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芳
手足口病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嬰幼兒傳染病,其主要病原體為腸道病毒71 型(EV 71),患兒以手足口部位出現皮疹、潰瘍及發熱等為主要臨床癥狀。如果治療不及時或治療不當,可引起心肌炎、無菌性腦膜炎及肺水腫等嚴重并發癥,危及患兒生命[1]。近年來,我國手足口病的發病率成逐年上升趨勢,對兒童的生長發育和健康成長造成了巨大威脅。筆者對隨機抽取的300 例手足口病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2011年8月~2012年7月佛山市禪城區各醫院收治的300 例(男180 例,女120 例)手足口病患兒為研究對象,年齡4 個月~10 歲。
1.2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Excel 2003 軟件進行處理,對300 例手足口病患兒,通過流行病學方法,并結合相應實驗室檢查結果進行描述。
2.1 時間分布 手足口病5~11月發病率呈增長趨勢,春季未有發病患兒,夏秋季節逐漸增多,冬季發病率最高,達52.7%(158/300),見表1。

表1 300 例手足口病患兒的發病時間分布
2.2 人群分布 發病年齡為4 個月~10 歲,男女比例為1.5∶1,其中1~5 歲的幼兒園兒童為易感人群,其發病率達82.0%(246/300),見表2。

表2 300 例手足口病患兒發病年齡分布
目前,手足口病的發病機制尚不清楚,多數學者認為,手足口病是腸道病毒EV 71 感染造成的,是機體對病毒的細胞免疫反應[2]。手足口病主要在流行季節發病,好發于嬰幼兒和學齡前兒童,以不同程度的手足口部位的皮疹、潰瘍等癥狀為主要表現,和(或)伴有不同程度的發熱癥狀。部分病例其臨床癥狀不夠典型,可能會造成漏診和誤診,所以需要根據臨床癥狀和體征,并結合相應血清學和病原學輔助檢查結果,做出較為準確的臨床診斷。當CoxA 16、EV 71 等特異性腸道病毒,其核酸檢測結果陽性;分離出腸道病毒,并鑒定為CoxA 16、EV 71,或其他導致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急性期和恢復期,患兒血清CoxA 16、EV 71 或其他手足口病的腸道致病病毒的中和抗體出現4 倍以上的升高,此時均可確診為手足口病[3]。
輕度手足口病患兒,多數患兒無需特殊處理,均可自愈;對于重癥手足口病患兒,應在對癥支持治療基礎上,適時、適量地靜注丙種球蛋白,增加患兒的免疫力,抑制病情的進一步發展[4]。目前,由于缺乏特效的抗病毒藥物,對于手足口病只能采取阿昔洛韋、利巴韋林等抗病毒藥物治療,以及聯合中醫治療等對癥處理。通過中藥的清熱解毒作用,針對高熱、驚厥及合并細菌感染的患兒,應適當加用抗生素,進行對癥處理。所以,手足口病的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及早期治療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
本研究發現,手足口病從5~11月發病率呈逐月增長趨勢,春季沒有患兒發病,夏秋季節逐漸增多,冬季發病率最高,達52.7%(158/300),所以需要一年四季均加強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尤其需要重視和提高冬季的防控,提高群防、群控意識。本研究還發現,發病年齡為4 個月~10.0 歲,男女比例為1.5∶1,其中1~5 歲的幼兒園兒童為易感人群,其發病率達82.0%(246/300),這表明手足口病具有聚集性發病特點,幼兒園等公眾場合是高發區,所以應加強幼兒園、學校等兒童聚集區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并加強措施的落實和審查,避免手足口病的爆發性流行。
綜上所述,手足口病作為丙類傳染性疾病,目前還沒有特效治療藥物和相關疫苗,所以需要重視和加強防控措施,尤其要加強高發季節和易感人群的防護,加強社區的宣傳教育,強調托幼機構晨檢制度的落實,加強并落實群防、群控意識,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避免爆發性流行。同時,加強人才儲備,做好應急預防處理[5]。
[1]沈旭娟,張寶津,陳國慶.杭州市余杭區部分兒童及家長手足口病知識與行為調查[J].中國健康教育,2009,25(10):774-776.
[2]朱啟!,曾玫.手足口病的流行現狀及挑戰[J].微生物與感染,2012,7(2):82-88.
[3]陳宏,蘇俐.手足口病的研究現狀[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21(2):224-226.
[4]王燕.手足口病病原及流行病學研究進展[J].中華醫學雜志,2009,89(24):1724-1725.
[5]孫秀珍.手足口病發病情況分析及保健預防措施[J].當代醫學,2010,16(25):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