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穎
功能性便秘是指大便干結不通,排便次數減少或排便困難,排便不暢或不完全,大多由精神壓力大、生活節奏改變、飲食習慣、藥物作用等引起,或者是由胃腸道疾病以及能累及消化道的疾病引起,區別于器質性便秘(腸梗阻、結腸癌等疾病導致)[1]。嚴重便秘患者可伴有頭暈、惡心、腹脹、心情焦躁、失眠、多夢等,也可誘發其他疾病,如痔瘡、直腸癌、心腦血管疾病等。臨床上對便秘的有效治療不僅可以改善患者生活質量,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嚴重并發癥的發生。中醫對于治療功能性便秘有獨道見解,從總體出發,辯證施治,具有療效顯著、安全性高、副作用小等優勢。筆者通過將中醫的辨證方法與加斯清聯用,探討其用于治療功能性便秘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1月-2011年12月河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確診為功能性便秘的患者124 例,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62 例(男27 例,女35 例),年齡21~62 歲,平均(41.3±7.2)歲,病程6 個月~14年,平均(3.4±1.2)年;治療組62 例(男25 例,女37 例),年齡23~65 歲,平均(42.1±7.5)歲,病程9 個月~12年,平均(3.7±1.4)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并發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本研究診斷標準參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該標準根據癥候將便秘分為5 種類型,即腸道實熱型、腸道氣滯型、脾虛氣弱型、脾腎陽虛型、陰虛腸燥型。診斷依據:排便時間延長(<1 次/2 d),糞便干燥硬結,重者排便困難、糞便干燥如栗,神倦乏力,胃納減退,腹脹,排除腸道器質性疾病。4 型區別在于:腸道實熱癥患者腹部滿脹,按之作痛,有口干或口臭,舌苔燥黃,脈滑實;腸道氣滯型大便不暢,欲解不能,噯氣頻作,少有腹脹,苔白,脈細弦;脾虛氣弱型的糞便干結如栗,出汗氣短,面色恍白,神疲氣怯,舌淡薄白苔,脈相弱;脾腎陽虛型面色萎黃,時有心悸,眩暈,肢冷畏寒,舌質淡而苔白潤,脈相沉遲。陰虛腸燥型口干少津,納差神疲,舌紅,苔少,脈細數。
1.3 排除標準 排除因腸道器質性病變(炎癥、腫瘤等)所導致的便秘;糖尿病、甲狀腺功能障礙所致便秘;并發嚴重器質性疾病;對本試驗藥物有明顯禁忌患者。
1.4 治療方法 對照組服用加斯清(枸櫞酸莫沙必利片,住友制藥有限公司,日本,規格:5 mg/片),3 次/d,1 片/次,飯前或飯后服用;治療組采用中醫辨證配合加斯清治療(加斯清用法、用量與對照組相同)。中醫辨證根據分型給藥,其中腸道實熱患者服用麻子仁丸:火麻仁20 g、枳實15 g、大黃、北杏、白芍、厚樸各10 g;腸道氣滯型患者服用六磨湯:枳實15 g、烏藥、檳榔、木香、郁金、厚樸、茯苓各10 g,大黃5 g;脾虛氣弱型患者服用補中益氣湯:黃芪30 g,黨參20 g,枳實、火麻仁各15 g,白術、陳皮、炙甘草各10 g,柴胡、升麻各5 g;脾腎陽虛型服用加味濟川煎,黨參、肉蓯蓉各20 g,枳實、火麻仁各15 g,白術、制附子、炙甘草、當歸各10 g,干姜、升麻各5 g;陰虛腸燥型患者服用四物湯合增液湯:生地、玄參各20 g,麥冬、枳實、郁李仁各15 g,當歸、白芍、川芎各10 g。各型所用方劑均采取煎煮方式,1 劑/d,分為2 次,早、晚餐后服用。兩組均以10 d為1 個療程。
1.5 療效判定 治療后根據療效分為3 種情況:(1)治愈:排便次數恢復正常(2 d內排便1 次),便質轉潤,排便順暢,其他癥狀消失,短期內不復發;(2)好轉:便秘癥狀明顯改善,排便時間間隔縮短(3 d內排便1 次),便質稍干,其他癥狀也有所好轉;(3)未愈:便秘癥狀無減輕,其他癥狀也無改善。
