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思丹
【摘要】本文基于需求層次理論和人的全面發展理論,以浙江大學經濟困難生教育實踐項目為例,探索高校經濟困難生發展性資助模式的過程管理要素和實施策略。該模式將經濟資助、精神資助和能力資助相結合,著眼于貧困生的成長成才,具有資助和育人的雙重功效。
【關鍵詞】高校經濟困難生;發展性資助;浙大NSEP項目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深入發展,高校貧困生問題日漸突出并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2004年頒發的中央16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要加強對經濟困難大學生的資助工作,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方籌措資金,不斷完善資助政策和措施……資助經濟困難大學生完成學業。”“通過服務育人、管理育人,把黨和政府對大學生的關懷落到實處”。各高校逐漸達成共識,那就是對家庭經濟困難生的資助,不僅僅包括經濟資助,更重要的是能力上、心理上的支持。例如,浙江大學根據“資助育人”的理念,進行發展性資助模式的探索,開展“經濟困難生教育實踐項目”,促進經濟困難生的全面發展。
一、經濟困難生發展性資助的涵義
發展性資助,從學生激勵的視角看,“是指以學生成長成才為導向,由學生自主設定發展目標和行動計劃,學校給予學生一定經費支持與指導并進行結果考核,促進學生發展目標實現的資助?!彼侵冈谫Y助主體資助貧困生的活動中,以公平原則與效率原則為價值追求,以資助對象的發展與資助體系的發展為目標指向,以現代管理思想與管理方法為解決方案的高校貧困生資助觀念形態。因此,高校經濟困難生發展性資助,是指高校以經濟困難大學生的成長和成才為導向,以明確的發展目標和具體的行動計劃為基礎,構建資助與育人相結合的教育實踐平臺,并提供相應的指導服務,促使經濟困難生實現自由、全面和充分發展的資助。
二、經濟困難生發展性資助的理論依據
發展性資助相較于保障性資助更注重經濟困難生的“精神資助”、“能力資助”等,它具有以下理論依據:
(一)需求層次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于1943年提出“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依其理論,個體成長發展的內在力量是動機。而動機是由多種不同性質的需要所組成,各種需要之間,有先后順序與高低層次之分,它們由低到高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每一層次的需要與滿足,將決定個體人格發展的境界或程度。對于經濟困難生來說,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等基本生存需求可以通過保障性資助滿足;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通過單純的經濟資助無法解決,必須借助相關平臺和教育幫扶措施來實現。發展性資助能滿足經濟困難生較高層次需求,在引導、激勵經濟困難生充分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以及各種潛能,助推成長方面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人的全面發展理論
馬克思主義認為,相對于社會發展而言,人的發展是指“每個人”的發展,包括人的體力、智力、個性和交往能力的發展等。人的發展可以從三個方面即全面發展、自由發展、充分發展來衡量。全面發展是指人的各個方面的才能和能力的協調發展。自由發展是指人自覺自愿發展自己的才能,施展自己的力量。充分發展是指人總是向著更高的程度發展自己的才能。在人的發展中,馬克思主義哲學最突出強調的是“全面發展”。發展性資助有利于經濟困難生的全面發展,并促使學生根據自己的愿望自由發展或充分發展。
三、經濟困難生發展性資助的過程管理要素
經濟困難生發展性資助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其各個環節的構成要素主要包括:
(一)項目準備階段
1.經費設立。經費主要來自學校劃撥的困難生補助經費。
2.項目設計。項目的設計既可以提高經濟困難生科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領導力等等,也可以借助經濟困難生的力量展開與學生校園學習生活相關的各類調研,只要是有利于學生發展的項目均可設立。
