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珍 成媛媛 劉海紅
糖尿病作為臨床常見的嚴重慢性代謝疾病之一,目前已成為僅次于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的第三大致死疾病,其晚期血管損害是患者致死致殘的主要原因,我國糖尿病發病率約1%,且呈逐年上升趨勢。國內外研究表明,有效控制血糖對于減少糖尿病并發癥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選擇我院2012年3月~2012年9月收治的62 例2型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研究組給予二甲雙胍聯合質子泵抑制劑進行治療,臨床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1 入選排除標準 入選對象為病程超過3 個月的2 型糖尿病確診病例,入院前未服用過噻唑烷二酮類以及磺脲類藥物,在入院前3 個月內未接受過血糖代謝類藥物治療。患者空腹血糖(FPG)在7.0 mmol/L~14.0mmol/L之間,HbA 1 c%高于7.0%。排除1 型糖尿病、急性并發癥以及嚴重基礎疾病患者。
1.2 臨床資料 選取2012年3月~2012年9月我院收治的62 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者41 例,女性患者21 例,患者年齡35~75 歲,患者平均年齡為62.5 歲。患者平均病程為2.1年。對患者進行隨機分組,每組各31 例。其中,研究組給予二甲雙胍聯合質子泵抑制劑治療,對照組給予二甲雙胍治療。對兩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觀察和比較。
1.3 觀察內容 對兩組治療6 個月后的餐后2 h血糖(P 2 hBG)、空腹血糖(FPG)以及糖化血紅蛋白(HbA 1 c)進行比較分析。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0.2 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進行t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血糖指標變化情況 治療前,研究組和對照組FPG、P 2hBG、HbA 1 c等血糖指標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6 個月治療后,兩組血糖指標均有顯著下降,研究組31 例患者的FPG、P 2 hBG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HbA 1 c無明顯差異。見表1。
2.2 兩組治療前后胰島素指標變化情況 治療前,兩組患者胰島素指標FINS、P 2 hINS、HOMA-IR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6 個月治療后,兩組胰島素水平均有明顯改善,研究組31 例患者的FINS、P 2 hINS優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HOMA-IR無明顯差異。見表2。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糖指標變化情況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胰島素指標變化情況
糖尿病是一類因免疫因素、遺傳因素、感染因素等造成的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電解質代謝紊亂綜合征,在臨床上患者表現為多尿、多飲、多食、體重減輕、血糖升高等癥狀,糖尿病晚期患者會伴有多器官衰竭等嚴重并發癥,臨床致死致殘率較高。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總數的90%以上,其發病機制為胰島B細胞胰島素分泌不足、外周組織攝取利用葡萄糖能力下降等因素,導致患者血糖濃度較高,造成患者胰島B細胞胰島素分泌增多,從而引起一系列血管損害。可見,治療2 型糖尿病需要將保護胰島B細胞,進一步減輕胰島素抵抗作為治療的關鍵。
二甲雙胍作為常用口服降糖藥物,能夠恢復胰島素對于腺苷酸環化酶的抑制,減少肝細胞糖原的產生,加強無氧代謝,從而增強外周組織對于葡萄糖的有效利用與攝取[1]。當前已經明確,二甲雙胍具有激活一磷酸腺苷酸AMPK的作用[2],而AMPK對代謝的機制與他汀類藥物類似,能夠抑制羥甲基戊二酰輔酶A合成酶活性,從而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3]。本組研究表明,二甲雙胍對于降低餐后2 h血糖(P 2 hBG)、空腹血糖(FPG)以及糖化血紅蛋白(HbA 1 c)均具有較好療效。二甲雙胍在治療2 型糖尿病中的作用已經得到了公認[4],是目前臨床治療和藥物疊加的基礎藥物,在治療2 型糖尿病中有著重要地位[5]。二甲雙胍除可有效降糖外,對于保護心血管和控制體重增加均具有重要作用,由此可見,服用二甲雙胍療效穩定可靠[6]。
