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秀琴 戴忠信
摘 要:英語學習包括英語語言知識與語言應用能力兩個方面,英語教學的主要目標就是使學習者認識和掌握有關英語語言系統的知識并能熟練自如地運用所學知識以完成交際。可是中國學習者多年的英語學習卻陷入“啞巴英語”或“中式英語”的窘況,英語知識只有與正確的語境知識有機地結合才可被流利、準確、恰當地使用。
關鍵詞:英語教學;交際;語境;啞巴英語
引言
交際教學法是全世界影響較大的外語教學法流派,它認為語言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使用目的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即交際能力,而交際總是發生在語境里,對語境的識別能力是交際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交際對語境的依賴性表明,交際法教學不能脫離語境而存在。本文通過發放100份“語用能力自測與評估”的問卷首先了解華北電力大學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現狀,然后探討交際與語境的關系,尋找提高英語學習者交際能力的一些途徑。
一、交際與語境的相互依存性
學了多年英語,語法爛熟于心,單詞倒背如流,熟記的句型不計其數,可是為何還是不會說?
我們知道,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而在特定情況下選擇何種交際工具則取決于語境,在不同的語言或非語言環境中,同樣的語言形式可能會有不同的交際價值,只有在語境里語言形式才獲得明確的意義。交際雙方所講的話和所寫的東西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受到一定的語境制約,因此語言要符合語境,要恰如其分。語言是人創造的,句子結構也不是一成不變,交際雙方可能根據對方語言的變化不斷調整自己的語言,以達到交際目的(徐強,2000)。脫離語境的英語教學將妨礙學生有效獲得交際能力,只有將英語教學與現實語境相結合,給語言形式及時貼上對應的語境標簽,教授語言形式的時候保證“交際意念”的在場,學生才能清晰準確地認識語言形式的意義和價值,也才能最終學會如何使用語言。
正如Newmark所說,教學的最終目的絕不僅僅是培養學生能夠說出某種話語與讀準詞語的語音,也不僅僅是能理解話語并能將其譯成本族語。教學的目的甚至都不是二者的結合,不是說或明白我們想要說或明白的東西,而是如何明明白白地去說,即,我們想讓學生能自如地運用所學到的語言,并能夠把所獲得的語言能力用到新的語言環境,成為自覺的語言使用者(Newmark,1966.參看Brumfit,1979,轉引自張兢田,2002)。中國的英語存在應試教育的錯誤導向,教師重教學而輕交際,這或許能解釋為什么中國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普遍低下。
但實際上,即使反復操練某一會話,到了真實的社交場合未必能夠被正確地使用,這意味著其它更深層原因的存在,王初明提出的“補缺假說”很好地解釋了“啞巴英語”和“漢式英語”的形成。其基本思想是:語言的使用依賴于語境。
中國學生之所以陷入“啞巴英語”和“漢式英語”的窘困源于外語表達式跟語境知識的錯誤匹配,要么由于正確的外語表達式鍍上了錯誤的語境標識,要么由于正確的語境標識附在錯誤的外語表達式上;其結果,不是學過用不出來,就是說出來的英語不地道(王初明,2003)。如果用漢語的語境知識去理解英語就會出現“漢式英語”,如遇到英語母語者對我們的善意贊美時,我們會不由自主地回答“No”表示謙虛。如果未給某一語言形式附上恰當的語境知識,就會出現“啞巴英語”。因此,學習英語時,我們不光要學習語言結構還要學習跟語言結構相匹配的語境等相關的知識。經過大量自覺的言語實踐,語境知識與語言結構形成自動化的模式,說出的話能跟眼前的情景匹配, 在運用語言時語境也能夠被迅速調出, 幫助我們判斷語言結構的正確性,大量相關的非語言信息(語境)可以促進語言的正確使用。
二、語境沖突導致交際失敗
由于語境沖突,當與英語母語者交流時,我們要么不會說,要么出現交際錯誤,如下面的一些語境里我們就時常出錯:
問候語方面:我們在校園里見到外教時脫口而出的問候語往往是“Where are you going?”這樣的問候語在中國很流行,但卻很容易引起外國友人的不舒服,可能的回答會是“why you asking me that, 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習慣用語方面:英語母語者對中國人習慣上所用的用語如(你應該You should,你必須You must)很反感,因為他們不習慣這種命令語氣,他們更喜歡像“Would /could you please…?”“I wonder whether you could…”等之類的用語。
語言差異方面:某研究生采訪一位家住內城的黑人家庭主婦,男主人出來開門,微笑著面對采訪者說話:Host: Soyre gonna check out maollay, hah? Interviewer: Ah, no, I only came to get some information. They called from the office.聽后,男主人的微笑頓時消失,一言不發地走開,去叫他的妻子。接下來的訪談進行得十分拘束,其原因是盡管這位研究生本人也是黑人,但他沒有順應男主人的語體而導致交際失敗(張興旺,2002)。另外,A:Could you please pass me the book? B: Yes, I could. (No, I couldnt)。這里說話人A的用意是發出請求,而B顯然沒能理解對方的用意。再如有些中國英語學習者在回答 Aren't you a student?的時候用回答Yes,Im not.表示他/她不是學生。這也是由于本族語中的某些言語行為被不恰當地遷移到目標語中,一方的交際用意被另一方不恰當或錯誤地理解。
三、對外語教學與研究的啟示
1、形式與功能恰當結合,具備功能意識
語言形式和交際功能之間并非一一對應的關系,言語交際的方式常常是靈活多樣,決非直來直去。發命令不一定都使用祈使句,如You might stop now.這句的功能是發命令,但語言形式就不是祈使句。要提問也不一定一律使用疑問句。因此語言形式與功能的結合需要注意兩者間不對應的情況。英語學習者在學習一個新的語言形式時要時刻想到它的適用語境,即知道它能幫助表達何種交際意念,那么日后碰上這種交際意念時,就會立刻自動化為言語表達形式。反之,當出現某個交際意念時或遇到某個語境時,要想著怎樣的言語表達形式能夠最好實現交際意念的傳遞。教師帶領學生操練完句型,練習決還未結束,還必須教會學生根據語境選擇合適的句型,使其在日后具體的交際活動中恰當使用這些句型。如果忽視了從交際意念到言語表達的聯結,即使我們能對一篇英語美文倒背如流,也無法在真正的交際場合“談吐自如”。
2、語境與交際及時結合,儲備語境知識
語言形式與語境不可分割,教學過程中若不及時向學生輸入正確的語境知識,恰當或不恰當的漢語語境知識就會吸附到英語語言形式上,并隨著時間的延長結合得越來越牢固。要想取得英語學習的長期良好效果并能準確流利地運用地道的外語,正確的語境知識必須滲入語言形式(王初明,2003)。因此,外語教學從一開始就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對語境的敏感性。有效的途徑可以是通過各種渠道了解英語母語者的背景,如錄像課、多媒體手段等;介紹英語文化特征,提高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實行跨文化交際教學,增強學生及時轉換英漢兩種交際規則的能力;閱讀現代文學作品;充分發揮外籍英語教師的作用等。
參考文獻
[1]Hymes ,D. E. 1972. 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 Pride and Holmes (eds) Sociolinguistics. Harmondsworth : Penguin.
[2]戴忠信. 2004. 外語言語交際能力形成過程: 個體體驗理論視角[D].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3]蔣曉莉. 2002. 談理工科院校博士生外語交際能力的培養. 大學語言教學與研究 [ M].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4]冉永平. 2006. 語用學:現象與分析[M]. 北京大學出版社.
[5]張興旺. 2002. 英語教學與交際能力. 大學語言教學與研究[ M].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