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君
前些年,人們一直認為大量輸血后,由于保存紅細胞使用的枸櫞酸鉀,以及紅細胞被破壞釋放的鉀離子,都可能導致術后的高鉀血癥[1]。近年來,隨著人們對輸血后血鉀濃度及實際病例的研究,發現大量輸血并不是導致術后高鉀血癥的直接原因[2]。筆者選取50 例非擠壓傷大輸血患者,將其作為觀察組研究對象,選擇同期外傷沒有輸血的患者作為對照組研究對象,比較兩組輸血前后血鉀濃度變化及其相應影響因素,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7月~2012年7月河南省安陽市腫瘤醫院診治的50 例非擠壓傷大輸血患者作為觀察組研究對象,選擇同期50 例外傷沒有輸血患者,作為對照組研究對象。患者入院后24 h內,紅細胞懸液輸注>10 U,紅細胞庫存不超過20 d,被稱之為大量輸血。對照組50 例(男30 例,女20例),年齡20.5~58.5 歲;觀察組50 例(男31 例,女19 例),年齡20.0~58.0 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和原發病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及檢測方法 患者入院時,對其受傷情況進行準確評估,并記錄在外傷評分表(w-RTS)和嚴重受傷評分表(ISS)中。術前血鉀水平:術前血鉀最高值;術后血鉀水平:術后12 h血鉀最高值;術后12 h血鉀水平:術后12 h至術后24 h血鉀最高值。血鉀變化定義為術前、術后及術后12 h血鉀濃度之差。
1.3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17.0 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連續變量通過中位數、四分位間距表示,兩組比較采用秩和檢驗,分類變量通過百分數表示,兩組比較采用χ2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實驗室檢查結果比較 輸血前后血鉀濃度沒有明顯變化,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術后12 h內,對照組患者中,1 例出現高鉀血癥,而觀察組患者中,3 例出現高鉀血癥。與對照組比較(1/50,2.0%),觀察組術后高鉀血癥發生率有所升高(3/50,6.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多因素分析結果 通過logistic回歸性分析,顯示術后高鉀血癥與術前高血鉀、術后低pH值有關,而與大量輸血無明顯相關性(見表1)。

表1 logistic回歸性分析術后高鉀血癥的影響因素
嚴重外傷患者術后出現高鉀血癥,嚴重影響著患者的預后質量,甚至危及生命,應引起足夠重視。眾所周知,嚴重擠壓傷和燒傷,可以導致較為明顯的高鉀血癥,而嚴重性失血性休克患者并發急性腎功能衰竭時,也可以導致高鉀血癥,甚至誘發心臟驟停,導致猝死[3]。有報道稱,暫時受傷大量輸血后可能導致高鉀血癥,而一般情況下,普通外傷患者大量輸血后,血鉀濃度無明顯變化[4]。
本研究中,對照組患者中,1 例術后出現高鉀血癥,而觀察組患者中,3 例術后出現高鉀血癥,通過logistic回歸性分析,顯示術后高鉀血癥與術前高血鉀、術后低pH值有關,而與大量輸血無明顯相關性。目前,輸血治療也通常采用成份輸血,取代了傳統的全血輸注治療,與全血輸注相比,紅細胞成份輸血去除了大部分枸櫞酸鉀、乳酸等,紅細胞的保存損傷明顯減少,所以輸血導致大量鉀離子進入體內的現象明顯減少。
大量輸血后,輸血速度的控制對于術后血鉀濃度也有一定影響。有報道稱,大量快速輸血可能導致術后高鉀血癥,尤其好發于兒童[5]。本研究結果表明,大量輸血后沒有導致明顯的高鉀血癥,但仍有患者術后出現高鉀血癥,所以輸血前后仍需要對血鉀濃度進行動態監測,同時注意腎功能的變化,一旦發現高鉀血癥,及時給予相應處理。
[1]李濤,張巖,尤軍,等.大量輸血后酸堿平衡與血鉀改變的觀察[J].黑龍江醫學,2007,26(9):666-667.
[2]曹麗春,王燕,李詠梅,等.手術大量輸血后的血清電解質變化[J].第四軍醫大學吉林軍醫學院學報,2007,25(1):39-40.
[3]鄧蘭芹,翟慧,胡曉玲.手術期間大量輸血后血鉀和酸堿平衡的變化[J].護理學雜志,2007,17(8):586-587.
[4]程金蓮,韓世范,李亞琴,等.加壓輸注去白細胞全血過程中血鉀濃度變化的實驗研究[J].護理研究,2009,23(19):1711-1713.
[5]陳愛蓉,戴芳,黃毅.外傷患者大量輸血后血鉀的變化及其影響因素[J].實用醫學雜志,2011,27(13):2374-2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