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宗發(fā)
潛能,顧名思義是潛在的能力。挖掘人的潛在能力,是馬克思主義關于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的重要依據。人的潛能與素質教育有什么內在聯系呢?
所謂的素質,是指人在實踐活動中經常而穩(wěn)定出現的特質,它是由先天稟賦與后天活動所形成的一個完整的身心系統(tǒng),包括三個基本內容:一是自然素質;二是心理素質,包括認知過程的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象能力等智力因素和動機、興趣、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三是社會文化素質,包括科學素質、道德素質、審美素質等。在教育與生產勞動完美結合的過程中,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先天稟賦,也就是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在能力,培養(yǎng)多樣化、多層次、多規(guī)格的全面加特長的人才,為社會的發(fā)展作出貢獻,這就是素質教育的最終目標。
學生的潛能到底是什么樣的東西呢?我們來看一位很優(yōu)秀的教師提供的有趣例子:有一次,一位學生在上數學課時打瞌睡。下課鈴響時,他醒了過來,抬頭看見黑板上留了兩道題目,以為是當天的家庭作業(yè)。回家后,他花了很長的時間,就是算不出來,但是他還是鍥而不舍。終于,他算出了其中一題并把答案帶到課堂上。老師見了不禁瞠目結舌,原來老師認為那兩道題目出錯了,而且很多拔尖的學生也算不出來,都認為是無解的。我們姑且不談這位學生是否優(yōu)秀,但他能奇跡般地挖掘自己數學的內在潛能,超常規(guī)地發(fā)揮,解答了這一難題,這就是學生的潛能。
潛能在未發(fā)揮之前,是無形的、不引人注意的。所以潛能的挖掘發(fā)揮,要靠內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但關鍵在內因。如偉大的天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在考大學時,數學考了九十九分,而物理學只考了七十多分,大學教授勸他攻讀數學專業(yè),但他本人認為自己在物理學方面有很大的潛力,他的驚人的抽象思維是一般人甚至聰明人所不能理解的。因而他去攻讀物理學專業(yè),發(fā)現了“相對論”,成為物理學方面的巨人。我國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的“因材施教”就是挖掘和發(fā)揮學生內在潛能的成功方法之一。
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形勢下,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何發(fā)揮主導作用,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呢?一是要注意對學生“因材施教”,培養(yǎng)學生較穩(wěn)定的鉆研能力;二是要鼓勵學生樹立自信心,要使學生相信“我能行”;三是要讓學生感受到危機,以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四是要創(chuàng)造出有利于學生潛能發(fā)揮的學習情境。
總之,發(fā)展和挖掘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是素質教育的核心要求,需要教育者本身的“高素質”來做依托。教師只有不斷地吸取新知識,更新舊觀念,才能具有敏銳的洞悉力和足夠的智慧去“尋金挖寶”,才能肩負起培養(yǎng)祖國棟梁人才的歷史重任。
(作者單位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河池市天峨縣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