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霞 黃雅婷 李 陽
(南昌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江西 南昌 330031)
銀行正處于轉型期,行業的變遷,制度的改革,組織的變化,給銀行員工帶來很大的震蕩。為了解某市銀行員工的心理健康狀況,從而為促進銀行員工心理健康,提高員工工作效率提供依據,我們進行了心理健康調查并分析了相關因素,結果報告如下:
某市銀行在職員工252人,回收調查問卷252份,將總分為90分的問卷刪除后所剩下的問卷納入有效問卷,其中有效問卷252份,有效問卷比例為100%。男性82人,女性164人,年齡21~55歲。中級職稱33人,初級及以下85人;二級分(支)行機關65人,縣支行96人,網點型支行81人;機構或部門負責人26人,專業技術崗位54人,業務經辦崗位160人;未婚61人,已婚171人,離異8人,喪偶1人;大專以下5人,大專107人,本科128人,研究生4人。有效樣本中未注明性別的有6人;未注明職稱的有8人;未注明單位性質的有10人;未注明崗位的有12人;未注明婚姻狀況的有11人;未注明受教育程度的有8人。
自編調查問卷,包括性別、年齡、單位性質、崗位、婚姻狀況、受教育程度、職稱等,心理健康測量使用的是國內外非常權威、科學的心理測驗——SCL-90。本測驗共90道題,包括10個因子,反映了強迫、焦慮、抑郁等方面的心理狀況。按照1~5級評分,分數越高,問題越嚴重,心理健康水平越低。篩查陽性內容包括:總分大于160分或總均分(總分/90)等于或大于2以及某項因子分大于或等于2。
數據處理使用社會學統計軟件SPSS13.0和心理測驗與分析軟件W JZ系統。
表1 銀行員工心理健康狀況結果與中國常模比較(xˉs)

表1 銀行員工心理健康狀況結果與中國常模比較(xˉs)
注:表1采用中國成人scl-90常模,選自h tt p://xljk.ncu.edu.cn/news-906.aspx
?
從表1看,銀行員工除人際關系敏感性因子比中國常模分更低外,總分和其他因子都比中國常模分更高。這個結果說明銀行員工的總體心理健康水平相較于普通人來說更差,突出表現在抑郁、軀體化、焦慮、敵對四個因子上,即很多員工在工作中都存在較大的心理壓力,導致抑郁、焦慮情緒,對生活悲觀,失去興趣,容易緊張、神經過敏等,進而導致軀體的不適感,比如心血管、腸胃道、呼吸等系統的不適,以及頭疼、背痛、肌肉酸痛和焦慮等其他軀體表現,從而引發了個體容易敵對,好爭論,脾氣難以控制的現象發生。

表2 銀行員工受測人員SCL-90總分及各因子篩查結果
從表2來看,銀行員工受測人員測試總分處于160分≤X<200分的占13.5%,需考慮篩選陽性,做進一步檢查;總分≥200分的員工占4.4%,應該加強心理健康的教育,嚴重時應該到比較權威的心理咨詢和治療機構進行進一步的檢查和診斷。
1.不同性別測試群體結果比較。從表3可以看出,參加測試的員工在總分,焦慮、敵對、和恐怖四項內容中存在顯著性差異,說明男性和女性的心理健康水平還是有差異。女性員工心理狀況相對弱勢,需引起各方高度重視。女性在工作和生活中,比男性承載更多的壓力,這些容易導致女性陷入煩惱與不快中,往往產生很大的心理負擔和問題。此外,女性比較敏感,心理暗示性強,對一些問題的看法不夠理性,也容易導致女性陷入煩惱和不快中,產生很大的心理負擔和問題。

表3 銀行受測員工男性與女性的SCL-90各因子得分及總分比較(xˉ±s)
2.不同單位性質測試群體結果比較。從表4可以看出,參與測試人員主要來自二級分(支)行機關、縣支行以及網點型支行,這三類群體的測試結果顯示,他們在總分、強迫癥狀、敵對和恐怖這四項存在非常顯著差異,軀體化、抑郁、焦慮這三項上都存在顯示差異。說明銀行不同單位性質,員工的壓力程度是不同的。網點型支行、分理處心理健康水平相對其他兩個單位最低,基層員工一方面業務多,營銷任務重,另一方面要應對上級行的檢查、指導和考核,工作生活的嚴重超負荷、任務指標的壓力,工作時間長,待遇不如意,容易導致精神狀態不佳,自我價值追求被社會所忽視,各種壞心情時常困擾著基層的員工,容易產生職業倦怠。

