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海蓉 陳義媛
在全國人均耕地不足一畝三分的情況下,北大荒廣袤的黑土地是令人羨慕的。40多歲的何家蕭是黑龍江省訥河縣的普通農民,他所在的和平屯人均有8.5畝地。按1998年之前出生人口分地,何家4口人共分到了17畝地,此外他還租種了親戚朋友的39畝,其中31畝種玉米,25畝種大豆。除掉土地承包費用(每畝280元)和生產成本,一年的純收入在1.1萬元左右。以這樣的收入供養上初中和上小學的兩個孩子,日子過得緊巴巴的。
同村的馮永和從事大豆收購七八年了,面對著家里積壓的300噸大豆,他一片愁云慘霧:“去年秋收時兩塊三毛五一斤,現在是兩塊二一斤,一噸降了300塊錢,就是受進口大豆的沖擊?!辈恢故邱T永和面臨積壓的問題,屯里幾乎家家都積壓著一些沒賣出去的大豆。
看似偏遠平靜的村莊,事實上早已被嵌入資本主導的全球化體系中—占中國大豆市場份額80%的進口大豆嚴重擠壓了他們的生存空間。所謂“天道酬勤”已經是昨日的夢想,今天千千萬萬個何家蕭和馮永和無法再通過勤勞把握自己的生計,左右他們生計的是通過世貿組織不斷延伸的資本力量。
受進口大豆的沖擊,國產大豆的播種面積不斷被壓縮。地處松嫩平原北端的訥河歷來是大豆的主產區,全縣600萬畝耕地上曾有500多萬畝種植大豆。到前兩年,全縣大豆播種面積已減至330多萬畝,2012年進一步下滑到240萬畝,2013年已不到200萬畝。而整個黑龍江省大豆播種面積2010年有6470萬畝,2012年已不到4000萬畝。
中國大豆危機已見諸各媒體報道,但對大豆危機的討論大多還在于“術”而不在“道”。中國大豆所呈現的問題是資本主導下農民的生計問題,是消費者權益的缺失問題,是國家主權的缺失問題。這并不是中國特有的遭遇,而是世界發展中國家及其農民的普遍困境。走出困境之“道”在于實踐人民食物主權。
在食物主權的視野下,大豆的危機首先是國家糧食主權的危機。有人認為,中國大豆進口的持續增加是因為國產大豆滿足不了市場需求,因此需要通過國際市場來彌補國內的缺口。然而,所謂的“市場需求”本身就是消費主義的惡果,是需要反思的,這是其一。其二,中國在大豆進口方面毫無定價權。中國農產品進口關稅2005年已降至15.35%,遠遠低于世界平均62%的農產品關稅,成為世界上農產品關稅最低的國家之一;而大豆關稅則在1999年就降至3%,2008年更下調至1%。
我國大豆市場的全面開放,促進了進口量劇增,大豆成為美國對中國出口中價值最大的一宗產品,超過波音飛機。中國大豆產業協會的《大豆產業監測預警報告》顯示,2003年至2011年間黑龍江地區國產大豆的價格走勢(以哈爾濱為例)幾乎與進口大豆的價格(以山東青島到岸價為例)走勢一致。大豆的國內市場已經成為國際市場一部分,完全受制于壟斷資本。
進口大豆已不是對國產大豆的補充,而是對國產大豆的強勢驅逐。從2006年到2012年,我國大豆進口量從2824萬噸增長到5838萬噸,已占到世界大豆貿易量的60%以上,但是這樣的巨幅進口增長沒有給中國帶來相應的定價權,相反,進口大豆的價格反而從2006年的265.2美元/噸一路飆升到599.3美元/噸。進口大豆的漲價不僅導致了食用油價格的上漲,而且也導致以豆粕為飼料的肉禽蛋奶產品的價格上漲。這種輸入型通貨膨脹的后果最終由消費者承擔。
據訥河農技推廣部門的專業人員介紹,全縣銷售使用的農藥90%以上是國外產品;大豆種子目前還基本上是國產的,而玉米、水稻、甜菜種子大都來自于國外?!拔覈F在農業科技已經退化落后,我們技術員是含淚在推廣國外品種?!?/blockquote>生產者腹背受敵
在生產者層面,有人說大豆種植的萎縮是農民“用腳投票”的結果,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自由選擇。對于像何家蕭這樣的農民,事情真的如此嗎?國內—國際市場的一體化把幾乎赤手空拳的中國農民推上了資本的角逐場,讓他們與受政府大力補貼的美洲大農場主同場角逐,這到底是“用腳投票”,還是被動挨打?中國對WTO承諾把農產品的補貼限制在年產值的8.5%以內,但大豆種植沒有受到特別補貼。在訥河,農民種一畝大豆拿到的農業綜合補貼僅70元左右。而美國政府將大豆列為重點補貼的四大谷物之一,2012年美國各項大豆補貼總額高達14.69億美元,1995~2012年總計達278億美元。
