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娟 徐穎欣
摘 要:隨著國家教育改革的發展,高校公共基礎課(如計算機應用基礎)的課時越來越少,傳統的大班講課模式很難達到教學的要求和目標;同伴教學方式的應用將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對公共基礎課的學習興趣和內在動力,提高學習效率,同時,也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及對學科深入的理解與探索的能力。
關鍵詞:同伴教學;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公共基礎課程
在我國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方法中,通常是教師有組織、有邏輯地表述教科書或教案中的信息,大都是以教師為中心的純講解的教學模式,學生在課堂中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同伴教學法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傾聽者,學生的注意力主要是放在對于知識要點的掌握上。所謂“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也只是教師在教學內容設計方面的概詞,而在實際教學中,特別是大班課教學中幾乎無法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中心。在一直有尊師重教風尚的我國,學生懷疑老師確實很難,學生“不會、不敢、不愛”提問題。在美國,灌輸式教學在20世紀中后期已基本被放棄,取而代之的是鼓勵學生質疑教授的權威,參與討論。哈佛大學著名教授Eric Mazur創立的同伴教學法(Peer Instruction),[1]使用專門設計的用于揭示學生錯誤概念和引導學生深入探究的概念測試題(Concept Tests),組織大班課堂教學,在課堂教學中實現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有效地改變了傳統課堂教學手段、教學模式。
實行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深化學生素質,是順應時代的要求。而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以“主動參與”、“交流與合作”、“樂于探究”為主要特征的學習方式,是我國當前教學改革的重點之一。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呼喚著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同伴教學以其“教中學”的內在動因,成為促進學生學習的一種有效的教學形式。
1 同伴教學的概述
同伴教學是指學生同伴之間相互施教,相互促進,共同受益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2]同伴教學最早發端于我國,早在兩千多年的春秋時期,孔子提出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的觀點中已經孕育了同伴教學的思想。對其進行科學系統的研究始于18世紀的英國,Andrew Bell為了節省成本,在教學中啟用了“小老師"策略,充分利用孩子教孩子。到了19世紀晚期,William Fowle在教學中也采用了此種教學方法,不僅如此,他還開始研究他的學生,力圖為同伴教學找到教學理論的支撐。[3]到19世紀初,陶行知先生將這一思想與中國當時實際相結合,倡導實施“即知即傳”的“小先生制”。這是同伴教學形式在我國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行動研究。[4]對于進行指導的一方為施教者,被指導的一方為受教者。施教者和受教者會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而定,每一位學生既有可能成為施教者,又有可能成為受教者。通過同伴相互施教,相互激勵而共同受益。
Forman和Cazden(1985)指出,同伴教學存在于知識水平上有差異的個體之間,知識水平較高者扮演教師的角色,而知識水平較低者扮演學生的角色;當雙方的知識水平相當,就將會出現同等角色之間的互相合作。[5]同伴教學將學習同伴之間的關系由相互競爭變為相互合作,它不僅能促進學業的進步,而且還有利于提高學習者的自尊,相互理解,自豪感和成就感,加深學習者之間的交流,密切相互間的關系,使他們學會承擔責任和互相信任。
2 同伴教學的優越性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進行的一項關于同伴教學的實驗中發現,同伴教學不僅是一種促進學生學習的有效方式,而且它對 “教”與“學”雙方的學生都有好處。實驗結果表明,不僅被“教”的學生學習成績普遍提高,更重要的是,被“教”的人表現出了更強的自信和更強的學習動機,學習態度也有所改善;而“教師們”不僅在自我確信和擔當責任的意愿方面有所增強,并且為了擴大和提高自己的知識,他們的學習更努力了。可見,同伴教學作為一種合作學習方式,具有許多優越性。
2.1 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當前,公共基礎課大都采用大班(一個大班在150人至200人左右)教學,在我國大力實行“學生減負”的大環境下,很多公共基礎課的課時一減再減,如我校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從原來的72學時減到42學時,教師們無法再像原來一樣一一講授知識點,若采取“蜻蜓點水式”的教學顯然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有效地組織安排教學,這將是任課教師亟待解決的難題。而同伴教學的過程是一種以學生的“自我”完善為核心的高效的學習過程。在同伴教學活動中,受教者可以從中彌補對學習內容掌握的不足,進一步理解學習過程中的思維進程,降低了學習的焦慮感,學會如何學習和思考。而對于施教者來說,在轉授的過程中,不僅鞏固了所學,也可以對所教知識產生深化性和升華性的理解,正所謂“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2.2 更加體現“因材施教”
