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忠
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作為第71個國家級網加入互聯網。如今,只要有一臺微機,一部調制解調器和一部國內直撥電話就能夠很方便地享受到互聯網的資源。網絡足不出戶便知天下事的神奇作用,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用戶加入其中。截至去年底,我國共有網民5.64億人,手機網民4.2億人。如此迅猛的發展速度,網絡的承受能力也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考驗。
而網絡反腐,作為互聯網時代的一種群眾監督新形式,利用其平臺大、傳播快、公開廣、成本低、受眾多的優勢,易于形成輿論熱點,成為當前權利監督權力的一種新的重要形式,也成為現行權利監督制約權力體制明顯不足的有力補充。作為互聯網在反腐敗中的強大監督作用得到廣泛認可的一個重要標志,2009年《中共黨建辭典》收錄了“網絡反腐”一詞。
網絡反腐,即通過網絡技術及所引起的社會輿論效應對權力行為的監督約束,從而達到有效預防、懲治腐敗的一種新方式。就我國現階段反腐敗斗爭而言,沒有網絡技術,民意表達缺平臺、少渠道;沒有便捷及時廣泛的民意表達,執政能力難有改進的壓力和提高的動力;沒有執政者為民、務實、清廉的理念和追求,民意表達會熟視無睹,網絡技術會束之高閣。
通過對網絡技術、民意表達、執政能力的有機整合,網絡反腐在形成明確概念的同時,聚集了巨大的社會力量,從而逐步推動陽光下“扁平社會”的建立和精英化執政團隊的建設。
今年1月22日,十七屆中央紀委第二次全會上,任職中共中央總書記兩個多月的習近平,第六次在公開場合強調反腐敗,他指出,“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范機制、不易腐的保障機制”。十八大后,中央最高層對腐敗形勢有四個“前所未有”,認識的清醒前所未有,重視的程度前所未有,直面問題的勇氣前所未有,采取的行動也是前所未有的。
十八大后的一系列反腐動作的相繼展開,從中央到地方均能明顯地感覺到,反腐敗斗爭在不斷提速。而這一提速,又最集中地表現于網絡反腐。4年前,南京的“名煙局長”周久耕,因被網民曝光,從躥紅網絡到被免職用了15天。而今年因色誘而被拍不雅照的重慶市北碚區原區委書記雷政富,從被網絡曝光到被免職,只用了63個小時,創下了迄今為止最快的網絡反腐紀錄。1月17日,衣俊卿被免去中央編譯局局長職務,這是網絡反腐中第一位被免職的省部級官員。自去年開始,從“表哥”楊達才,到“房叔”蔡彬等事件使網絡反腐風生水起,異軍突起。
在新一屆黨中央、中央紀委的“四個前所未有”下,傳統的紙媒與新興的網媒,有組織的媒體與無組織的自媒體,自覺或不自覺地形成一個多維度、多立面網絡,正自發或群發地對各級官員進行監督檢查、權力公開、財產曝光。
21世紀的信息時代、網絡時代特征,在使“人人握有麥克風,個個都有電視臺,家家都能辦報辦刊”由可能變為現實的同時,也幾乎實現近70年前,毛澤東與黃炎培的“窯洞對”中的那句名言,“只要人人都起來監督政府,政府就不敢懈怠”!
其實,早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就將“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紀委組織協調,部門各負其責,依靠群眾的支持和參與”明確為反腐敗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但是,15年來,前4句話有不同程度的落實,唯獨最后一句“依靠群眾的支持和參與”卻始終接不了地氣,沒有得到落實。
當年,共產黨打天下時,深知“戰爭之偉力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因而,敢于發動群眾,善于組織群眾,勇于引導群眾,以“兵民是勝利之本”,打敗了國民黨,奪取了天下。而在開展這場有硝煙的反腐之戰時,盡管在紙上、嘴上、墻上都強調要“依靠群眾的支持和參與”,但是,在行動中、實際中、過程中,群眾想參與缺平臺,想支持少渠道。群眾本是腐敗的直接對立物和反腐敗的主力軍,卻不得不冷落為旁觀者。
