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愛蓮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病因未明的直腸和結腸慢性非特異性炎癥性疾病,臨床表現主要為腹瀉、黏液膿血便及腹痛[1]。西醫保守治療或外科手術的療效均不理想,復發率高,副作用較大。潰瘍性結腸炎在中醫上屬于“腸癖”、“瀉泄”及“痢疾”等范疇,中醫辯證施治可提高治愈率。現將我科中醫辨證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情況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80 例中男性 53 例,女性 27 例;年齡 24~74 歲,平均 43.8 歲;病程 3 個月~6年不等;中醫辨證分型:濕熱蘊結型 19 例,脾胃虛弱型 16 例,脾腎陽虛型 31 例,肝脾不調型 14 例。所有患者均經結腸鏡檢查確診并排除阿米巴痢疾、細菌性痢疾、結腸息肉、結直腸癌及結腸結核等。
1.2 方法
1.2.1 濕熱蘊結型 主要為腹痛并下墜、肛門疼痛灼熱感、排黏液血便伴有里急后重、尿短赤、舌苔黃膩、脈滑數。治療原則以活血化瘀、清熱利濕及行氣止痛為主。中藥方:生甘草 6 g,金銀花 8 g,葛根、黃芩、黃連、厚樸、薏苡仁、紅花、當歸、木香及陳皮各 10 g,白芍、赤芍及連翹各 12 g[2]。
1.2.2 脾胃虛弱型 主要表現為大便次數多且稀、食量減少、舌微紅而苔白、脈象細弱;針對此種證型患者,治則為健脾益氣、固腸止瀉[3]。中藥方:雞內金 5 g,吳茱萸 6 g,茯苓、五味子、補骨脂、川楝子、肉桂、山楂、山藥及麥芽各 10 g,白芍及炙甘草各 12 g,白術及黨參各 15 g。
1,2.3 脾腎陽虛型 患者自覺腹部常有冷痛感、明顯下墜感、腸鳴即瀉、大便白色黏凍、腰膝酸軟、食少納差、舌淡苔薄、脈象沉細。以固澀止瀉、溫補脾腎為治則。中藥方:肉桂、五味子及甘草各 6 g,白芍及破故紙 10 g,木香、白術、吳茱萸及肉豆蔻各 12 g,黨參、當歸及訶子 15 g。
1.2.4 肝脾不調型 癥狀主要為腹瀉且夾雜膿血便、精神受到刺激后加重、胸脅脹悶感、噯氣少食、舌淡紅、苔薄白黃、弦脈。治則為調氣活血、疏肝健脾及止疼止瀉。中藥方:吳茱萸 3 g,黃連及甘草 6 g,干姜 9 g,陳皮、柴胡、白術及防風各 10 g,當歸及白芍 12 g,烏梅 15 g,黨參 20 g。以上各個中藥方每天煎一劑,三餐飯后服用;兩周為一療程,一般治療 2~4 個療程。
1.3 療效評定標準 治愈:患者臨床癥狀消失,糞常規正常,結腸鏡下見水腫充血、糜爛出血、淺表潰瘍及黏膜表面的膿性分泌物均全部消失。好轉:患者臨床癥狀及糞常規明顯好轉,但其中一項未消失,結腸鏡下見病變好轉、無充血,水腫沒有完全消失。無效:患者臨床癥狀沒有消失,糞常規及結腸鏡下病變無改變甚至惡化者[4]。
潰瘍性結腸炎經過中醫辨證治療,濕熱蘊結型、脾胃虛弱型、脾腎陽虛型、肝脾不調型的總有效率分別為 100%、93.75%、90.32%、85.71%。見表1。

表1 四組治療效果比較
中醫認為潰瘍性結腸炎的病因是由于飲食不節制、脾胃虛弱、惱怒憂思,或者腸道濕熱蘊結、氣血壅滯,時間長了則導致患者正氣不足、脾土虛衰、肝木克土,最后發展成正虛而邪實。經過多年臨床經驗的積累,中醫辨證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無毒、安全、有效,既能促進腸道潰瘍面迅速修復,又可調節機體陰陽平衡、標本兼治;同時防止抗生素、激素等西藥引起的不良反應。中醫辨證治療應注意以下幾點:慎用抗生素以防腸道菌群失調而導致病情反復;調理情志以保持情緒穩定、精神愉悅;調節飲食,尤其是忌辛辣、刺激、油膩及生冷食物[5]。
[1]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7 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410.
[2]韋昌國.中醫辨證治療潰瘍性結腸炎 160 例的療效觀察[J].中醫臨床研究,2010,2(10):16.
[3]石俊杰.中醫辨證治療潰瘍性結腸炎 38 例療效觀察[J].按摩與康復醫學(下旬刊),2011(8):192.
[4]郭玉筆.潰瘍性結腸炎的中醫藥辨證治療分析[J].光明中醫,2012,27(4):724.
[5]劉向東.辨證與辨病結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 72 例療效觀察[J].中醫臨床研究,2012,4(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