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媛婷
理論聯系實際是思想品德課教學的基本原則,而指導與幫助學生學以致用、言行一致是理論聯系實際的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這就要求教師在發揮思想品德導向功能、道德品質的塑造功能的過程中,重視學生的實際行為表現,引導他們不斷提高對自己的要求。幫助他們提高自我控制、自我調節的能力,從而規范自己的行為,進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為歸宿。構建生活化的品德課堂是當前新課程改革的趨勢,也是符合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因此,要讓品德課堂成為學生樂于參與的平臺。
品德課離不開生活,生活也與品德緊密相連。那么,怎樣把生活化的教學理念轉化為生活中的現實呢?
一、教學內容要生活化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培養興趣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培養濃厚的興趣可以讓學生在輕松自由的氛圍中學習、求知。
學生的學習是需要“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因此,在講解書本知識的同時能夠更多更好地結合生活實例進行分析,學生主動思考和探究的動力就會大大增強。生活實例由于發生在周邊,有的為學生親身經歷或耳聞目睹,在時空上貼近學生,并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緊密相連。比如:在導入“依法納稅”這一教學內容時,教師引用身邊的實例,引發學生思考、發表看法。師:暑假,一位退休教師從廣州回來找我們玩,我們特別開心。為了表示對老教師的敬意,我們請她到餐館吃了一頓飯。買單時,服務員給了我兩個價錢;不開發票230元,開發票250元。你們說該付230元呢,還是付250元?生:“250。”師:“你們為什么覺得我該付“250?”生:付了250元,萬一吃后有問題,你可以依據發票向飯店索賠。師:你是說拿到發票就等于獲得消費者的索賠權是嗎?看來你的維權意識很強。生:經營者向你開具發票后,他就要向稅務部門上繳一定的稅收,這樣就可以有效防止國家稅收的流失。師:你們說得很好。為了保護自己作為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也為了盡一份公民依法納稅的義務,我愿意做這“二百五”,向學生出示發票。今天,我們要學的就是“依法納稅”。這一導,很自然就形成了教師與學生平等交往的“生活關系”。這種關系使師生心理互動、彼此接納,使學生獲得了平等、尊重、信任、友善、理解等積極的生活體驗和生活態度。有利于形成和諧的教育氛圍,在這種氛圍中師生會產生許多正向的互動,極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參與教學。
二、教學手段要生活化
中學生具有較強的自主意識和參與意識,對空洞的說教特別反感。因此,思想品德課只有和生活實踐相結合,才能真正被學生所體驗和接受;同時,思想品德課也只有和生活實踐相結合,并用于指導學生的生活實際,才能真正發揮其應有的教育功能和教育價值。在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創造條件,盡可能向學生提供動手實踐的機會,組織學生開展參觀、訪問、社會調查等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知識、提高能力、感悟人生,增強社會責任感。比如:初三思想品德課中的“改革的實質和目標”這一知識點比較抽象,學生難于弄懂,我便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先擬定一個調查表,讓學生去調查、訪問,完成表格內容。在調查過程中,學生對改革有了感性的認識。在這個基礎上,組織學生學習“改革的實質和目標”這一理論就容易多了。在課堂上,學生積極參與交流“調查成果”,討論改革究竟改什么?教師因勢利導地引領學生閱讀課文,使學生明確改革的實質和目標,再得出結論:農村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改革,改革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動力。然后出一道實際應用題:談談我們班的班規有哪些需要修改的地方?問題一拋出,學生踴躍發言,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議。整個過程,學生始終保持積極參與的態度,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感悟到改革就在身邊,我們也可以成為改革者,為社會發展作貢獻。在愉快的主體氛圍中實現了教學目標,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克服了從理論上去分析帶來的枯燥和乏味。
三、課堂的教師觀要生活化
1.“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
教師要堅持“以人為本”,給學生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給學生營造一個愉快的生活化的教學平臺。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樹立全面的發展觀,做到讓每個學生都得到最有效的發展。
2.教學過程中的“主導”角色
在新課程的背景下,教師的角色要發生改變,要求適應新課程的要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要當好“導演”,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思考探究,發揮好每一個學生的主體作用,以練習為主線,關心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創造出適應每一個學生學習成長的環境和空間。
3.自身知識水平和修養的提高
社會的發展突飛猛進,這對教師的自身知識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平時我們要多關心時政,關心身邊發生的事情,從各大媒體中獲得信息來源,注意保存、加工、反饋給學生。這應該成為我們品德教師生活的一部分,尤其是對青年教師更有這個必要。
四、課堂學生觀的生活化
學生應是具有生命意識的人,具有為了適應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依據先天的基因,加上后天的教化而形成的具有對客觀事物進行解讀、攝取、表現和履行的潛在能量的靈智和欲求。學生的這種生命意識是一種良好的素質,但只是一種潛在因素,有待于教師去喚醒。足球、小說……都是學生樂趣所在。
綜上所述,思想品德課教學的生命力所在是“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教師在教學中應緊緊抓住“生活”,讓生活走進思想品德課堂,將思想品德課堂引向生活。
(作者單位 廣東省河源市連平縣油溪鎮油溪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