3.申報對象。申報對象可以是經濟困難生個人或由其擔任項目負責人的團隊,或服務于經濟困難生資助工作的學生團隊。
(二)立項申報階段
1.項目宣講及培訓。學校、學院(園)負責學生資助的老師對經濟困難生開展項目宣講及立項申報書撰寫的集體培訓,以培養學生從事學術事務的規范性。
2.項目申報。經濟困難生根據自己的發展要求制定項目實施方案、經費預算方案,并由指導老師給出評價意見。
(三)項目評審階段
學校組織相關專家對符合申報條件的項目進行可行性與科學性的評審,確定校級立項項目,學校未予立項的項目,符合申報條件的,經院系評審,可確定為院級立項項目。
項目實施階段
1.項目實施。是經濟困難生將項目落實到具體行動當中的過程。
2.指導服務。指導老師對項目實施過程中學生遇到的問題和困難給予指導和幫助,促進項目的順利完成,實現立項目標。
3.經費管理。項目經費分多次發放,立項后發放一定比例的啟動經費,中期檢查通過后發放一定比例的支持經費,其余費用在結題驗收通過后一次性發放。在此過程中,指導老師對經費的使用情況進行監督和指導。
(四)考核驗收階段
學校、學院(園)組織相關專家對項目進行中期檢查和結題驗收,并對項目的整體試試效果進行評價。對學校管理有借鑒意義的成果可提供給相關部門作為工作參考。
四、經濟困難生發展性資助的實施策略
(一)經濟困難生發展性資助項目設計原則
1.符合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原則。高校定位與辦學特色不同,則人才培養目標不同。因而在進行經濟困難生發展性資助的設計時應充分考慮自身的人才培養目標,通過項目資助鞏固和彰顯學校人才培養特色,提高經濟困難生的核心競爭力。
2.學生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相結合原則。高校的核心任務是“育人”,那么經濟困難生發展性資助的設計不但要著力提高經濟困難生學習、實踐、創新等各方面的能力,還要樹立多樣化人才觀念,鼓勵個性發展,發掘每一個困難生的優勢潛能。
3.統籌管理與分層設計相結合原則。每個經濟困難生的能力和目標不盡相同,為滿足學生多樣化的發展需要,發展性資助應分學校和學院(園)兩個層面開展。學校可依據學校人才培養目標重在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未來領導者和拔尖創新人才;學院(園)則依據其特色和學生需求著重培養學生基本素質與能力提升。
(二)經濟困難生發展性資助項目設計
經濟困難生發展性資助項目根據經費總額,分學校和學院(園)兩個層面支持,根據發展目標不同,可進行如下設計:
調研項目。鼓勵經濟困難生從自身的角度出發,就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如大學生社會責任感、貧困地區中小學支教、少數民族學生成長、困難生身心健康、網絡社區化管理等方面展開調查研究。
實踐項目。鼓勵經濟困難生結合所學專業,利用課余時間和假期開展學習實踐,夯實理論知識的同時,增進對社會的了解。
公益項目。鼓勵獲得外設助學金的經濟困難生自愿組成團隊開展各類公益活動,如浙江大學愛心社的“大手牽小手”系列活動。
素養提升項目。鼓勵經濟困難生尋找和創建平臺鍛煉自己,促進各方面素養的提升,從而提高核心競爭力。
創業項目。鼓勵經濟困難生團隊進行創業探索與實踐,培養創新素質與創新能力。
除上述外,項目的設計可依據人才培養目標和學生的實際需求進行各具特色的項目設計。
結語
迄今為止,浙江大學NSEP項目已成功開展了七期,單校級立項就776項,直接參與人數4000余人,資助金額達175萬元。經過項目的實踐,學生的多方面能力得到了鍛煉和提升,視野有所拓寬,同時也獲得了較豐富的研究成果,如《網絡時代高校學生隱私保護和個人信息安全》的研究成果已被學校采用。
資助是育人的措施和途徑之一,而育人則是資助的根本目的。高校經濟困難生發展性資助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特別是在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深入發展,以及我校努力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進程中,如何構建科學、完善的發展性資助模式,真正發揮資助的育人功能,仍將是今后很長時間國家、社會、高校以及廣大教育工作者不斷探索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