特別是先進制造技術類教材更是如此。在選擇教材時最好能選擇最新的版本,因為這類教材多涉及到本領域最前沿的理論與方法,這也是進行雙語教學的初衷之一,就是讓學生掌握最新的知識。
關于雙語教學使用什么樣的教材一直存在分歧。有一部分教師主張使用原版教材,另一部分主張組織國內專家編寫教材。前者的優勢在于使學生學到專業知識之余,受到一些異域文化的熏陶,對開闊學生視野,了解一些先進的治學理念很有裨益。存在的問題是原版教材學術內容深厚,學生閱讀艱難,另外數百元的原版教材也會給學生造成沉重的經濟負擔。如果國內專家編寫教材,雖然與中國國情、學生理解程度結合緊密,但不可避免地烙著中國教育、文化的痕跡,很不利于培養學生跨國界,跨文化的思維方式,使雙語教學的效果打了折扣。筆者認為,任課教師應該在大量查閱原版教材的基礎上,結合學科內容和語言難易程度,從幾個版本的原版教材中精選內容供學生學習,這種方式既能夠使學生接觸原版教材內容,又顧及到學生的英語接受能力和經濟承受能力。這種方式要求教師付出更多勞動,同時還要解決好與原版教材相關的知識產權問題[6]。
1.3.4 雙語教學作為專業教學改革的重要舉措
學校要求院系要對授課教師給予充分的鼓勵和支持,對發展迅速、國際通用性強、可比性強的學科專業,要特別注意加強最新教材的引進和規模化的雙語課程建設的試點工作,要求院系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和條件,大力加強師資隊伍的培訓和建設,構建雙語課程的師資梯隊。同時學校將各院系開展雙語教學工作的情況納入院系的年度教學工作考評體系[7],由于雙語教學的特殊性,對雙語教學的工作量采用2倍計算,以鼓勵教師因地制宜,因課而設,穩妥推進雙語教學,但雙語課程的設置更多的是考慮教師本身的開課能力,而忽略了學生的英語基礎和課程難易程度。此外,對教師教學的評價更多的是關注其備課工作量的多少,而忽略了對教學過程的監控和對課程教學效果的評定。
自上世紀50年代數控機床誕生以來,制造技術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傳統制造技術基礎上不斷吸收機械、電子、信息、材料、能源和現代管理等方面的成果,并將其綜合應用于產品設計、制造、檢測、管理、銷售、使用、服務的制造全過程,以實現優質、高效、低耗、清潔、靈活的生產,提高對動態多變的市場的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的制造技術,具備幾個基本特征——網絡化、信息化、智能化和集成化。而這些技術的體現以發達國家的先進制造技術的綜合化為代表,能夠趕上國際經濟技術發展的潮流趨勢,與世界迅速接軌是我國制造業的發展方向。
21世紀是經濟全球化的時代,社會經濟發展對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國際化”已經成為當今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在這種形勢下,具備堅實的理論基礎和較強的專業英語交流能力必將成為中國參與國際競爭的人才素質的重要內涵要素,而為國家培養和輸送全面發展的復合型人才,正是當今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也是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的一個重要方面。
教材是教學的載體,雙語教學的教材選用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從問卷調查的結果來看,在不計教材價格因素的情況下,師生都較為傾向于使用國外原版教材,并輔以相應的中文輔助資料。其實,原版教材并非每本的質量和程度都適合中國學生的學習需求,所以,教師在選用原版教材時應該有所比較和鑒別,既要注重教材內容的前沿性,又要注重教材內容和編寫體例的科學性和宜教性,不可不加甄別地選用原版教材。教師在使用原版教材進行雙語教學時,要注重對所授內容的“本土化”,同時為學生指定中文教材作為參考書。
在雙語教學實踐探索時,不僅注重單門課程雙語教學的開發與支持,更為重要的是從學校全局出發,從整個本科人才培養的角度出發,把雙語教學看作整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探索的有機組成部分。隨著高校的擴招,不同高校之間、同一學校不同專業之間、同一專業的不同學生的英語水平差距較大,不少學生的英語聽力水平和詞匯量遠達不到實施雙語教學的要求。教師課堂上采用“英文+中文”講授,由淺入深,自然過渡的交叉滲透型雙語教學。適時掌握英文教授比例,可見,雙語教學不應該有統一的模式,教師講解學科內容所用英語必須符合學生當前的英語理解水平。
將雙語教學融入到體現創新性研究成果的課后作業和試題的設置中,利用有限的課堂將雙語教學和研究性教學整合在一起,課程作業的完成也要體現并依賴于雙語教學和跟蹤研究進展才能尋求到答案。鼓勵有能力的同學以雙語的形式做學術報告,讓有能力的同學選題、查閱資料、歸納分析總結,然后利用課后時間以雙語或英語的形式圖文并茂的給老師和同學們做課程學術報告,這種課程學術報告往往是學生專業素質的綜合體現。
隨著雙語教學的深入開展,學校適時增設雙語教學理論與實踐方面的教改項目,時時追蹤雙語教學進展情況,不斷總結經驗,積極創造條件,對全校的雙語教學工作進行整體設計,爭取提高專業的雙語課程比例。再者,可能的條件下,學校將教學效果好、影響面大的雙語教學課程納入到校級精品課程建設項目之中,通過立項,將逐漸完善雙語教學課程的網頁設計、課件制作、試題庫與資料庫的創設,并依托網絡建設實現優質資源的共享與交流。
無論雙語教學要不要開展還是如何開展,都應該以學生為本來研究。如果對學生有利,也就是對人才培養有利,就應積極行動。雙語教學肩負著專業能力和英語能力培養的雙重任務,只有通過提高教學效率,才能在學生投入不增加、專業能力培養質量不降的前提下,完成任務。教師高效的教學方法與學生對雙語教學的積極態度,是獲得教學效率的關鍵。雙語教學,有利于拓寬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學到最新的前沿性的知識,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有利于教師提高專業學術水平和外語水平,有利于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有利于國際交流與合作。
[1] 劉東風.穩妥推進雙語教學實踐切實提高雙語教學質量[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5):42-44.
[2] 教育部.[2001]4號文件.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S].2001.
[3] 江愛華.高校雙語教學的背景、表象與對策[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9(1):95-98.
[4] 教育部.[2007]2號文件.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S].2007.
[5] 彭小波,胡琳.先進制造技術發展對工程制圖雙語教學的影響[J].高教探索,2007(6):60-61.
[6] 吳平.五年來的雙語教學研究綜述[J].中國大學教學,2007(1):37-40.
[7] 韋秋杰.從問卷調查看地方高校的雙語教學[J].河池學院學報,2007,27(1):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