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龍
提高教學質量是每個教師教學活動的根本目標,而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是要提高教學效率。教育學家杜威說:“一個有效的反應就是能完成一個可以看到的結果。”教師的教學行為是教師引起、維持或促進學生學習的行為。教學行為是否有效,一看教師的行為是否是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所在;二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沒有獲得了被激勵的評價;三看學生對教師教學能力的信任。
一、“學以致用”與“為用而學”
一節新課導入的好壞在某種程度上關系到課堂教學的成敗,關系到學生學習知識、發展能力的深度和廣度,教師設計的學習內容和過程是否觸及學生的內心需求,是有效學習的重要表征。需求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也是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掌握的學生認知心理特征。數學教學應該提供給學生充分觀察、思考、探索的空間和時間,既要學生獨立,又要生生之間的合作,甚至可以讓他們自由發揮。
例如,數學活動“制作測角儀,測量樹的高度”完全可以由學生自主完成,測角儀的原理簡單。
步驟一:一根細線繩固定在量角器的圓心處,另一端系一個小重物;
步驟二:讀出仰角的度數;
步驟三:測出測量點到樹根的距離;
步驟四:計算該樹的高度。
學生通過對圖片的觀察和文字敘述的處理,進行制作,從而體會測量原理與計算過程,從實際動手操作中理解直角三角形邊與角存在的三角函數關系,所以,在授課過程中,教師要堅決摒棄“注入式”的教學模式,大膽放手,讓學生感受到實際問題可以用數學模型解決,暗示學習的目的是生活的需要。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安排小組合作,為整節課按時順利完成做好鋪墊。
二、尋找“閃光點”,多一些欣賞
對學生課堂行為的評價是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評價是調動學生主體的有效機制。通過教學的激勵評價可以激發學生的內在需要和動機,可以鼓勵學生自覺主動地提高自身素質。學生的主體參與,使得學生在課堂上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進而獲得進取的力量,分享到快樂。
例如:“應用切線長定理與圓周角定理”的習題。
人教版九年級第24章第102頁習題5,如右圖,PA、PB是圓O的切線,A、B為切點,AC是圓O直徑,∠BAC=25°,求∠P的度數。
學生甲:因為∠BAC=25°,所以∠PAB=65°,因為PA是切線,所以∠PAO=90°,因為PA=PB,所以∠PAB=∠PBA,所以∠P=50°。
學生乙:因為OA=OB,所以∠OAB=∠OBA,所以∠AOB=130°,所以∠P=50°。
學生丙:因為∠BAC=25°,所以∠COB=50°,所以∠AOB=130°,所以∠P=50°。
戴爾卡耐基說:“人性最本質的愿望,就是希望得到贊賞。”在本案例中,對于簡單圖形的幾何證明,每個學生都能夠敘述一些自己的理解,此時教師要抓住機會,多叫一些中下等學生來回答問題,當他們的思路正確時及時給予鼓勵、表揚,找出他們的閃光點,即使學生答錯,教師也要給予肯定,幫助學生克服怕羞、畏懼的心理,這樣,學生就可以從教師的評價中得到了自尊和自信,從而喚起學生的積極情感,行動上也就更加努力。同時,每個學生學會善于傾聽別人的意見,達到共同進步,就會使得教學更加有效。
三、“教”與“學”的信任
霍姆林斯基在談到師生關系時指出:師生應該是共同探求真理的志同道合者,師生之間必須進行平等的交流。要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覺地跟隨教師,首先要基于對教師的信任。當學生認定教師是關心和愛護自己的,就更愿意接受教師的指導,那么教師在實施教學時會更有效。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必須要有一桶水,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教學的有效性還需要教師過硬的師德師能和專業素質。
在諸多影響教學有效性的因素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關鍵。因而,教師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具有先進的教學理念,掌握相關的教育學、心理學理論。由此可知,教師個人的修養對教學的有效性有著深刻的影響。
(作者單位 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