艾塞那肽(Exenatide)是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受體的一種激動劑,可模擬人體自身激素GLP-1 的功能[7],具有促進胰島B細胞增殖、改善其功能,以及促進胰島素分泌,增加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和延緩胃排空等作用[8],因而,有著傳統糖尿病藥物不可比擬的優勢[6],近年來已經成為糖尿病治療領域的研究熱點,應用前景非常廣闊。
最早在質子泵抑制劑(PPI)治療糖尿病患者的胃食管反流病(GERD)中發現了質子泵抑制劑(PPI)對糖尿病的治療作用,研究證明,患者血紅蛋白A 1 c水平持續下降。通過質子泵抑制劑療法能夠有效升高患者胃泌素水平,并可對患者胰腺產生刺激,以增加胰島素的分泌。相關研究表明,對正在接受磺脲類單藥治療以及二甲雙胍單藥治療患者加用二甲雙胍以及噻唑烷二酮治療[9],同步進行質子泵抑制劑治療患者平均血紅蛋白A 1 c水平顯著低于從未接受過質子泵抑制劑治療的患者。在對服用降血糖藥患者跟蹤研究中我們發現,在二甲雙胍單藥治療組中,加服質子泵抑制劑患者[10],其血紅蛋白A 1 c水平明顯低于未加服質子泵抑制劑患者。有研究者對接受降血糖藥但不接受外源性胰島素治療的患者進行研究比較,發現服用質子泵抑制劑的患者和未服用質子泵抑制劑的患者平均血紅蛋白A 1 c水平也具有明顯差異,進一步證明了質子泵抑制劑治療2 型糖尿病臨床效果安全、可靠[11]。
本組研究發現,治療前,研究組和對照組FPG、P 2hBG、HbA 1 c等血糖指標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6 個月治療后,兩組血糖指標均有顯著下降,研究組31例患者的FPG、P 2 hBG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HbA 1 c無明顯差異。治療前,兩組患者胰島素指標FINS、P 2 hINS、HOMA-IR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6 個月治療后,兩組胰島素水平均有明顯改善,研究組31 例患者的FINS、P 2 hINS優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HOMA-IR無明顯差異。由此可見,二甲雙胍聯合質子泵抑制劑治療2 型糖尿病,臨床效果穩定,降糖效果明顯。
[1]明志紅,肖偉,黃雁玲.二甲雙胍聯合用藥治療2 型糖尿病的療效觀察[J].當代醫學,2010,16(9):51.
[2]Lebovitz HE, Dole JF,Patwardhan R,et al.Rosiglitazone monotherapy is effective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J].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2001,86 (1):280-288.
[3]Ratner R,Goldberg R,Haffner S,et al.Impact of intensive lifestyle and metformin therapy 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factors in the Diabetes Prevention Program.Diabetes Care,2005,28(4):888-894.
[4]李五星,陳紅森,張秀葉,等.二甲雙胍和羅格列酮治療2 型糖尿病腎病的臨床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09,4(31):132-133.
[5]Salpeter S.Risk of fatal and nonfatal lactic acidosis with metformin use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J].N Engl J Med,2006,33(3):541.
[6]胡紅琳,王長江,張木勛,等.吡格列酮二甲雙胍片治療2 型糖尿病的多中心隨機雙盲平行對照臨床試驗[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09,25(6):483-486.
[7]陳慧.中西醫結合治療2 型糖尿病60 例[J].中國臨床醫生,2006,34(9):51-52.
[8]許曼音,陸廣華,陳名道.糖尿病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90-96.
[9]張莉靜,盧曦.基于PPAR抗糖尿病藥物的研究進展[J].國外醫學.藥學分冊,2004,31(5):287-291.
[10]胡紅琳,王長江,張木勛,等.吡格列酮二甲雙胍片治療2型糖尿病的多中心隨機雙盲平行對照臨床試驗[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09,25(6):483.
[11]鄧晉紅.吡格列酮聯用二甲雙胍治療2 型糖尿病的療效觀察[J].臨床醫藥實踐,2009,18(11):209-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