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鑒于哲學界對列寧整體真理觀的認識文章很多,但是具體針對《再論工會、目前形勢及托洛茨基同志和布哈林同志的錯誤》中列寧對馬克思真理的新探索所寫的文章不是很多。該文認為對列寧具體性研究,是對馬克思主義真理觀涵義的深化。對真理與實踐的關系研究,更加強了實踐對現實實際的聯系。同時真理的研究對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小康社會的全面建設具重要的實現意義和歷史意義。
關鍵詞:列寧;真理;具體;實踐
“沒有抽象的真理,真理總是具體的。必須把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這是列寧對真理觀最直接、最準確的把握。列寧真理觀的提出是對馬克思主義真理觀的重大發展和豐富。對列寧真理觀的學習和運用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小康社會的全面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一、《再論工會、目前形勢及托洛茨基同志和布哈林同志的錯誤》真理觀提出的背景
1920年蘇聯在戰勝了外國武裝干涉、結束內戰之后,開始帶領人民進行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托洛茨基利用政策轉變的時機向黨發起進攻,他認為從經濟上看問題比從政治上更更重要,哈林則站在折中主義立場上認為“自己是凌駕于爭論雙方之上”。他說:“我把這兩種看法結合起來。”列寧針對其思想進行猛烈的抨擊,堅持自己的觀點:政治是經濟的集中體現。并在其過程中提出了看待問題的辯證邏輯的要求,其中之一便是指出“沒有抽象的真理,真理總是具體的”。
二、對真理具體性進行研究
馬克思主義認為真理是主觀符合客觀的認識,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在這里馬克思所說的的主觀符合客觀的真理性認識,是相對籠統的抽象的概念,列寧對其進行了更近一步的具體研究。
列寧對真理觀的研究表現在“真理總是具體的”。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中》講過“具體之所以是具體,因為它是許多規定的綜合,因而是多樣性的統一。”“規定”是哲學術語,指自身的限定。它是決定此事物之所以是此事物以及同他事物相區別的特性。比如,社會關系的總和是人的本質屬性,是人區別于其他動物的本質特征。由許多規定的綜合組成的事物既是不同質的事物又是不同數量的事物。那么反應事物的真理也應該是許多規定的正確反應,所以說真理是具體的。由于真理是具體的,是不同質和不同量的事物的反應,我們在運用真理的時候就要考慮真理所能適用的范圍,這個范圍是不是又可以說他的具體性一方面體現在不能離開一定的歷史條件(當時的社會背景等)我們應該用聯系的、運動的、變化發展的觀點認識世界。列寧對真理的具體性原理進行了運用。在《再論公會,目前局勢及托洛茨基同志和布哈林同志的錯誤》中列寧提到,一個真正的“經濟工作者”即使在最先進的國家里,資本家和托拉斯組織者,也要費好多年的功夫,有時是更長的時間去檢驗自己的實際經驗,糾正和改變已經開始的工作,一次又一次倒退回去,經過多次糾正,才能找到完全適合某種業務的管理者制度。”認識到了真理的具體性也必須看到真理的條件性。對真理的條件性進行分析,人們在一定條件下對客觀過程和發展規律的正確認識總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因此我們要反對機械唯物主義,避免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觀點解釋世界。列寧在文中的論述強調即使是最發達的國家,當你的社會外部環境發生改變了,你的經濟政策也要不斷補充和調整。
從另一方面理解“真理總是具體的”。列寧說過:“我們不否認一般的原則,但是我們要求對這些具體一般原則的條件進行特別的分析。”在這里一般原則的條件也可以說從具體的時間,地點,條件出發,周圍具體環境發生改變,人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也應隨之發生變化,否則就會陷入費爾巴哈的機械唯物論中。真理和謬論相互依存,相互斗爭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當環境發生改變時而你的認識沒有隨著改變,真理認識則會轉變為謬論。列寧在《再論公會,目前局勢及托洛茨基同志和布哈林同志的錯誤》中托洛茨基對生產教育問題進行批判就說明在不同時段內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會有所差別,所以我們常說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三、通過真理與實踐的關系研究——真理更具現實性
列寧對真理的研究還體現在把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和真理觀結合起來提出新的真理觀——“必須把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提到實踐我們首先想到 馬克思、恩格斯對實踐的定義:“實踐是人們自覺地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動的物質活動”。 一方面實踐是人的現實的感性活動,馬克思把整個對象性社會,看做是人的本質力量的產物。人類感性的改變著外部世界,原始人以感性的活動改變自然界,然后在進一步感性的活動中創造了先進的科學技術,產生先進的當代社會。另一方面實踐是人的物質活動。這里的物質不僅指任何實踐的過程都是人借助一定的物質手段,不僅改變客觀對象的形式,讓對象滿足自己的需求,在對象中實現了預定目標,而且指實踐是對物質世界的改造。文中列寧雖然沒有精煉的語言概括實踐使真理更具現實性但是文中多次用實例證明其結論.
列寧認為馬克思的這種有意識的實踐更易得到真理性認識,更容易檢驗認識是否具有客觀真理性,真理更具現實性.列寧在《再論公會,目前局勢及托洛茨基同志和布哈林同志的錯誤》中主要是通過對布哈林“結合論”的批判,托洛茨基的提綱在這個問題上建議國民經濟委員會中公會代表占1/3到1/2或占1/2到2/3,它證明了布哈林的錯誤,推翻了托洛茨基提綱。這也反應實踐的真理性認識也更加趨向實際。真理性認識是與實際緊密聯系的。就像列寧在文中所闡述的廣泛討論的問題,布哈林認為工人民主這個神圣的口號宣布,一切問題的解決不應該在小型的會議上討論,不應該在自己團體里討論,而應該提到大型的會議室。這根本就是形式上的民主,但是布哈林還是那么振振有詞的進行著自己的宣傳,結果不用想也是以亂哄哄、毫無意義收場。就像列寧說的在深層上應更接近社會,接近現實。不應該本末倒置,本來這個委員會是為了研究經驗,以便從中習得生產規律。認識需要發展、需要不斷深化發展,同樣真理性認識也需要。列寧做過這樣的概括:“從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并從抽象的思維到實踐,這就是認識真理、認識客觀實在的辯證途徑。”這就是說認識是從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生動的直觀是感性認識,抽象的思維是理性認識。列寧也就是說認識真理要從感性認識發展到理性認識,這是認識真理,認識客觀實在的辯證途徑。要想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一般哲學上提出兩種方法,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對材料進行加工、對所搜集的材料進行加工取精,篩選有利的材料,去除無關的資料。
列寧對真理觀的發展對我國在新時期的社會建設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現實意義。我國現在正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時期,社會中的不穩定因素還有很多,尤其是現在社會公民的社會保障體制不健全公民享受的社會保障不均等。有些人對馬克思的觀點產生了懷疑和不堅定,認為馬克思主義已經過時,馬克思要達到的共同富裕,是現實社會中是達不到的,馬克思主義是不符合時代要求的。我們通過進一步對真理觀的研究,真理是主觀符合客觀的認識,是符合客觀規律的認識。使我們堅定在社會建設中一定要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從我國現有的國情出發大膽探索,不怕失敗,不怕走岔路,用實踐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綜上所述,列寧對馬克思主義真理觀進行了深化和發展,提出了“沒有抽象的真理,真理總是具體的。必須把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創造性的把真理觀與實踐觀聯系起來,開創了對真理觀認識的新紀元。有利于我國社會建設,加快我國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步伐。
參考文獻
[1]列寧專題文集[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李秀林,王于,李懷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
司云翠(1989-)女,漢族,河南省鄭州人。現為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統一戰線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