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蕓燕
摘 要: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語言的教學也不能獨立于文化知識的傳授,因此在進行語言教學時,人們一定會滲入文化的教學。本文結合教學實踐闡述了在英語教學中文化滲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關鍵詞:文化滲透;英語教學;語言
美國著名的語言學家E.Sapir對語言與文化的密切關系做出了精辟的闡釋,他說:“語言的背后是有東西的,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一方面語言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時又是文化的載體。人類的知識、經驗是由語言來描述、來儲存的,人類的風俗習慣、行為規范、宗教信仰、社會體制和價值觀念等也是由語言來描述和分析的。可以說語言就是文化的折射;另一方面,作為文化的一種折射,語言本身也深受文化的影響。如何看待文化滲透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筆者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看法:
1 文化滲透的必要性
在傳統英語教學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大多數語法基本功扎實,但在和西方國家的人用英語交流的過程中卻常常會引起誤會,甚至是憤怒。而究其原因就在于對西方國家的文化缺乏足夠的了解。例如:在街上或外面碰到外國人就問:“Hello!Where do you come from?” “Whats your name? ”這些問題會令外國人很難接受,因為這類問題他們認為是自己的隱私,只有在移民局這類的地方才會使用。正如語言學家沃爾夫森所說:“在與外族人交流的時候,本族人對于他們在語音、語法等方面的錯誤都會比較寬容。而違反說話規則則被認為是不禮貌的。”美國社會學家G.R.Tucker和W.E.Lambet對于外語教學中只教語言不教文化就有這樣的看法:“我們相信任何這類企圖都會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使得他們不僅不想學習語言符號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這一符號的民族。相反,幫助學生在學習語言時提高對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們發自內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動力和興趣,從而提高學習該民族語言的基礎。”學習外語的過程也是了解和掌握所學語言國家文化知識的過程,脫離文化孤立地來教學英語的話,就會給語言教學帶來諸多困難。
2 文化滲透的重要意義
2.1 文化滲透有助于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
許多學生簡單的認為:“只要打好扎實的語言基本功,掌握一些閱讀技巧,理解能力就自然上去了。”許多學生對句子的理解僅僅就局限于字面的理解,容易“望文生義。”如果缺乏對語言國文化的了解,就很難真正意義上理解所學的文章。而詞匯、語法和文化知識是閱讀理解的三個關鍵要素,但如果不重視其文化的學習就難以邁向更高的英語閱讀理解水平。
2.2 文化滲透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就能激起學生對學習英語的濃厚興趣,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適時地進行文化滲透,介紹必要的英美文化知識,也是調動學生學習氣氛和積極性的重要手段,從而使得學生能夠更快了的學習。正如美國教育家斯賓塞提倡的“快樂教育”那樣,教育要盡量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帶著快樂的情緒去學習知識,變傳統的被動學習為一種學生主動求知的學習過程。
2.3 文化滲透有助于學生認識英漢交際風格的差異
一位翻譯陪美國客人吃飯,當他們飽嘗了中國的美味佳肴后,翻譯問:“What staple food would you like?”(你想吃點什么主食?),這令美國客人很費解,因為美國人通常把一餐當中吃得多的稱為主食,而中國人則無論吃什么菜都是把米飯和面食作為主食。這就是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因此,如果忽視了文化背景知識對語言的重要作用,語言在交際運用中就會出現差錯。
3 文化滲透的方式
3.1 結合中國文化,欣賞英語諺語
每一種語言都有其沉淀的文化精華——諺語。在課堂中,開展Guess and Translation 專欄,學生分組做競猜,通過多媒體課件每顯示一個英語諺語,各組內每個成員都可起立翻譯,前提是用漢語的諺語來翻譯。例如:Today is yesterdays pupil .(直譯為:今天是昨天的教師)學生要譯成“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為最佳,該組得分最高。再如:Living without an aim is like sailing without a compass .(直譯為:活著無目標,就如航海無指南針。)顯示該諺語后,教師先向學生提出第一個問題:What does the word “compass”mean ?即compass一詞詞意是什么?根據sailing 航海一詞,學生都會根據這一詞猜出compass是指南針之意,再翻譯該諺語,“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活百歲”這句中文諺語得到了學生的認可。
3.2 對比中西節日,學習背景文化
每個國家都有其特有的節日,隨著文化的融合,中國節日特別是傳統節日倍受外國朋友的青睞,如燈籠節又叫元宵節(Lantern Festival),清明節( Tomb-sweeping Day),龍舟節又叫端午節(Dragon-boat Festival),中秋(Mid-autumn Day) ,重陽節(Double-Ninth Festival or the Elders Day)。同樣,學習英語了解西方的文化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開展“中西節日大PK”Festivals exchange 專欄,學生分成兩組,一組收集關于西方節日的相關信息資料、圖片、音樂或影片,可power point 做成展示課件,向“中國人”簡介西方節日的相關習俗知識;另一組收集中國的節日,同樣用英語向“外國人”介紹其由來、習俗等等。
3.3 巧用動物滲透文化知識
無論是漢語還是英語,動物都有特殊的寓意,如:漢語說壯如牛,英語卻說as strong as horse.壯如馬;漢語說亡羊補牢,英語cock the stable door after the horse is stolen.“亡馬補牢”;從以上的關于動物的習語中可能聯想到在語言形成與一個國家的社會形態是密不可分的,中國是農耕民族,以牛為主要的勞動力,故出現“壯如牛”一說,西方是以游牧為主的,所以馬在他們的生活中格外重要,故出現“壯如馬”“ 亡馬補牢”的說法,也就不足為奇了。同樣西方對狗是情有獨衷的,所以英語中有大量的關于狗的習語,如 lucky dog 幸運的人,top dog 優勝者,under dog 失敗者, every dog has it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日,Barking dogs seldom bite 會叫的狗不咬人,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 按功行賞等。在教學中滲透有關此類的文化知識,并鼓勵學生收集相關動物的習語,開展“動物晚會”Animals Party 的活動。
文化是語言的一部分,要使學生能夠使用得體的語言進行交流,教師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就要適當的進行文化滲透,否則,盡管學生能夠在語法方面正確無誤地講英語,但可能造成許多的誤會和不愉悅。
參考文獻
[1]胡文仲,高一虹。《外語教學與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2]宋飛。《文化背景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外語教學),1998.
[3]方飛。英語社會與文化[J]。外語界,1993.
[4]焦慶利。《淺談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滲透》,科教新報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