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家迎
學校音樂教育向學生提供的審美對象主要是以教材形式出現的古今中外優秀的音樂作品,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所采用的是審美藝術欣賞形式。學生除了在音樂形式方面獲得審美愉悅外,更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對音樂內涵的體驗上,在體驗音樂情感的同時,還應用想象去追求音樂形象和意境,積極調動自己全部的心理功能,力求對音樂有一個全面的綜合體驗,這種欣賞方式必須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欣賞習慣:傾聽,使學生認識音樂,駕馭音樂,學會尋找體驗音樂的美,真正進入音樂的天地,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一、讓學生學會“傾聽”音樂
為了培養學生傾聽的習慣,教師要努力為學生創造適合“傾聽”的氛圍,音樂教室中掛的音樂家的肖像和音樂名言等都可以引發學生“傾聽”的興趣,而一套現代先進的音響設備則會提高學生的欣賞質量,教師和藹的態度將會激發學生的欣賞欲望,從而讓學生以積極的態度去欣賞。有了好的習慣就要進一步引導學生具備良好的審美品質,我覺得可以借用其他學科的知識和方法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深化學生的欣賞層次。
二、讓學生學會用文學的語言講述音樂
在音樂欣賞中,需要創設一種濃郁的藝術氛圍,用抒情的語調和優美的語言描述樂曲的意境,為學生營造聯想的空間。當樂曲結束時,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談欣賞的感受,學生的描述可能比較直白、單一,但老師可以加以引導和啟發,讓他們的表述可以帶點散文味。如:在欣賞《長江之歌》時,可用多媒體展示長江發源地冰清玉潔的雪白世界,到出海口波瀾壯闊的雄偉景象,有動有靜,教師富有感情的解說,讓學生深切地體會到母親河的勃勃英姿和哺育萬象的情操。當高昂起伏的《長江之歌》響起時,學生猶如身臨其境,會情不自禁地贊美長江而歌唱,從中得到了藝術的
享受。
三、讓學生學會用圖畫描繪音樂
美麗的圖畫是凝固的音樂,優美的樂曲是流動的畫面,《天路》給我們描繪了一幅優美的西藏風光,《草原之夜》給我們展現了寧靜的草原夜色。總之,音樂與繪畫有著不解的姻緣,純風景化的樂曲可以讓學生先聽再描述,對于抽象的樂曲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畫面提示,然后讓學生展開想象。如:鋼琴曲《致春天》,先讓學生聽這段音樂,不告訴學生曲名,然后讓學生描述畫面,最后用多媒體展示畫面:冰雪融化,春天到來,風和日麗綠意盎然,流水潺潺,鳥語花香,樂曲結束讓人感到意猶未盡、回味無窮。學生的視覺、聽覺都得到了愉悅。
四、讓學生學會創造音樂和表現音樂
從某種意義上講,音樂創造能力是蘊含在音樂鑒賞能力、音樂表現能力之中的。因為,無論是音樂欣賞活動也好,音樂表現活動也好,它們都需要音樂想象力作保證,其中就包含著音樂創造的成分,所以,音樂活動中,不能忽視音樂創造的啟發性工作,要盡量發揮學生的創造積極性,使他們有良好的表現。例如:可以放一段簡短的音樂讓學生即興創作歌詞,也可以放一些節奏感強的音樂讓學生根據音樂現象,編一些簡單的動作,讓學生自始至終都沉浸在音樂之中,調動情感從而感知音樂,這樣學生就學得高興、學得暢快。
音樂課就是這樣,在音樂教學中,可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實際情況,用不同的方法對學生進行聽力訓練,逐步增強學生感知音樂的能力,讓學生在調節大腦的同時得到藝術的享受和熏陶,既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音樂素質。
參考文獻:
李曉平.鋼琴基礎教程.上海音樂出版社,2005-08.
(作者單位 江蘇張家港電視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