1.6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 11.0 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對照組治愈12 例(19.4%),好轉26 例(41.9%),未愈24 例(38.7%),總有效率61.3%;治療組治愈28 例(45.2%),好轉32 例(51.6%),未愈2 例(3.2%),總有效率96.8%,治療組治愈率和總有效率方面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后療效比較[n(%)]
便秘在中醫理論中解釋為機體外受六淫之邪侵之,內受飲食情志損之,內外相兼,陰陽氣血不足而至,雖病在大腸,但仍與肝、腎、脾、胃、肺等臟器失調相關。筆者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將便秘分為腸道實熱型、腸道氣滯型、脾虛氣弱型、脾腎陽虛型、陰虛腸燥型等5 種類型。
按照中醫辨證思路,針對不同癥候對癥下藥,腸道實熱型胃內燥熱、津液損耗,需潤腸泄熱、行氣通便,麻子仁丸源自《傷寒論》,方中火麻仁用于潤腸滋陰,大黃攻下,枳實、厚樸助其攻下兼行氣,杏仁專降肺氣以助大腸氣機通暢,芍藥滋陰生津,協同火麻仁補償津液損失。現代藥理研究證明麻子仁丸能潤腸通便、促進胃腸動力、增加大腸水分的吸收[2]。腸道氣滯型患者腑氣不通,通降失常,應用六磨湯治療旨在調理肝脾、通便導滯,該方劑源自《和劑局方》,木香通氣合五臟,為調氣之要藥,枳殼、檳榔促進胃腸蠕動,烏藥增加消化液分泌,郁金行氣化瘀,茯苓健脾和胃,大黃瀉下,諸藥合用辛溫香散、通達三焦,健脾消食,治療脾胃腸道氣滯所致便秘[3]。脾虛氣弱型患者脾肺氣虛,補中益氣湯源自《脾胃論》,方中黨參、黃芪、白術調補脾胃,益氣培土,甘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升麻和柴胡升清降濁[4-5]。脾腎陽虛型患者多因陽虛而致腸道內結陰寒,大腸傳導無力,便下無力,濟川煎方劑源自《景岳全書》,肉蓯蓉益精溫腎,當歸潤燥補血,二者合用潤腸通便,黨參補中益氣、合脾胃,枳殼下氣通便,加上升麻升清降濁,相輔相成補中有瀉,升降得宜[6]。陰虛腸燥型患者宜清熱滋陰,增液湯是吳瑭(清)創制,玄參為君藥,性寒清熱、生津,可用于潤肺燥、補胃津、滋養腎陰,麥冬生津益胃、潤肺滋陰,輔助玄參,生地清胃熱、與麥冬配伍滋養脾胃的同時通利腸道,三藥合用發揮“寓瀉于補”的作用[7],四物湯源于《仙授理傷續斷秘方》,由川芎、當歸、白芍、熟地四味組成,具有活血、補血功效,兩方合用既能滋陰,又能起到潤燥的作用。
加斯清是選擇性的5-HT4受體激動劑,能激活胃腸道膽堿能神經神經元以及腸道肌層的5-HT4受體,促進乙酰膽堿的釋放,增加胃腸動力,慢性便秘患者可長期使用[8]。
綜上所述,筆者將中醫的辨證思路與西藥加斯清聯用,療效確切,副作用少,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黃志弟,趙學堯,陳先翰.功能性便秘的中醫研究進展[J].廣西中醫學院學報,2012,15(2):71-72.
[2]孟康.麻子仁丸方證理論及實驗研究[D].北京中醫藥大學,2009:8-20.
[3]曾山.六磨湯治療氣虛便秘的療效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2012,5(10 A):74.
[4]韓棟,周晨,邢斌,等.補中益氣湯類方主治規律探析[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0,28(3):595-598.
[5]都樂亦,吳昆侖,唐苾芯.補中益氣湯治療功能性便秘43 例[J].四川中醫,2010,28(3):60-61.
[6]史萍慧.加味濟川煎治療陽虛型老年功能性便秘臨床療效觀察[J].云南中醫學院學報,2010,33(2):47-48.
[7]馬伯艷.增液湯治療便秘(津虧液竭)實驗研究[D].黑龍江中醫藥大學,2002:24-25.
[8]胡露,王江.加斯清[J].中國新藥雜志,2003,12(6):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