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裕強
摘 要:當今,互聯網已滲透到農村,對農村中學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特別是有些學生因為沉迷網絡,荒廢學業,甚至走上違法犯罪之路。因此,必須探究一條適合農村網絡社會發展的初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路。
關鍵詞:網絡社會;農村;初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有利也有弊。利是可以查找資料,幫助學習。但是在我校,中學生上網大多是為了打游戲、聊天、看電影、下載音像資料等,上網內容與學習完全無關,實在令人惋惜。但是農村中學生如此沉迷網絡,除了自身的原因之外,還有其他因素。
一、學生上網原因分析
1、農村的中學生與城里的中學生相比,農村的中學生生活環境和學習環境較差,視野比較狹窄,對外面的世界感到新奇。他們整天學習又缺少娛樂場所,使得這些孩子想要逃避現實以及責任,去尋找一個能充分滿足自己的天空,虛擬的網絡世界,就給他們提供了一個緩解成長壓力的心靈驛站。
2、學生無法與父母進行很好的溝通。許多父母不注意教育方式,不注重培養孩子各方面的能力,讓孩子過早地享受生活,卻又更習慣于那種“家長命令式”的教育方法,忽視了青少年的叛逆心理,造成了青少年與父母對立而在網上尋求慰籍。
3、留守學生越來越多,他們與父母的距離越來越來遠,情感越來越偏激,心里越來越畸型。這些學生從小就失去父母的關愛,從小就失去了與父母的情感交流,他們的情感變得封閉,很少與他人交流傾訴,網吧就成了他們心里療傷的最佳場所。
4、有些學生學習成績差,自暴自棄。在學習上沒有找不到成就感,只能寄希望于網絡游戲。通過玩游戲來滿足自己。
5、有的網吧老板為了賺錢,接納未成年人上網,甚至還為學生上網提供包月優惠、供應茶水、飲料、飯菜,甚至提供床鋪讓學生可以通宵上網玩游戲聊天“一條龍”的服務。網吧老板對通宵達旦上網的中學生從來不勸阻,上網的內容根本不限制。
二、網絡對學生的消極影響
1、容易使學生染上網癮。初中生身心發展還不健全,可塑性還很強,沒有意志還不很堅強,網絡會使他們精神極度亢奮,因癡迷網絡游戲而逃學曠課,荒廢學業,嚴重危害身心健康。
2、容易產生道德冷漠。網絡不僅使人精神極度亢奮,同時精神麻木和道德冷漠相伴而生,進而失去現實感和有效的道德判斷力。網絡作為人機對話的傳播模式,缺少人情味,容易導致人們對現實生活中他人和社會的幸福漠不關心。由于農村初中生尚未建立完善的價值觀、人生觀,其認知受外界影響很大。而網絡不良的信息會弱化他們的道德意識,甚至導致違法犯罪等行為發生。
3、容易使人際關系疏淡。網絡使人們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但是網絡環境也是相對封閉的,這樣的環境容易使農村學生們失去了與他人接接觸的機會,加劇他們的自我封閉,造成人際關系的淡化,由此跟社會脫節。
三、在網絡環境下做好農村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科學巨人愛因斯坦曾經說過:“科學是一種強有力的工具。怎樣用它,究竟是給人們帶來幸福還是帶來災難,全取決于人們自己,而不取決于工具。”網絡給學校德育帶來的并不只是沖擊,它的出現和在教育領域的運用,將給德育的手段、方式、效果等帶來全新的變化和有益的拓展,為促進中學生思想政治素質提供了新的機遇。如何在網絡發展環境下做好農村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呢?
1、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中小學思想品德課的教學內容具有理論性強、概念多等特點。運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可化靜態為動態、化抽象為具體,有效創設教學所需要的情境,引起學生的情緒反應,激發學生情感的共鳴,促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
2、發揮網絡輔助教學具有直觀、生動、情境性強的優勢,幫助學生理解掌握理論知識,增強課堂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新課程改革給我們的導向就是要開發一切有利于教學的課程資源,滿足每一個學生學習的需要,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全面發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些名詞術語或概念,憑學生的知識經驗比較難于理解和掌握,可以通過網絡音像圖片材料展現出來并加以分析,使原本抽象的東西形象化、具體化,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真實有效,走向生活、走向社會。這些活生生的事例,通過優化、整合使用,緊緊地吸引著學生的注意力,觸動了學生的心靈,增強了課堂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發揮網絡資源具有新穎性和趣味性的優勢,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學習思想品德的興趣和愛好。
積極的情感體驗,能推動學生努力進取,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強化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促使學生自主學習、勤于動手、樂于探究。農村學生由于家庭學習環境欠佳和社會諸因素的影響,導致缺乏自信心或產生厭學心理現象比較嚴重。如何改變現狀是擺在每一位農村教師面前的一大難題。因此,教師在開發課程資源時,應注意挖掘那些能激發學生學習的情感和動機、興趣和愛好的積極因素??梢赃\用網絡輔助課程開發,利用那些具有新穎性和趣味性的資源創設與教學內容相吻合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產生愉快、互助等積極的情感體驗,為課堂教學奠定情感基礎。有時,學習新課前播放一首適合學習內容的歌曲,能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調動學生的積極情緒。如:學習《為堅強喝彩》之前,引用歌曲《真心英雄》。也可以創設真實的教學情境感化學生,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比如:在學習《不言代價與回報》的過程中,通過播放“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災的英雄事跡和時代楷模徐虎、徐洪剛、李向群等先進事跡的精彩片段,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自主、自愿地探索新知識。
4、發揮網絡信息具有覆蓋面廣、實效性強的優勢,拓展時空,開闊學生的視野,激活學生的思維,拓寬學生的創新領域。
農村學生由于文化生活條件較差、見世面窄、受教育的途徑較少,又加上落后的教育觀念影響,因此,學習往往處于被動狀態,不動腦思考、不動手實踐,沒有質疑、沒有反思、缺乏創新。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想方設法幫助學生擺脫落后的學習觀念,激發學生獨立思考、敢于質疑、樂于合作、善于創新,提高創新意識,增強創新本領。例如:學習《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設》中的“燦爛的文明之花”這一內容時,由于農村的精神文明活動少,學生對這些內容比較陌生。根據這一實際,我先讓學生暢所欲言,把學生身邊的資源開發出來。然后,通過多媒體播放我國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典型節目,把不在學生身邊的資源也加以利用,為課堂教學所用。這樣不僅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拓寬了課堂的活動領域,而且通過巧設問題,捕捉了課堂中的新資源,激活了學生的思維,點燃了學生創新智慧的火把。學生在廣闊、寬松、和諧的情境中,心神愉悅、各抒己見,個性得到張揚,創新能力得到充分的施展。
總之,網絡環境下思想品德教師要重視和充分利用網絡技術,對課堂學習進行很好的組織,不斷向學生提供富有新意的學習資源,注重開發學生的創新智慧,拓展學生創新思維的空間。在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突出個性才能,才能真正地讓課堂煥發生命活力,并采取多種形式的引導,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提高教學實效性,擴大覆蓋面,增強影響力。
參考文獻
[1]歐陽波,如何做好網絡時代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甘肅科技縱橫,2005(5).
[2]劉玉玲,吳澤江. 中學思想政治教育問題及對策研究[J].教材與教法研究,2008(12).
[3]劉日邦,鈕秀渠. 對加強農村中學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