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厚彬

摘 要:《鉆井與完井工程》是為石油工程專業本科生講授的一門專業課程,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也是本科石油工程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重要專業課程。以2009級石油工程某班為例,在該課程教學過程中采用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板書與多媒體教學相結合以及專業教育與奉獻精神相結合的 “三結合”教學方法,考試總評成績表明該教學方法所反映的教學效果良好,達到了該課程大綱對該專業學生的要求。
關鍵詞:鉆井與完井工程;“三結合”教學方法;教學效果
1、課程教學目的及要求
《鉆井與完井工程》是為石油工程專業本科生講授的一門專業課程,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也是本科石油工程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重要專業課程。《鉆井與完井工程》課程教學的目的就是為了培養高素質的從事石油鉆井與完井工作,并具有豐富專業技能的石油工程技術人員或科研人員,造就一批合格的從事石油勘探和開發工作的從業者。
根據該課程的教學大綱,共安排16周的教學任務,每周4個學時,共64個學時。通過58學時課堂學習和6學時的實驗,讓學生了解一口井的建井過程,并掌握建井過程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采用的技術措施、計算方法。要求學生在課后完成一定量的課后作業,以加強對課堂內容的理解,在作業過程中掌握每個章節的重點和難點。要求學生能夠獨立完成如井身結構設計計算、水力參數設計計算、套管柱強度設計與校核等與鉆井工程設計與施工密切相關的計算內容,學生還能夠獨立地完成鉆井液流變性測試、水泥漿的配制和常規性能測試等實驗。
2、課程教學方法
(1)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
該課程教學由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部分組成。
理論教學共58個學時,具體教學內容及學時分配為:第1章緒論(2學時)、第2章井身結構設計(6學時)、第3章鉆井液(8學時)、第4章鉆井工藝(重點)(10學時) 、第5章鉆井過程壓力控制(重點)(6學時)、第6章井眼軌跡設計與控制(10學時)、第7章固井(8學時)、第8章完井(4學時)、第9章儲層保護(4學時)。理論教學在1-8周內進行,每周4個學時。
實驗教學共6個學時,學生可參與水基鉆井液配制及常規性能測定、水泥漿常規性能測試和井控模擬演示試驗,并完成實驗報告。
(2)板書與多媒體教學相結合
在教學過程中,多媒體起到主版面的作用,而板書起到副版面的作用。對于一些鉆井工具,其結構比較復雜,因此鉆柱實物和結構圖的演示采用多媒體,對于各類鉆井工程實例可采用圖片的形式,對鉆井工程可采用視頻的形式的向學生演示,增強學生對鉆井工程的感性認識;對多媒體中比較關鍵或重要的公式,如井底壓力等的計算公式則采用板書形式,起到強調的作用。
(3)專業教育與奉獻精神相結合
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情感教育與奉獻精神相結合。
通過回顧鐵人王進喜的感人故事,介紹王進喜成為新中國第一代鉆井工人,先后任司鉆、隊長等職,1956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8年9月,他帶領鉆井隊創造了當時月鉆井進尺的全國最高紀錄,榮獲“鋼鐵鉆井隊”稱號。由此可見鉆井工程是一門技術活,需要掌握專業的知識才能從事這項工作。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的愛國奉獻精神。
3、教學效果研究
(1)研究對象
以2009級石油工程某班全體學生為研究對象,該班共有學生75人,于2011年秋季開設《鉆井與完井工程》課程,該課程的教學安排在開學后1~16周內進行。
(2)考核辦法
該課程成績由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兩部分組成。嚴格按照教學大綱要求,采用第一套與第二套的方式,由教務處隨機抽取一套。
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20%。主要包括出勤率、作業完成情況、學生對老師上課內容的響應情況,包括學生對老師提問的回答和學生對老師出題的解答主動性。
期末成績占總成績的80%。期末成績采用閉卷考試,本試題共包括五類題型,內容涵蓋教學大綱要求的基本知識點。其中,填空題、名詞解釋題共計40分,主要是考察學生對課程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問答題共計48分,涵蓋了鉆井與完井基礎課程的每一章節,主要考察學生對鉆井與完井技術流程的掌握程度。分析題12分,考察學生對鉆井完井技術問題的了解及分析能力。
因此總評成績為平時成績×20%+期末成績×80%。
(3)教學效果分析
期末成績統計分析如表1所示。
從總體看來,本次期末筆試成績服從正態分布。各類題型都有滿分出現,這表明試題本身基本合理。參與考試的學生為石油工程專業,非石油工程專業學生,本套題考題內容主要為石油鉆井、完井、固井等方面的概念知識,對于石油工程專業學生要求僅為了解和掌握鉆井與完井基礎知識,不掌握鉆井完井工藝技術的計算方法。本次考試平均成績為81分,說明學生都能很好的掌握鉆井與完井的基礎知識,達到了為石油工程專業講授 本門課程的目的。
從試題上反映出的問題有:①.大部分同學可以很好地掌握了鉆井與完井課程的基礎知識,對鉆井、完井工藝流程認識清楚。②.由于石油工程專業學生之前對巖石力學、流體力學等基礎知識學習較少,在學習鉆井、完井工程參數過程中存在一定難度。
從試題上也反映出了一些積極的方面:①.大部分同學對鉆井、完井工藝設計中的巖性特征、儲層保護等知識掌握較好,由于這些知識點與地質專業知識連接緊密,深化了對本專業知識的認識。②.工程與地質相結合,更好地完善學生知識體系。
4、教學建議
(1)在本課程以后的教學中,應繼續嚴格要求,強調獨立完成作業,并特別注意要求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在講授過程中,鉆井與完井工藝技術講解不易過于深入,點到為止。并且加強與地質專業知識的結合。
(2)優化考試方式。由于本次考試以主觀題為主,可增加一些客觀題,如針對學習容易混淆的地方,出一些選擇題和判斷正誤題。主觀題也可增加以下畫圖題,如進行井身結構設計。
(3)進一步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研室應多訂閱專業相關書籍和雜志,引導學生可以到教研室借閱。
參考文獻
[1] 楊明慧,童亨茂.柳江盆地及鄰區油氣地質野外實習內容與教學思考[J]. 教育教學論壇 2012年19期
[2] 王存喜.職業院校《鉆井工程》課程教學研究[J]. 職業 2010年02期
[3] 盧雙舫,劉吉余.提高課堂授課效果 搞好精品課建設——以油氣地質學精品課為例[J]. 黑龍江高教研究 2009年11期
[4] 王豪,吳雁,陳明燕,李敏.石油煉制工程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 化工高等教育 2011年04期
[5] 馬旭,劉越天,鄭曉梅.對石油院校石油工程專業雙語教學的探索與思考——以西南石油大學為例[J]. 石油教育 2012年03期
[6] 張利亞,王炯,揚帆,曹杰.石油工程概論課程教學芻議[J]. 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年01期
[7] 丁麗芹,張君濤,梁生榮.提高《石油煉制工程》課程教學質量的探討[J]. 中國科技信息 2012年06期
[8] 蘇堪華,龍芝輝.“油氣井工程巖石力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 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年15期
[9] 鐘海全.提高《石油工程概論》教學效果的探討[J]. 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年22期
作者簡介
劉厚斌(1980-),男,博士,山東東平人,主要從事氣體/欠平衡鉆井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