何家蕭們的國際競爭對手還不是一般受補貼的美國農場主,而是其中占少數的大農場主。在1995~2012年之間,美國農業補貼共計2925億美元,其中上層10%的農場主獲得了全部補貼的75%。在被迫與大資本農場競爭的過程中,中國豆農的生產和生存條件不斷惡化,喪失了作為生產者的主體性,其生產所需要的外部條件,即大豆市場,已經完全被國際資本所壟斷。
生產者主權的喪失不僅來自于外部條件的惡化,也來自于各生產要素的市場化。生產者主權強調農民及其他食品生產者應該擁有公平地管理和掌控生產資料的權利,資本在生產、流通領域的霸權應該受到嚴格限制。但豆農長期以來腹背受敵,一方面受到進口大豆的價格壓制,另一方面又遭遇農資價格不斷上漲的壓力。這種狀況擠壓了他們的收益,分散的個體豆農對此卻毫無招架之力。根據中國大豆產業協會的研究,2010年我國每畝大豆的農資和機械費用為165.08元,較上一年增長了13.99%,較2004年則增長了41.4%。
中國人均每日肉類蛋白質供應量在1997年已經趕上了日本,到2009年已高于日本20%左右。2012年食用油平均每人每天56克,超過營養學推薦的一倍。2006年中國0~6歲兒童肥胖、超重比率已超過歐洲,僅次于美國。據訥河農技推廣部門的專業人員介紹,全縣銷售使用的農藥90%以上是國外產品;大豆種子目前還基本上是國產的,而玉米、水稻、甜菜種子大都來自于國外?!拔覈F在農業科技已經退化落后,我們技術員是含淚在推廣國外品種?!?/p>
為了維持現有的生產體制,我國生態已經付出了前所未有的代價,面臨著可持續發展的危機。1978年全國化肥投入量為884萬噸,到2001年使用量達到4253萬噸,2012年更增長到5838萬噸。中國的化肥使用量居世界第一,單位面積化肥使用量已是全球平均用量的2.5~3倍。2010年發布的《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顯示,農業(包括種植業、養殖業、水產業)已成為中國的第一大污染源。這種污染不僅威脅著我國生態,同時也構成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深重危機。
以破壞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為代價的生產方式是掠奪性的,相應地,人們所獲取的食物也就越來越難以安全。世界僅有3塊黑土帶,黑龍江擁有其中的一塊,但掠奪性的生產方式導致黑土層流失嚴重。訥河農技推廣中心一位專業人員介紹說:“分地以前,訥河基本上不用農藥化肥,產量也高;現在農藥對土壤有機質有嚴重傷害。訥河現在種玉米,如果不上化肥,一畝地只能打400斤;如果上化肥,一畝地能打1200斤?,F在災情逐年擴大,是因為土壤不保水,有機質也流失了。90年代大豆畝產在400斤以上的土地,在訥河找到200萬畝都沒問題,現在2萬畝都找不到?!?/p>
在這樣的生態危機下,投資生態農場和消費有機食品開始時髦。但一方面它只是小眾的“特供”,另一方面,整體性的生態環境危機和大多數人的食物主權也無法通過生態農場來解決,資本化的生態農場實行單一種植,既無益于生物多樣性,又通過資本排擠勞動,使真正的勞動者喪失主權。
消費主義侵害消費者主權
在全社會不斷刺激消費的情況下,有人會問,“消費者主權”還是個問題嗎?回答是肯定的,比如,在消費主義最為盛行的美國,百分之八九十的人口住在城市,不到2%的人當農場主、雇人開機器種地,99%的人通過超市買賣食品,一切都很城市化、標準化,很令人“羨慕”,但這樣下去食物生產和消費都很危險。
