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英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培養創新人才是時代賦予教師的莊嚴使命。因此,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是基礎教育面臨的一項緊迫任務,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項重大課題。語文是百科之母,是基礎。語文教學中進行創新能力的培養尤其重要。現就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創新能力的培養談一點自己粗淺的體會:
一、轉變教學觀念,營造創新氛圍
教學過程本是師生雙邊活動的過程。傳統的教學方式,缺乏引導,只是把知識強行灌輸給學生,課堂枯燥泛味,學生包袱過重,沒有學生興趣,只能埋頭聽教師的說教。新時期的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無論是對教材中的內容,還是對課堂和學生,都賦予了新的要求和含義。教材內容本身強調語文知識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把課本知識和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活用知識。做到知識與技能的結合,體現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一位學者強調,要把解決問題的權利交還給學生。我認為,語文教學中首先要善于尋找教學的切入點,很自然地把學生帶入教師創設的意境中。以《愛蓮說》這篇課文的教學為例,教師如果只是灌輸式的串講句意、主題思想,解釋象征手法,要求學生背誦強記,學生只能被動地機械性接納,好像教師給學生一個沉重的包袱一樣,學生覺得很累,毫無興趣之感,致使學生缺乏學習上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如能采來一朵蓮花插在瓶子里,放在講臺上,或者畫一幅蓮花圖,掛在黑板上,又或者放一段輕音樂,情況就會有所不同。形象、生動的教學情況吸引學生注意力,很自然地把學生帶進你創設的意境中。
特別要讓學生理解“出淤泥而不染”的深意,聯系當今生活實際:一些學生,生活在惡劣的家庭環境中,表現得低沉、自卑,缺乏進取心,甚至走向歧途。
二、激發興趣,喚起創新意識
好奇心是興趣的先導,是人們積極探求新事物的傾向,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動力之一,對于形成動機有著重要的作用。富于創新精神的人往往有著強烈的好奇心。愛因斯坦說:“我沒有特別的天賦,我只有強烈的好奇心。”可見,好奇心對創造才能的發展有多么重要的意義。我們在創設問題情景時,應注意在情景中提出問題,引發好奇心,激發動機。教師要不斷創設富有變化的能夠激發學生興趣的學習情境,才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發展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形成為科技進步作貢獻的興趣和志向。創新意識不能只靠教師的講述來啟發,在課堂上要注意知行結合,營造興趣氛圍。精講多練,激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能干巧干、的動手能力,鼓勵學生進行小發明、小創造。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為尋求真理不斷標新立異的濃厚興趣。
三、質疑問題,培養創新精神
世界上的許多發明創造都源于疑問。意大利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伽利略的偉大成就就是從敢于提出問題開始的。由此可見,疑問是開啟創新之門的鑰匙。因此,作為教師,在教學中應鼓勵學生多多質疑,讓學生善于提出學習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學生提出問題是錯的,要熱情耐心地予以修正;提出問題是對的,要及時表揚肯定。解決疑難時,要把獨立思考、學生討論、教師點撥結合起來。讓學生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教《飛奪瀘定橋》時,是這樣設計的,從課題上入手,提出問題,看了這篇課文的題目,你想知道些什么?一石激起千層浪,有的學生說:“課文為什么要用《飛奪瀘定橋》做題目,而不用攻打瀘定橋,或奪取瀘定橋?”有的學生說:“瀘定橋什么樣子?為什么要飛奪呢?飛奪瀘定橋有什么意義?”這時學生思維活躍,紛紛舉手發言,表達自己的看法,然后師生討論得出結論。這樣師生交流,并大膽質疑,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性思維。
總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要能形成有利于發展學生創新思維的教學方法,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精神,才能把學生培養成為學習的主人。
(作者單位 四川省巴中市南江縣正直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