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愛 鐘立仁 謝思藝 陳文勇 彭桂源
慢性鼻竇炎是耳鼻喉科的常見病和多發病之一。目前多采用 功能性鼻內窺鏡手術治療,但手術的同時,易忽視了鼻內鏡的圍手術期處理,患者術后往往還有流涕等癥狀,影響療效。近年來,越來越多專家學者重視鼻竇炎圍手術期的處理[1],希望通過各種手段提高手術療效。中醫藥治療不僅可以促進竇腔黏膜的上皮化,有效降低術后復發率。中醫藥特色治療在鼻竇炎圍手術期的應用值得進一步研究。本研究針對鼻竇炎術后流粘涕采用麻芷參苓白術散進行治療,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納入標準:符合中醫證候診斷標準并行功能性鼻竇內窺鏡手術治療,年齡在 18~65 歲,能配合研究者。排除標準:均符合診斷標準,但未行功能性鼻竇內窺鏡手術治療、藥物過敏、同時行其他手術、合并有嚴重內科疾病或其他組織器官腫瘤者、孕婦及精神病患者。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1997年中醫癥候診斷標準。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 30 例,年齡 22~60 歲,平均為(38±8.6)歲,對照組 30 例,年齡 18~65 歲,平均為(37±10.9)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療組患者服用中藥方劑:黨參 30 g、白術 15 g、山藥 15 g、蓮子肉 15 g、扁豆 15 g、茯苓 20 g、薏苡仁 15 g、砂仁 10 g、吉梗 15 g、甘草 5 g,用清水三碗文火煎成一碗去渣,然后用研磨好的麻黃粉 5 g、白芷粉 10 g放入煎好的湯劑中繼續加熱 10 min并除去水面浮沫,藥液需要溫熱服用。對照組采用糖皮質激素和抗生素藥物治療:地塞米松(國藥準字H20033553,天津天藥藥業股份有限公司)0.75 mg·po·tid,頭孢氨芐膠囊(國藥準字H20056094,輔仁藥業集團有限公司)0.125 g·po·tid,局部用鹽酸羥甲唑啉噴鼻劑(國藥準字H10940170,丹東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噴鼻。治療療程為術后 14 d,兩組在觀察期間不使用任何其他中西藥物及其他手術等治療方法。
1.3 觀察指標 觀察治療 20 個月后兩組患者癥狀、體征改善情況和不良反應情況。療效判定標準:參考(海口)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科學分會修訂的《內窺鏡鼻竇手術療效評定標準》和《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療效判定標準分為治愈、好轉、無效。治愈:癥狀消失;好轉:流粘涕減少,鼻塞頭昏頭重癥狀減輕;無效:各種癥狀與用藥前沒有改變。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 進行數據統計,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α=0.05 為標準,P<0.05 時,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后總體變化情況 治療組患者癥狀、體征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不良反應情況少,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情況(例)
2.2 兩組患者治療后發生的不良反應情況 兩組患者發生不良反應均較少,其中對照組發生不良反應患者人數為5例,但實驗組患者不良情況更少為2例,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目前在鼻竇炎手術中對于圍手術期的重要性已達成共識,如何較好地規范圍手術期的用藥及處理成為亟需解決的問題。單純西醫療法(長期使用抗生素及激素)副作用較大。中醫藥治療不僅可以促進竇腔黏膜的上皮化,有效降低術后復發率,且未發現毒副作用。目前鼻內鏡的圍手術期處理,有以下幾種方案:(1)中醫藥及中西醫結合圍手術期處理:如孫一帆等[2]對慢性鼻竇炎術后中醫證侯研究表明,術后 1 周以氣血兩虛為主,術后 1~2 周多表現為氣滯血瘀,術后 3~10 周多為濕濁內困,兼有肺脾氣虛,10~12 周后以脾氣虛弱和肺氣虛寒為主。陳小寧等[3]圍手術期清熱化濕通竅湯等配合常規抗生素、止血劑、糖皮質激素等常規治療。羅輝等[4]運用溫陽通竅湯在鼻竇炎圍手術期進行治療,療效達 93.75%,比單純西藥治療(83.82%)療效更佳。(2)西醫圍手術期處理方法:目前西醫對于鼻竇炎手術在圍手術期主張給予抗生素、糖皮質激素、促排藥等藥物,同時在術后配合鼻腔沖洗、清理等處理[5-6]。
本研究探討以脾虛濕聚為病因病機,治則以健脾益氣、消腫通竅、清利濕濁。運用傳統的叁苓白術散基礎方,加用麻黃、白芷一收一散兩味中藥研粉調服。方中用黨參、白術、山藥、蓮子肉等補益脾氣,扁豆、茯苓、薏苡仁等健脾除濕,助以砂仁吉梗行氣化濕清涕。用麻黃發散通竅,收縮血管以消鼻甲腫脹,減少粘涕。《本草經》“麻黃輕揚之味,而兼辛溫之性,故善達肌表,走經絡,能散風邪,祛除寒毒”。白芷性味辛溫,歸經入脾胃經。主燥濕消腫排膿,為治鼻淵神藥。兩藥配伍使用,特能溫和收縮鼻膜鼻甲,以達消除腫脹,從而明顯減少鼻腔粘涕,解除鼻塞頭昏頭重之癥狀。本課題的特色是以麻黃和白芷均以粉末型制劑入藥。通過用麻芷叁苓白術散治療鼻竇炎術后流粘涕,彌補了西醫對鼻竇炎術后流粘涕的局限性和不足之處,既增強療效,又可以降低藥物副作用。
[1]文衛平.慢性鼻及鼻竇炎鼻內鏡手術的圍手術期處理[J].中國醫學文摘,2010,25(2):66-68.
[2]孫一帆,李少華,周小軍,等.慢性鼻竇炎內鏡術后中醫證型分布的初步研究[J].中國醫療前沿,2009,l4(4):3,7.
[3]陳小寧,李金風.清熱化濕通竅湯在慢性鼻竇炎圍手術期的應用體會[J].中國中西醫結合耳鼻咽喉科雜志,2007,4(15):290-291.
[4]羅輝,劉樹春.溫陽通竅湯在慢性鼻竇炎II型圍手術期的應用[J].中國中西醫結合耳鼻咽喉科雜志,2008,5(16):358-360.
[5]陳小東,蔣晨霞.200 例鼻內鏡手術患者圍手術期處理[J].華北煤炭醫學院學報,2010(3):389-390.
[6]關宏亮,謝慶英,史廣蘭.鼻竇內窺鏡手術圍手術期的綜合處理[J].包頭醫學院學報,2010,26(1):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