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華
摘 要:現在,我國教育主要以素質教育為主。如何有效地、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人格培養,不僅是老師們的迫切需要,也是每個學生家長的殷切需求。
關鍵詞:人格;人與環境;素質教育
現在,我國教育主要以素質教育為主。歸根到底就是對人格的塑造和培養,顯示教育主題的人格。所聞的人格就是人的能力特征和思想品德的總和。這不僅是教育自身的發展需要也是社會的發展需求。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學生應該有的綜合素質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有效地、有意識地對學生的人格進行培養,不僅是老師的迫切需要,也是每個學生家長的殷切需求。
學生的人格塑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塑造學生優良的生活品質和思想品德。一部生物科學的發展史,也是各個時段生物學家的奮斗史。生物學作為一門新型的學科迅速發展成一門熱門的科學,這正是各個時期各個國家的生物學者為之奮斗終生的結果,也是他們的品質和品格的真實寫照。他們為生物學奉獻終身,為堅持真理而寧死不屈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和稱贊。像遺傳學鼻祖孟德爾發現的遺傳學兩大定律,像達爾文發表的《物種起源》,像“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研發的雜交水稻等等許多學者幾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勞作,才換回來現在生物學的快速發展。
在生物教學中,教師傳授的不僅僅是教材中的內容,而且還有生物學只是背后的活生生的實例。用科學家的偉大事例來影響和鼓舞學生,為塑造學生的人格和世界觀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生物學的發展過程中,涌現出大量思想高尚、品質優秀、求實精神的科學家。他們看輕個人的榮譽,看重的是所為之奉獻的事業。教師結合生物科學歷史和介紹科學家的事跡來授課,可以開拓學生的思維,加深學生的印象,又可以使學生的思想得到提升,增強學生的價值觀念。
從工業革命開始,人類對自然資源大規模的開發和利用,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創造了燦爛的工業文明。但同時也以生態環境的迅速惡化為代價。自然資源在不斷地減少,水、土地和水的嚴重污染以及各種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它們對人類的生存一次又一次地敲響了警鐘。教師要在“人與環境”的教學內容中,讓每個同學認識到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增強學生的環境意識。只有通過這種有效的方式,我國的環境才會有好的轉變,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才有希望。所以,教師應正確地引導學生,正如陶行知老先生說的那樣“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以此,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用正確的科學的方法學習,讓學生參與生物學的研究過程,學會用科學的方法和手段來獲取知識,以至于達到學生人格教育的目的。學生會在實驗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地完善思維提升個人素質,更加深刻地理解教授的知識。為作為一個新時代的高素質人才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吳水勝.初中生物有效教學的策略.學園:教育科研,2012(3).
[2]張嵐.如何上好初中生物這門“豆芽課”.課外閱讀:中下,2012(4).
(作者單位 河北省阜平縣特殊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