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勁松
小兒腹瀉是秋冬季節的一種常見疾病,3 歲以下的小兒最為常見[1]。小兒秋冬季腹瀉不僅為患兒帶來痛苦,還嚴重妨礙小兒營養的正常攝取和正常生長發育。我院對收治的21 例小兒秋冬季腹瀉患者采取了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喜炎平注射液治療方式,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09年9月~2011年9月收治的42 例秋冬季腹瀉患兒,所有患兒均根據《實用兒科學》相關診斷標準經過嚴格檢查和診斷,確診為秋冬季小兒腹瀉。將42 例患兒隨機分為觀察組(21 例)與對照組(21 例)兩組。觀察組患兒21例,其中男性14 例,女性7 例;患兒年齡在6 個月之下的4 例,6 個月~12 個月之間8 例,13~24 個月之間5 例,大于24 個月4 例;發熱患兒低于38℃2 例,38℃~39℃1 例,39℃~40℃1例,平均體溫(38.71±0.37)℃;輕度脫水患兒4 例,中度脫水患兒1 例。對照組患兒21 例,其中男性12 例,女性9 例;患兒年齡6 個月之下的3 例,6~12 個月之間9 例,13~24 個月之間5例,大于24 個月4 例;發熱患兒低于38℃1 例,38℃~39℃2 例,39℃~40℃1 例,平均體溫(38.57±0.43)℃;輕度脫水患兒3例,中度脫水患兒3 例。兩組患兒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熱、嘔吐、腹瀉癥狀,大便常規檢查為陰性,鏡檢可見白細胞和脂肪球。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病情等方面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兒均避免刺激性飲食攝入,給予高蛋白、高營養食物以調節和維持患兒體內酸堿平衡及水、電解質的平衡。對照組患兒給予思密達常規口服治療,視患兒病情相應給予12~18 mg/(kg·d)的利巴韋林與0.9%的氯化鈉注射液混合液(或12~18 mg/(kg·d)的利巴韋林與5%的葡萄糖注射液)滴注。
治療組患兒除采取與對照組患兒相同的治療方式外,采用10 mg/kg的喜炎平(江西青峰藥業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090421)與5%的葡萄糖注射液(或10 mg/kg的喜炎平與0.9%的氯化鈉注射液)靜脈滴注輔助治療。
1.3 療效評價標準[2]顯效:患兒接受相應治療后的3 d內,原有的嘔吐、腹瀉、發熱等癥狀完全消失,排便次數完全恢復,大便性狀及常規檢查正常,且未見不良反應;有效:患兒治療后3 d,原有的嘔吐、腹瀉、發熱等癥狀基本消失,排便次數基本恢復,大便性狀及常規檢查基本正常,且未見不良反應;無效:患兒治療后3 d,原有的嘔吐、腹瀉、發熱等癥狀未見好轉或加重,排便次數沒有恢復,大便性狀及常規檢查存在問題,出現不良反應。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 12.0 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兒21 例,顯效15 例,有效6 例,無效0 例,未見不良反應,總有效率100%;對照組患兒21 例,顯效4 例,有效10例,無效7 例,不良反應3 例,總有效率66.67%。兩組總有效率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秋冬季腹瀉患兒療效對比[n(%)]
輪狀病毒性感染是引發小兒秋冬季腹瀉的主要原因,主要傳播途徑是糞-口和人-人直接感染[3]。小兒受到輪狀病毒的感染侵害后,輪狀病毒會潛入小兒腸道小腸絨毛處,在上皮細胞中快速進行繁殖,進而使上皮細胞出現變性和壞死,進而使腸道絨毛發生病變、腸道粘膜細胞脫落、腸道黏膜不能正常吸收腸道內部水分及電解質、腸道出現液體積蓄,進一步引發小兒腹瀉、嘔吐、發熱等一系列不適現象。發生病變的腸道黏膜細胞所分泌的雙糖酶不能有效幫助消化食物成分,腸道電解質、水、酸堿出現失衡現象,腸道滲透壓和上皮細胞功能出現紊亂,進而引發整體性功能障礙和失調。
喜炎平注射液屬于新型中藥制劑,能有效對抗多種細菌和病毒,臨床上具有良好的退熱、消炎作用,且治療過程中沒有毒副作用[4-5]。本研究結果表明,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喜炎平注射液治療,療效好于對照組,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楊懷炳.西咪替丁、金雙歧和思密達聯用治療嬰幼兒秋冬季腹瀉53 例[J].當代醫學,2010,16(34):120-121.
[2]姜燕,方繼紅,徐杰.媽咪愛聯合思密達治療小兒腹瀉的近期療效觀察[J].中國醫學創新,2012,9(27):102-103.
[3]駱仕君.兒童輪狀病毒腹瀉的診治體會[J].當代醫學, 2011,17(3):90.
[4]劉蘭蘭,范小芳,張斌.蒙脫石散劑與喜炎平治療嬰幼兒秋冬季腹瀉臨床觀察[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0,9(12):937.
[5]吳兆海,王世明.喜炎平注射液治療小兒秋冬季腹瀉59 例療效觀察[J].重慶醫學,2009,38(10):1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