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浩
小提琴由于其優美的音色、豐富的表現力而被人們所喜愛。
作為一件最接近人聲的西洋樂器,它通過美妙的樂音表達思想感情,可以達到催人淚下的藝術效果和出神入化的音樂境界。小提琴是西洋樂器中被譽為“最具人聲特質”的樂器,其音質純凈、音色優美、音域寬廣、技巧華麗,具有極強的藝術表現力。在中國小提琴作品中,不僅包含小提琴本身的特性,更表現出中國風格所特有的民族化音樂特點。
小提琴作為西方樂器代表之一,在進入中國以來,便開始了與中國音樂以及中國文化漫長的交融,使中國小提琴作品的演奏風格和演奏技巧在與西方音樂的相互磨合、相互碰撞中不斷發展和更新。自1902年地質學家李四光創作出第一首中國小提琴作品《行路難》至今,中國小提琴演奏藝術和中國小提琴音樂創作已經走過了一個多世紀的歷程。發展到當今,中國小提琴作品已經成為我國民族化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小提琴在傳入我國之前,就已經形成了一套系統完整的訓練方法和其本身固有的演奏技巧。直到1937年—1949年,以馬思聰為代表的中國小提琴作品創作才開始初具規模,將中西文化加以交融,創作和選擇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音樂的道路,達到了中國小提琴藝術上的第一個高峰。在20世紀50-70年代,是我國小提琴作品創作的又一個高峰。在這一時期,不僅創作素材范圍擴大,而且在表現風格上也日趨多樣化。涌現出了以《梁山伯與祝英臺》為代表的一批至今仍經久不衰的中國作品。在這些作品中,為了體現中國傳統音樂的特征,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和表現手法都借鑒了某些民族樂器的演奏方式,形成了中國小提琴作品所特有的滑音、揉弦、裝飾音等特點。
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突出本民族風格,演奏本民族小提琴作品是尤為重要的。怎樣使演奏“表其意,入其味”是練習中國小提琴作品要解決好的問題。只有深入理解作品的內涵,配合恰當的表現手法,才能真正地體現出中國小提琴作品的意境。
音樂的民族性體現出一個民族特有的特征和表現方式。中國的民族音樂歷史淵源流長。同樣,小提琴作為西洋樂器的代表,小提琴藝術在傳入中國之后經歷了長時間的發展之后,現在也具有了鮮明的民族特色。而正是因為具有了中國化的元素,小提琴中國作品才會在今天的小提琴樂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小提琴技巧在中國作品中的運用,對于演奏者而言,在演奏中如何適當地把握,如何把技巧加以變化,如何使聲音更具有中國元素,都是每個演奏者在演奏小提琴中國作品時所追求的。這就需要演奏者充分地了解作品的創作手法、創作元素以及創作意圖,充分運用中國化的小提琴技巧。這些演奏技巧,不僅對演奏者的技術有較高的要求,對演奏者的作品閱讀能力和感情渲染能力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所以,在小提琴中國作品的創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的基礎上,我們要對小提琴中國作品演奏當中所需要的技巧和方法進行研究。特別是在把握技巧和把握作品整體的風格內容時,要利用民族化的演奏技巧和表現民族風格的演奏方式。小提琴技巧在中國作品中的運用,并非一件易事,需要我們付出大量的時間去練習、去體會,才能在演奏中國小提琴作品時運用自如,才能真正體會和演奏好小提琴中國作品。
綜上所述,近百年來,小提琴在被國人接受并掌握的過程中,雖然走著一條比較曲折的道路,但是,中國本土的小提琴藝術仍在以飛快的步伐向前邁進。所以,在演奏技巧和演奏方式上要更加創新,特點更加鮮明,而隨之產生的具有創新性的演奏方式和技巧,聲音的多樣化,甚至于顛覆了傳統的演奏方式。這些都是演奏者在演奏中國小提琴作品時所追求的目標。希望今后有更多富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小提琴作品問世,希望中國小提琴藝術的發展會有更美好的明天!
(作者單位 西北民族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