這種農業模式不僅會持續地降低生物多樣性,而且消費者在其中也沒有主權可言。的確,轉基因食品至今在美國還不用標識,許多美國民眾還在為基本的食品知情權而斗爭。當21世紀的生物技術大公司試圖壟斷種子,并且有能力通過轉基因技術來實施壟斷時,他們不僅剝奪了生產者主權,也傷害了生物多樣性。
沒有生物多樣性的農業絕對是不安全的,沒有一個足夠數量的、具有多樣性特征的農民群體,生物的多樣性是無從保持的,消費者的選擇權最終也沒有保障。當科學界對轉基因食品是否具有長期安全性仍存有嚴重質疑和爭論的時候,轉基因豆油已幾乎無處不在。例如,港龍航空公司從北京到香港的航班上提供的午餐就含有轉基因大豆油,乘客如果要求更換,則被告知別無選擇。
有人認為大豆進口是國內需求增長的必然要求,然而,任何需求都應當被不斷滿足嗎?滿足了需求就能解決消費者主權的問題嗎?事實是,在市場化、全球化的體制下,消費者主權的問題往往被消費主義所置換和掩蓋。第三世界網絡(Third World Network)顧問文佳筠博士指出,所謂農產品需求的“剛需”是盲目學習肉蛋奶油的美國式飲食習慣而產生的,已經走向了健康、合理的營養結構的反面。她的分析指出,實際上,中國人均每日肉類蛋白質供應量在1997年已經趕上了日本,到2009年已高于日本20%左右。2012年食用油平均每人每天56克,超過營養學推薦的一倍。2006年中國0~6歲兒童肥胖、超重比率已超過歐洲,僅次于美國。中國的疾病危害主要來自于營養過剩而非營養不足。消費主義造成的巨大浪費同樣驚人,據估計,中國每年浪費的食品價值超過2000億元,相當于約2億人的口糧。而2012年中國的糧食進口量達8025萬噸,相當于1.9億人的口糧。因此消費主義不僅無益于人類健康,而且給農業生產和農產品進口造成極大的和不必要的壓力。
食物主權需要組織化才能保證
生產者主權和消費者主權都是集體主權,只有通過組織化才能夠保證。在這些方面,有很多案例可以給我們啟示。自上世紀80年代新自由主義席卷全球以來,世界農業被前所未有地卷入全球資本主義體系中,資本化的農業產業鏈條不僅整合了原有的農耕體系,而且通過基因工程創造特別適合資本經營的新的動植物品種,從而引發來自消費者和生產者兩方面的抵抗。消費者運動中,臺灣地區的主婦聯盟和在全球遍地開花的“慢食運動”尤為引人注目。
主婦聯盟是臺灣最大的一個生活、消費合作社,它誕生于環境危機和消費社會問題開始凸顯的1980年代,通過以女性和家庭為軸心來實踐環境正義,關注小農,抵抗污染,提倡合作,目前有近5萬會員通過聯盟直接與生產者對接。聯盟在消費者中促進文化覺醒和意識轉化,使人們從主流的自利原則轉向以公共價值為指向的生活消費觀。通過網站、月刊、講座、組織活動,他們討論諸如地球資源的商品化、貧富分化以及反思自由貿易等議題。與主流的消費活動(如我們常見的農家樂)不同,聯盟組織的是“生產者之旅”活動,幫助消費者了解生產,促進與生產者的協作和團結。
猜你喜歡2022年國審大豆新品種 農業科技通訊(2023年1期)2023-02-12 07:09:18注意防治大豆點蜂緣蝽 今日農業(2022年16期)2022-11-09 23:18:44大豆帶狀種植技術如何提升我國大豆產量 中國化肥信息(2022年7期)2022-08-31 01:29:28從大豆種植面積增長看我國糧食安全 中國化肥信息(2022年5期)2022-08-30 01:58:26大豆噴施多效唑 增產防倒效果好 今日農業(2021年13期)2021-11-26 11:50:54巴西大豆播種順利 今日農業(2021年20期)2021-11-26 01:23:56大豆的營養成分及其保健作用 今日農業(2021年14期)2021-10-14 08:35:34用大豆“炸沉”軍艦 下一代英才(酷炫少年)(2018年6期)2018-07-09 03:17:44中國大豆供需平衡表 農產品市場周刊(2017年4期)2017-03-03 19:40:05大豆農場 兒童故事畫報·智力大王(2015年10期)2016-01-27 01: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