這些年來,我們一直僅僅依靠反腐敗專門機關和職能部門的孤軍作戰、單打獨斗,所取得的“明顯成效”,多停留在治標層面;所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常常難以鞏固;所取得的各種“小勝”,均無法積累為“大勝”。30多年的反腐,不但滋生蔓延、易發多發的反腐形勢“依然嚴峻”,反腐任務“依然艱巨”,而且還“越演越烈”,干部群眾也越來越不滿意。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曾經通過對10219名網友的在線即時調查顯示,59.9%的受訪者表示,將來如果發現腐敗現象,會直接或間接地投入到反腐斗爭中。
民眾作為反腐的主力軍,其作用不容忽視。而作為反腐主力軍的民眾,為何對官方已有的舉報渠道,缺少應有的熱情,而對網絡反腐卻情有獨鐘,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我國的網絡反腐承擔了現階段它本身不應承擔的過多責任。目前全世界各國的網絡反腐都沒有中國火爆。網絡反腐的火爆高潮,是因為其它反映腐敗問題的渠道或者不暢、或者受阻、甚至或許早已缺失。于是,這從一個側面提醒我們,說明我們的其它反腐渠道已有相當問題或者已嚴重帶病工作。
網絡反腐的井噴現象,說明斗爭的壓力大;反腐斗爭的壓力大,說明民意表達的渠道少;民意表達的渠道少,或印證權力結構、監督體制有病不管用,或折射出對民意管制太多道不通。中醫有言:通則不痛,痛則不通。表現于網絡上的反腐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其實是民眾運用網絡,開展的網絡公開、網絡監督、網絡問政。這是民眾權利意識的覺醒和復蘇。
為了拓寬反腐言路,新一屆黨中央和中央紀委主要領導發出兩個重要信號:一是新任中央紀委書記王岐山在十八大后召開的首個專家學者座談會上,鼓勵大家敞開講,說真話,“網上的輿論,包括罵聲我們都要聽,更何況大家提的各種意見?”二是新任總書記習近平在中南海迎新春座談會上,明確提出“對中國共產黨而言要容得下尖銳批評”!
網絡反腐的火爆高潮,是因為其它反映腐敗問題的渠道或者不暢、或者受阻、甚至或許早已缺失。于是,這從一個側面提醒我們,說明我們的其它反腐渠道已有相當問題或者已嚴重帶病工作。
在中央的號召下,今年的網絡反腐,可能會出現“五大轉向”:一是在主體上,將由人自為戰,轉向群(體)自為戰、團(體)自為戰;二是在客體上,將由基層腐敗官員,轉向中高級腐敗官員;三是在層次上,將由一眼就能看見的淺層腐敗,轉向幾眼才能發現的深層腐敗;四是在類型上,將由權錢一次性簡單交易,轉向權色、權權等多次、復雜甚至“無痕”交易;五是在方式上,將由自發式反腐,轉向自主式反腐。
目前網絡反腐的出現和走強,既是對反腐敗“專門機構”孤軍作戰的及時補課,也是對廣大民眾袖手旁觀的努力糾偏,還是對多年來反腐形勢與任務的“兩個依然”的反彈井噴。
當然,凡是有利必有弊。網絡反腐對一些執政能力不強甚至低下的黨委政府來說,其弊有二:一是社會管理上,容易出現無序;二是黨政公信力上,容易出現下降。
目前體制下,面對不少網絡聚焦腐敗官員的“揭而不露”、“反而不倒”、“高調處理、低調處罰”等現象,應該盡快理順網上和網下聯動追蹤、管理懲處機制。
從方便控制和易于管理的角度來看,以權力為載體的反腐方式,最方便管理和控制;以運動為載體則次之;到以網絡為載體就更差。但是,如果從上述三種載體的承載量和民意體現的充分性角度來看,卻成明顯的反比。半個多世紀前,鄧小平指出:報紙最有力量的是批評和自我批評。但為什么現在沒有報刊反腐、電臺電視反腐?于是,不易被管理控制卻方便民意表達體現的網絡,便充當了廣大民眾反腐的新載體。
因此,我們各級黨委政府在網絡反腐這個問題上要認真思考:是為眼前短暫的時空控制,而犧牲長遠的根本利益;還是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斷反思不足,深化改革,提高執政能力?對網絡反腐的看法和做法,同樣事關以人為本,立黨為公,執政為民。
基于對網絡反腐的理性思考,似可得出結論:當前井噴式網絡反腐,是一種非常態化現象。當各種反腐渠道均能及時有效表達民意之日,也是網絡反腐回歸常態之時。對待網絡反腐,要疏導不要阻擾,正在井噴的東西你硬去強制性堵塞,肯定容易出問題;要回應不要回避,你一回避就被動,之后再發布的信息即使是真實的,都可能因關鍵時刻的失語閉聲,而失去話語權,丟掉受眾;要引導不要強求領導,因為人人都是麥克風的網絡上,網民們往往不以誰的權力大小為評判,只以誰講的及時性、真實性、有理性的程度為標準。
各級黨委政府只要積極主動地從提高執政能力上入手,正確認識和對待網絡反腐,網絡反腐肯定利大于弊。當其他表達反腐民意的渠道逐漸恢復正常以后,網絡反腐也會回歸其正常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