表4 銀行不同單位性質群體的SCL-90各因子得分及總分比較(xˉ±s)
銀行員工總體心理健康水平相較于普通人來說更差,突出表現在抑郁、軀體化、焦慮、敵對四個因子上,4.4%的員工嚴重時應該到比較權威的心理咨詢和治療機構進行進一步的檢查和診斷。參與此次測試的不同測試群體,包括不同職稱(中級、初級及以下),不同婚姻狀況(離異、喪偶、已婚和未婚),不同受教育程度(大專及以下和本科及以上),不同年齡段(20~30年齡段,30~40年齡段,40以上年齡段)的測試結果,在總分和各因子上得分都沒有統計學上的顯著性差異,說明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相當。但女性員工心理狀況相對弱勢,需引起各方高度重視。基層員工心理壓力過大,容易產生職業倦怠。
銀行員工的心理問題已經成為制約銀行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銀行要把員工心理健康工作作為生產力建設的重中之重內容,加強“心”管理。自覺將維護銀行員工心理健康工作作為對銀行員工的一種責任和福利,納入銀行日常管理中。為了提高員工的心理健康水平,建議要找準銀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點、難點與切入點,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軟硬件建設,保證工作的有效性。建立適合銀行的EAP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注重長效性。
1.針對不同層次的員工,建議開展多種形式的群體心理講座。在講座過程中可以通過開展互動訓練,進行當場提問答釋,并再次問卷,這好比是現場心理按摩,以此進行初步的疏導、輔導和分享。比如基層員工的心理健康狀態需引起各方高度重視。盡可能為員工實現個人價值搭建平臺,要建立有活力的用人機制和分配體制,引入競爭機制,為員工在銀行內部的合理適度流動創造條件,讓員工到能充分發揮其自身聰明才智的崗位上去工作,將使員工在工作之中由得到物質滿足而轉化為精神享受和樂趣,進一步激發員工的主觀能動性、創造性。銀行還應當通過各種企業文化活動的方式,化解員工心理問題。必要時要為員工提供心理咨詢服務。
2.舉辦心理減壓訓練場。在心理培訓的基礎上,進行各個方面的減壓訓練。以團體輔導為主,通過當場進行心理衛生的自律訓練,使員工能基本排解或排解一部分某個方面或幾個方面的壓力,讓員工自己以后在出現心理困擾、情緒緊張時能很快找到適當的應對問題的方法,增強對“應激源”的防御或抵抗能力。同理,這不但讓員工學會了做自己的心理管理工作者,也使員工為在自己的企業中能擁有這樣的待遇和提升而感到自豪。
3.開辟網上專欄咨詢、電子郵件交流、手機短信溝通。其中專欄咨詢可以匿名、公開交流,電子郵件交流則隱秘性很好。個案咨詢包括突發性、隨時性和定期性的,為了保持和提高員工心理健康度,對員工除了實行定期咨詢,也可提前預約隨時咨詢,并把這作為制度化的福利措施。這不但可以改變個體自身的弱點即改變不合理的信念、行為和生活模式等,解決員工個人的心理困惑以至治療心理疾病,也使員工為在自己的企業中能擁有這樣的待遇和提升而感到自豪。
建議員工平時多閱讀一些自我心理保健方面的書,掌握一定的壓力緩解技巧,當自己承受較大心理壓力時,及時進行自我調節,將壓力控制在安全范圍內;如遇一些煩惱的問題時,也請主動與心理咨詢師聯系,尋求專業的幫助和支持,進行更詳盡、確定的診斷,并聽從心理咨詢師的建議,積極調整和改善自己的情緒狀態。
[1]歐佩芳.某市銀行員工健康狀況體檢結果分析[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06,9(5):484-485.
[2]陳瑞敏.員工職業倦怠、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17(6):670-672.
[3]陳玉芳,施劍萍,吳潔芝,賀文.某銀行員工健康體檢結果分析及健康教育[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10):26-27.
[4]聶華偉.基層人民銀行員工心理壓力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