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小朋

摘 要:上好一節數學課,首先應關注教學起點,做到有的放矢;其次貼近生活實際,激發學習興趣;再次恰當提問,正確引導,發展學生的思維、智力;最后巧設層次練習,使全體學生得到發展。
關鍵詞:起點;貼近生活實際;恰當提問;層次練習
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我們基本上已摒棄了束縛學生思維的“填鴨式”課堂教學。但隨之而來,出現了很多新的教學問題,教學過程過分強調形式,課堂多了幾分熱鬧,卻少了幾分理性思考;多了幾分花哨,但少了幾分實效。我認為,走進課堂,研究課堂,反思課堂已成為如今的熱點,是我們一線教師的研究方向。
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時效性、讓學生有滋有味地學習數學,我認為教師必須優化課堂教學。在優化教學中應關注以下幾方面:
一、關注教學起點,做到有的放矢
教學起點是教學的起始位置,即教師從什么問題、知識技能的什么層次開始教學。起點過高,學生難以接受,“暈暈乎不知其所以然”;起點過低,學生對已掌握的內容缺乏興趣,浪費光陰。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奧蘇泊爾說:“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歸納為一條原理的話,那么我將一言蔽之:影響學習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學生已經知道什么。”
設計一堂數學課,首先就應基于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個性特點,結合教學內容,確定教學方向;其次在教學開始階段,了解學生對將要學習的內容的了解程度,確定起點。如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時,學生已經掌握了它們的特征,我們在課前只要讓學生說說特征,加以復習,完全可以讓學生根據已掌握的知識,通過教師引導,順利地去求其周長,就不必要重新認知特征。再如:有人教學《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時,只經過簡單的推理,就提出三角形的面積是和它同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由于缺乏引導,學生一頭霧水,不知所云。教材編寫只是一種表象,在預習過程中,學生對各個知識點的落實會出現不同層次的差異。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就應抓住本質,引導學生說出緣由,加以正確引導,從而使學生由認識表象到理解本質。而這種情況的產生,正是由于教師沒能抓住教學起點,沒能很好地了解學情造成的,以至于教學出現偏差。
二、貼近生活實際,激發學習興趣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應從學生實際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思考、探索、交流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學會學習,促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根據課標的建議,問題情境成為教學的重要部分,把學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創設融入教學環境中,使學生能夠真實、自然地感受到生活中的數學,激起興趣。
如吳正憲老師在講“相遇問題”時,請一名學生走到臺前,學生據此提出“速度、時間、路程”,從而得出三者之間的關系。順勢又請兩名學生上前演示相遇的過程,使數學知識生活化,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最終達到學生完全理解概念、能解決“相遇問題”的目的。這段教學,吳老師首先調動學生的感官,并結合實例解決學生對“速度、時間、路程、相遇”等抽象概念的理解;其次結合活動,聯系生活實際,充分認知了從“速度×時間=路程”到“速度和×時間=相遇路程(路程和)”的抽象思維過程。
再如學習旋轉、平移時,我們可以利用身邊的門、窗、書、課桌等進行演示;學習元、角、分時,創設售貨情景,讓學生在買賣中了解三者的關系,使抽象知識與實際生活接軌,學生自然愿意接受,樂于接受。
通過身邊喜聞樂見的實際生活,學生充分調動感官,自主地發揮,利用自己已有知識進行交流。化抽象為具體、化枯燥為趣味,從而形成知識技能,也使他們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
三、精心設計問題,發展多種思維
課堂提問是教師啟發學生思維發展、推進課堂進程的方法之一。一個恰到好處的提問,既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又可以發展學生思維能力,更能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良好的思維、認知狀態;相反,問題不得當,學生無所適從,也就阻礙了思維積極性。因此,教師的教學提問,不僅要抓興趣點,而且應抓住思維的發散點,關注知識內因,促進學生發展,提高知識技能,這樣學生才能在你的引導下討論、探究。
吳正憲老師的“相遇問題”一課,教師在預設的前提下,讓學生走上來,經過提問,學生提出數學問題“時間、速度、路程”,并說出三者的關系。在求相遇路程的過程中,學生已經知道“50×4+60×4”時,又有學生提出不同的見解“(50+60)×4”,吳老師及時提出“你為什么這樣做,怎樣想的,給大家說說”,充分利用,合理挖掘,并提高了提問的針對性,使學生的知識得以發展,技能得以提高。這節課,在教師和學生在互動中交流,又在交流中不斷提出問題,把課堂引向深入,學生在思考中得以提升。其次,課堂提問要有一定的深度。既要提起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欲,也要使其達到“最近發展區”,即“跳一跳,摘葡萄”。不同的學生面對相同的問題,都能從自身的發展去思考,從而形成自己的思維方法,所以提問難度必須有層次。如教學乘法分配律時,我是這樣提問的:
師:請大家計算32×8+32×2和32×(8+2)的結果。結果怎樣?
生:相等。
師:你能說說兩個算式的意義嗎?
生:第一算式表示32的8倍與32的2倍的和是多少;第二個算式表示32乘以8與2的和,積是多少。
師:32×(8+2)還可以怎么說?
生:也可以表示為32的(8+2)倍。
師:兩式可以劃等號嗎?為什么?
生:可以,它們得數相同,從意義表示上看也相同。
師:如果45×2+8×45=45×(2+8)可以嗎?……
這樣巧妙地兩次提問,激活了學生思維,挖掘出智力因素,問出了層次,學生掌握乘法分配律水到渠成。
四、巧設層次練習,促使全體學生發展
每個人都有實現自我、獲取承認、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要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體會到成功帶來的興奮,體會到通過努力獲得成功的快感,教師有必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即智力水平、認知能力)及掌握情況設置不同梯次的練習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發展。如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一課時,我就設置了四個層次的練習題:
1.求下列圖形的周長:
(1)長是23厘米,寬是8厘米;
(2)邊長為12厘米。
2.一個長方形長為2分米,寬為15厘米,它的周長是多少?
3.張大爺準備在后院圍圈養羊,(如圖所示)長5米,寬3米,
(后墻)
問需要多長籬笆?
4.兩個完全相同的長方形拼成一個大長方形,有幾種拼法?周長各是多少?說說做法。
通過上面的練習不難看出,1、2題是針對普通學生,3題是針對中等生,4題是針對優等生。正是由于這樣的練習層次設計,使全體學生得到了發展。
總之,一節好的數學課,只要有一個好的起點,通過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巧妙地提問、正確地引導、針對性地練習,學生認知水平、知識技能就會得以全面提高。
(作者單位 陜西省合陽縣路井鎮范家洼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