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秋玲
摘 要:目前,對于弱者的保護已經成了國際社會所重點關注的熱點問題,國際公法中也體現出了對弱者的保護。首先,分析國際公法對弱者保護的理論根基——普遍人權原則;其次,結合實際工作經驗和認識,深入探討弱者保護中普遍性原則的具體體現——專門性國際人權公約,提出了建議和看法,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弱者保護;普遍性原則;國際公法
國際公法,舊稱萬國法,簡言之,是國家之間的法律,具體來說就是指處理各個國家及政府組織之間各種關系的規則和各項基本原則的總和,但有時也包括代表一定國家意志的法人和自然人等特殊主體。不幸的是由于國際社會中沒有凌駕于國家之上的組織獨立地行使立法權和司法權,因此,國際法在淵源上表現為兩國之間條約(或多邊公約)和習慣(又叫慣例)。從實證的角度來考察,名義上國際法對國家具有約束力,但事實上國際社會缺乏有效制裁違法國家的手段。目前,對于弱者的保護已經成為國際社會重點關注的熱點問題,國際公法中也體現出了對弱者的保
護,本文就國際公法對弱者的保護及其完善進行探討。
一、國際公法對弱者保護的理論根基——普遍人權原則
1.人權主體的普遍性
從法學的角度來看,在沒有正式發布《世界人權宣言》的時候,人權主體還具有“非普遍性”,隨膚色、人種的不同,自由和人權都存在著區別。只有1948年聯合國正式發布《世界人權宣言》之后,從理論上來看,人權主體才具有普遍性。《世界人權宣言》認為人生而平等,不分出生、性別、財產、膚色、社會出身、國籍、政治見解、宗教、語言、種族或其他身份等,只要滿足人的自然屬性,那么所有的人都應該平等地享有人權,且是毫無差別的。
目前由《世界人權宣言》所倡導的人權主體的普遍性,已經被各國政府和所有社會階層所接受,哪怕只是單單從修辭學和原則上接受。目前已經有170多個國家在國家憲法中明確規定了要保護人權。截止到2011年底,《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已經在148個國家得到了批準,《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已經在149個國家得到了批準。
2.人權規范適用的普遍性
《維也納宣言和行動綱領》(世界人權會議在1993年6月25日通過)明確規定:所有人權都是相互聯系、相互依賴、不可分割、具有普遍適用性的。各個國家,不論其經濟文化體系、政治體系如何,都應該在審議人權問題,確保具有非選擇性、客觀性、普遍性,盡最大能力去保護公民的基本自由和一切人權。國際人權公約中包含著一定可約束個人行為和國家行為的共同準則和標準,這也是對于國家行使的個人的行為進行裁判的依據。《維也納宣言和行動綱領》使得人權保護具有普遍規范性的效力。
二、弱者保護中普遍性原則的具體體現——專門性國際人權公約
在聯合國的主持下,一系列有關弱者保護的專門性公約在《國際人權憲章》深入人心之后陸續產生,用以完善《國際人權憲章》。
1.殘疾者、智力遲鈍者、勞工保護公約
聯合國為了有效地保障智力遲鈍者的康復和福利,于1971年12月20日發布了《智力遲鈍者權利宣言》,規定應該在最大限度上來保障智力遲鈍者享有與正常人同樣的權利。
同時,聯合國為了有效地保障各國勞工的切身利益,通過了200個國際公約,涵蓋了勞工最低年齡、最低工資標準、社會保障、組織結社自由、平等待遇、就業和職業、薪酬、保護工資、移民就業等一系列問題。
另外,為了明確地體現出《國際人權憲章》中所宣揚的要保護身心不健全的人享有正常生活和工作的權利,聯合國大會又通過了《殘疾者權利宣言》,要求不能由于任何理由來歧視或者區別殘疾者,應該尊重殘疾者的各項基本權利和人格尊嚴。
2.保護監禁者或被拘留者權利的公約
聯合國為了保障罪犯的基本人身權利不因犯罪而被剝奪,通過了《禁止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的公約》和《囚犯待遇最低限度標準規則》,適用于各類囚犯,不應對監禁者或被拘留者進行威脅或者恐嚇,當然更加不能使之在精神上和肉體上遭受疼痛或者劇烈痛苦。
3.保護兒童、婦女及難民的公約
兒童、婦女及難民一直以來都是屬于特別容易受到傷害的群體,聯合國大會明確規定應該確實保護好兒童的權利,先后通過了《關于販賣兒童、兒童賣淫和兒童色情的兒童權利公約任擇議定書》《兒童生存、保護和發展宣言》《兒童權利公約》《兒童權利宣言》等一系列保護兒童的公約。
同時,為了切實體現《國際人權憲章》對于男女平等的約定,聯合國認為應該積極消除一切形式的對婦女的歧視,且認為這些行為是犯罪,先后出臺了《消除對婦女歧視公約》《婦女政治地位公約》《消除對婦女歧視宣言》《已婚婦女國籍公約》等。
另外,為了解決好各類難民問題,聯合國大會通過了《關于無國籍人地位的公約》和《關于難民地位公約》,具體規定了難民在某些社會福利、初等教育、出席法院、宗教自由等方面應該享受國民待遇的權利,規定各國應該禁止送回或者驅逐出境。
4.禁止種族隔離、種族歧視、種族滅絕的公約
聯合國為了禁止種族隔離、種族歧視、種族滅絕,先后出臺了《禁止并懲治種族隔離罪行國際公約》《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防止及懲治滅絕種族罪公約》,明確規定了國家社會應該制裁那些種族隔離、種族歧視、種族滅絕的國家,并且認為那種基于人種、民族、世系、膚色、種族的滅絕種族行為和為了維持和建立一個種族團體的主宰地位而進行的種族歧視行為都是犯罪行為,應該人人得而誅之。
參考文獻:
[1]楊思思.再評世界人權宣言暨國際人權運動之十年新發展[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9.
[2]葉希善.論民族、種族和宗教犯罪的立法完善:從國際人權公約角度看[J].貴州民族研究,2007.
[3]張永勝.從主權與人權的關系看國際法中的人權問題[J].新鄉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
(作者單位 湖南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