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平
傳統的作文教學枯燥乏味,讓學生頭痛也讓教師勞神。學生往往苦思冥想,搜腸刮肚地琢磨半天,寫出來的文章卻千篇一律,百人一面,讓人難以閱讀。這樣的訓練,既無法發揮學生豐富而又鮮活的想象力,也很難達到預期的練筆效果。怎樣才能調動學生的寫作興趣,讓學生抒發真情、張揚個性呢?經反復實踐,我認為語文教師不一定要設置專門的作文課,可以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利用“問”的藝術,在語文課上誕生寫作的機遇,讓寫作更有樂趣。
一、教師抓住契機,適時拋出問題,巧妙喚醒學生自主思考問題的潛能
語文課上,教師不能代替學生閱讀,更不能直接灌輸給學生。教師應通過創設質疑、釋疑的情境,加以適當的點撥、誘導,引導學生自己去體會,去感悟,從而喚醒學生思維,使學生在情境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作進一步的探究以徹底解決問題。
如我在教授完《高祖本紀》和《項羽本紀》后,發現很多同學可能受我個人喜好或語言暗示的某種影響,提到劉邦就咬牙切齒,恨他狡詐卑鄙、沒人性,而一齊倒向至情至性、有英雄氣概的項羽。我覺得這不大妥帖。看待歷史人物,豈能憑一己之好惡!該怎么辦呢?苦口婆心再去和學生較真嗎?現在的學生可不會那么輕易就改變自己的喜好,除非……
有了主張后,我抓住一個契機,漫不經心拋給學生一個問題:“如果項羽勝利了,他來做皇帝怎么樣?”學生來了勁頭,好不容易逮到個為項羽申冤的機會嘛,無須我提醒,就四人一小組湊成一堆討論開來,聲音起先興奮、高昂,逐漸低沉、無聲,最后都用哀怨的眼光看著我,不斷搖頭。受此啟發,學生完成了《為什么項羽只能是霸王》的寫作,后來連鎖反應,講韓信的時候又完成了《韓信為什么只能當大將》的寫作。教師適時拋出問題,巧妙地喚醒了學生的思維,也喚醒了學生自主思考問題的潛能,繼而對寫作產生樂趣,洋洋千言而不覺得枯燥!
二、充分利用合作探究,相互誘導刺激,激活學生源源不斷的思維浪潮
合作探討,也有利于思維的相互誘導,相互激活。
如在教學《項羽本紀》一文后,同學們發現了很多問題,比如:項羽被打敗了,“乃欲東渡烏江”說明他有心渡江,為何最后選擇自刎烏江?項羽死后,劉邦為之哭泣,是真哭還是假哭……
這些問題本身就很有價值,但是,經過學生的深入探討后,又生發出了更多有價值的問題。比如,“哭”有的時候是一種策略,有的時候是一種情懷,有的時候是悲傷……探究過程中,還舉了例子,如《紅樓夢》中林黛玉眼中那一汪情水,是寄人籬下的悲愁無助;艾青詩歌中“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是對祖國的深深憂慮;愛絲美拉達用一碗水換來的卡西莫多的一滴眼淚,是美與丑、善與惡的碰撞……
尤其可貴的是,像上了癮一樣,到下一節課時同學們仍然意猶未盡,要求我繼續讓他們討論。于是順著結論,學生又開始討論,應該如何對待自己的對手、敵人。學生提到了球場上齊達內和馬特拉齊的沖突,提到了康熙在壽宴上向自己的對手敬酒……最后下定一個新結論:要尊重對手,要感謝對手的存在!隨著探討的深入,我也生發了很多的感觸和感動,繼而帶領學生去詳細閱讀《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吊唁周瑜、曹操為袁紹立墓的情節來供學生參考。
最后我的一節古文課半路改道,變成了作文課,還被延長了多個課時。最后布置學生自由選題,課后形成文字性材料,結果學生寫出了《劉邦是塊臭豆腐》《凡人的蛻變》《對手》《哭的藝術》等多篇精彩的文章。
可見,充分利用合作探究,讓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用提問相互誘導刺激,會激活學生源源不斷的思維浪潮,也會給學生的寫作帶來更多更美妙的體驗。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三河口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