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華
變應性鼻炎又稱過敏性鼻炎,是耳鼻喉科常見病和多發病[1-2]。臨床主要表現為鼻塞、鼻癢、清涕等[3],對患者的健康及生活產生極其不利的影響。近年來,隨著重工業的快速發展以及生活環境的不斷變化,變應性鼻炎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已成為目前臨床上亟待解決的全球性健康問題。對于變應性鼻炎的治療,目前尚無根治性措施,臨床主要采用藥物治療為主,但只能改善癥狀,停藥后患者很快復發,尤其是對伴有鼻中隔偏曲的變應性鼻炎患者,單純藥物難以達到解決鼻中隔偏曲引發的相關癥狀。我院2011年1月~2012年2月應用鼻中隔偏曲矯正術治療變應性鼻炎合并鼻中隔偏曲患者,取得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2月收治的變應性鼻炎合并鼻中隔偏曲患者62 例,患者均符合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科學分會2005年制定的有關變應性鼻炎的診斷標準[4]。其中男39 例,女23 例;年齡22~66 歲,平均(33±3)歲;病程1~12年,平均(3.4±2.1)年。臨床主要表現為鼻塞、頭痛、流清涕等癥狀,且常年反復性發作;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鼻中隔偏曲,根據鼻竇CT或纖維鼻咽鏡檢查結果分型如下:“C”型鼻中隔偏曲33 例,“S”型鼻中隔偏曲29 例,患者均規范使用抗組織胺藥、糖皮質激素、鼻噴霧劑等治療半年以上療效不佳且停藥后癥狀反復發作。
1.2 治療方法 患者均采用局部加表面麻醉,表面麻醉采用1%的地卡因腎上腺素棉片,將其放于患者的雙鼻腔表面;局部浸潤麻醉采用1%利多卡因(含1∶1000 腎上腺素)滴于鼻中隔前端黏膜下。麻醉成功后,取患者仰臥頭低位[5],在鼻內鏡輔助下在左側鼻腔皮膚黏膜交界處從鼻中隔上方向底縱行切開粘骨膜,鼻內鏡直視下剝離粘骨膜向后方超過預計要切除的軟骨,在第一切口后方1~2 mm處切除偏曲的鼻中隔軟骨、篩骨垂直板、梨骨及上頜骨鼻嵴的部分骨質,然后對合復位雙側軟骨膜及黏膜,見鼻中隔居中、平直,結束手術。鼻腔膨脹海綿止血,72 h后取除。術后常規抗生素治療3~5 d,每天定期使用鼻噴霧劑,干痂脫落后,創面修復完全。
1.3 療效判定標準[6]術后隨訪3 個月至1年,評價療效:療效評分=(治療前總分-治療后總分)/治療前總分×100%,評分≥66%為顯效,26%~65%為有效,≤25%為無效。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 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進行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患者均一次矯正成功,隨訪期間無并發癥發生。患者在手術7 d后臨床癥狀均得到明顯的改善。術后隨訪3 個月總有效率為96.77%,6 個月總有效率為82.26%,12 個月總有效率為74.91%,3 個月與6 個月總有效率比較,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2,P>0.05),3 個月與12 個月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47,P<0.05)。見表1。

表1 變應性鼻炎合并鼻中隔偏曲患者鼻中隔偏曲矯正術術后不同時間治療效果比較[n(%)]
根據國際耳鼻咽喉科學會聯合會相關報道顯示,目前變應性鼻炎患病率高達10%~40%[7],國內每年大約有2000 萬人患此疾病,目前臨床主要資料有:藥物治療,手術治療,避免基礎過敏原,物理治療等。鼻中隔偏曲矯正術可以恢復鼻腔正常組織結構,改善鼻腔通氣功能,解除由鼻中隔偏曲引起的鼻塞、頭痛、鼻癢等癥狀,降低鼻腔神經末梢的應激反應,促進相應器官的功能恢復[5]。同時,鼻內鏡下行手術具有操作簡單、微創、直觀、患者痛苦少,且可以清晰觀察到術腔各個部位,對于各種類型的鼻中隔偏曲都能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鼻中隔偏曲矯正術治療變應性鼻炎合并鼻中隔偏曲患者近期療效明顯,有效率高達96.77%,遠期療效雖有所下降,也分別在6 個月和12 個月隨訪時分別達到了82.26%,74.19%,均能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患者鼻癢、流鼻涕、打噴嚏等癥狀明顯減輕,患者對外界刺激的敏感性得到明顯緩解。因而,鼻中隔偏曲矯正術可以作為首先治療變應性鼻炎合并鼻中隔偏曲患者的方法。
[1]黃遠,余文興,楊立,等.低溫射頻治療變應性鼻炎136 例臨床分析[J].當代醫學,2011,17(21):95.
[2]蘇璐琪.復方甘草甜素治療變應性鼻炎的療效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2,2(3):124.
[3]胡波.鼻內鏡下鼻中隔偏曲矯正術60 例分析與體會[J].海南醫學院學報,2010,12(5):598-599.
[4]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科學分會,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編輯委員會.變應性鼻炎的診治原則和推薦方案[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5,40(3):166-167.
[5]陳遠安,石成明,蘇金輝.鼻中隔偏曲合并變應性鼻炎患者手術治療臨床研究[J].臨床醫藥實踐,2009,6(27):106.
[6]苗軍魁.鼻內鏡下鼻中隔偏曲矯正術60 例療效觀察[J].現代臨床醫學,2012,1(1):33-36.
[7]王正敏.第16 屆世界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術大會側記(鼻科學部分)[J].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1997,42(12):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