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炳良
在顱內原發性腫瘤中腦膜瘤占14%~19%,其良性多見,少數為惡性,腫瘤的生長較慢。一般41~59 歲之間人群高發,不到20 歲者很少發病,患者多為女性。我國將腦膜瘤分為3 級:Ⅰ級為良性,Ⅱ級為低度惡性,Ⅲ級為惡性。腦膜瘤的手術治療方法和惡性程度決定了患者的存活時間。在患者進行手術前必須明確患者腦膜瘤的病理類型,根據具體類型選擇術式[1-2]。本研究通過對60 例腦膜瘤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在進行CT檢查后可以對患者病變的部位、病灶的形態和密度以及供血以及相鄰組織的情況進行分析,確定具體的手術方式。
對2005年1月~2012年4月間在文山州人民醫院就診的60 例腦膜瘤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其中24 例為女性,36 例為男性,年齡在44~65 歲之間,所有患者均進行了雙排或64 排CT平掃以及增強掃描,同時經病理確診為腦膜瘤。
本組患者中,40 例為Ⅰ級腦膜瘤,其中24 例為和體型,10例為纖維型,6 例為過度型。16 例Ⅱ級腦膜瘤,都表現為非典型。4 例Ⅲ型腦膜瘤,間變型和乳頭型患者各2 例。經CT掃描可以發現腦膜瘤位置分別為:16 例在額部,14 例在頂部,10 例在小腦幕,6 例在枕部,8 例在鞍旁,6 例在側腦室三角區。所有患者中瘤體最大的為13.4 cm×9.5 cm,最小的為2.3 cm×3.4 cm。見表1。

表1 患者各型腦膜瘤的分布位置(例)
在對良、惡性腦膜瘤進行鑒別時,腫瘤的大小以及部位沒有特異性。換句話說,腫瘤生長部位對判斷良惡性腦膜瘤的意義不大,顱內均可見到[3]。本研究選擇的60 例患者中,發病部位很多,幾乎全部涵蓋,所以這不是鑒別點,就診的時間決定了腦膜瘤的大小[4]。大多數患者都是在出現臨床癥狀后才到醫院診治,所以是否早期就診和有無臨床癥狀息息相關。良惡性腫瘤有明顯的不同,一般情況下良性腫瘤生長較慢,大多形態規則,為團塊狀,很少一部分為分葉狀。而惡性的對生長較快,多中心性生長,形態不規則,多呈侵襲性生長。對腦膜瘤進行鑒別診斷時還有一重要依據為顱骨的繼發改變。鄰近的顱骨出現刺激性骨質增生為良性腦膜瘤的表現,極少數患者同時存在骨質增生及破壞現象。所選患者大多數腦膜瘤為Ⅰ、Ⅱ級,顱骨一般形態正常。然而骨質結構受到破壞的現象主要為惡性腦膜瘤的表現,同時可以觀察到腫瘤的生長方式為內外同時浸潤性生長,有軟組織腫塊在顱外形成[5]。
對于腫瘤良惡性進行鑒別上,瘤周水腫還存在很大的分歧。一些研究者覺得腫瘤的良惡性和瘤周水腫息息相關,瘤周水腫的范圍是由腦膜瘤的良惡性以及腫瘤的生長速度決定的。如果患者腦膜瘤同時出現嚴重腦水腫,臨床要考慮惡性腦膜瘤或者腫瘤生長活躍期。然而也有些研究者認為這種觀點是錯誤的。通過對這些患者的臨床病例進行分析,得出結果如下,CT表現上惡性腦膜瘤會出現瘤周水腫,然而其他級別的腦膜瘤也可以出現這種表現,這就說明腫瘤不僅和病例類型以及腫瘤生長狀態有關[6],同時還和腫瘤發生位置相關,常出現嚴重水腫的腦膜瘤多位于前顱凹底或者矢狀竇旁側腦室三角區,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靜脈回流受阻。所以,根據研究發現腦膜瘤的鑒別診斷中,瘤周水腫的程度和范圍不可作為鑒別診斷的依據。
綜上所述,運用CT進行檢查時,良惡性腦膜瘤都會出現一定的特征性標志,所以,在判斷良惡性腦膜瘤時CT占據著重要的位置。熟練掌握腦膜瘤的CT征象,可以有效提高鑒別能力。
[1]徐慶中.腦膜瘤的診斷病理學、分子遺傳學和生物學研究[J].診斷病理學雜志,2009,16(3):634-636.
[2]蘇保軍,林博,代向斌,等.16例側腦室內腦膜瘤臨床分析[J].2011,17(18):102-103.
[3]潘灝,王漢東,史繼新,等.非典型和間變型腦膜瘤的診斷與外科治療[J].立體定向和功能性神經外科雜志,2009,22(5):295-298.
[4]金義超,張曉華,葛建偉,等.手術治療顱內多發腦膜瘤1 例報道及文獻復習[J].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11,16(12):753-755.
[5]李嶠,潘亞文.腦膜瘤侵襲性的分子生物學研究進展[J].國際神經病學神經外科學雜志,2009,36(2):181-184.
[6]金義超,張曉華,葛建偉,等.手術治療顱內多發腦膜瘤1 例報道及文獻復習[J].中國臨床神經外雜志,2011,16(12):753-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