德國著名的哲學家萊布尼茨曾經說過:“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同樣,在學校,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點,不同的家庭環境和文化背景因素都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表現及學習資源的獲得。另外,由于各個地區經濟發展、教育發展的不均衡,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素質等條件都不相同,這樣導致學生進校時的計算機基礎水平存在很大差異。再加上學生的學習起點水平、學習風格、學習態度、學習興趣等的不同,計算機應用基礎課堂上學生的差異就更加明顯。授課教師所謂的“因材施教”也只不過是針對一部分學生,無法做到全面照顧,設立的教學重點與難點、教學進度甚至知識點的講授都只不過是針對有限的“中等水平”學生。而在同伴教學中,教師會根據學生的層次差異,利用學生中的優等生這一學習資源充當“小老師”來指導在某一方面相對較弱的后進生的同伴教學的方式來進行教學,這樣既滿足了對后進生的指導,也讓優等生有事可做,在自己指導別人的過程中對知識進行鞏固,提高自身的能力。真正體現“因材施教”。
2.3 發揮團隊對個體的促進作用,實現人才培養的三維一體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傳統的教學更準確地來說是“教書”——教書上的內容,而不是“教學”——教學生學習,教師把知識傳遞給學生,學生只是記住并回憶這些知識,教師根據學生對知識的回憶情況,把學生分成等級,并確定合格與否,因此學生學習是為了得到比其他同學更好的成績。教學過程中不考慮學生間和師生間的人際關系,很難體現“教書育人”。
而同伴教學是一種高質量的生生交往過程,使學生在交往中,學會學習、學會合作,認識自我、發現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主體意識。它為學生提供了闡述自己思想和認識的空間和機會,使學生更善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勇氣。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體性和創造性。同時,同伴教學是以團隊的形式進行的,施教者和受教者積極的相互依賴,形成和諧的密切合作關系。學生們在團隊中互相學習、互相幫助,發展合作精神,體驗集體榮譽感和成就感,形成更為持久的學習動機。培養了學生從他人角度看問題,具有更好的心理狀況和心理調節能力,對問題有更多高層次的推理及更深入的理解和批判性思考,加強了學生的社交能力。羅杰斯曾用對照實驗證明了,團隊競賽比個人之間的競爭更能激發全體學生產生健康、積極向上的心理,更能保持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可見,同伴教學能有效地改變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在大班課堂教學中實現學生自主學習、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有利于激發學生對公共基礎課程學習的更大成就動機和內在動機,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促進學生對學科更深入的理解和探索,對建構知識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具有非常有效的作用。
3 結束語
現在的高校,公共基礎課程都采取大班教學,課時也非常有限。不僅計算機應用基礎課時縮減,很多公共基礎課都將要面臨課時減少的問題。傳統的“講課”方式是以教師為中心的長時間無間斷的純講解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在大學課堂內成為被動的觀眾。這樣會讓學生隨著講課的進行,對教師所講內容的注意力越來越低,無法使有限的課堂時間得到高效地利用,降低了學生的學習效率。而同伴教學則是探究式、討論式、互動式的教學,它鼓勵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思考,讓學生學會相互學習,教會學生如何去思考與探索,有利于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全面發展。若能在公共基礎課程的教學過程中,結合同伴教學模式,不僅能克服大班教學效果差及教學課時不足的問題,同時也符合實現當前人才培養的三維一體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參考文獻
[1] (美)Eric Mazur著,同伴教學法——大學物理教學指南[M],朱敏,陳險峰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
[2] 杜鑫,同伴教學的可行性分析[J],現代教育科學·普教研究,2012(4)。
[3] 華國棟,差異教學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4] 江蘇省教育思想研究會,南京曉莊師范陶行知研究室,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198l。
[5] Forman,E.A.and Cazden,C.B.Exploring Vygotskian perspectives in education:the cognitive value of peer interaction,in j.v.Wertsch (ed.)Cultur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Vygotskian perspective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