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此次全國“兩會”新一屆國家機構領導人的選舉產生,一個10年的政治周期宣告正式結束,新的10年開啟。縱觀改革開放以來歷次換屆,執政思路不會發生突變,都是在上屆的基礎上進行調整和發展。但未來5到10年面臨的問題是,不能再完全沿襲之前的發展思路,要打破改革僵局、調整經濟結構、改善社會治理等等,諸多難題擺在面前,社會矛盾的積累、腐敗的蔓延與制度建設正在進行一場賽跑,這決定新10年不會是因循的10年,只能是開拓的10年。
過去10年,中國的高速發展中隱藏著發展思路的矛盾,一方面,政府在關切民生、維持穩定的同時,必然不斷強化自身權威。另一方面,泛市場主義的取向使GDP成為衡量政府政績的最重要指標。這導致的結果就是:“政府公司化”的趨勢在一些地方愈演愈烈,地方政府脫離了凌駕于各種社會力量之上的規則制定者和仲裁者的角色,在某種程度上蛻變為具有獨特利益的實體。
兩種完全不同的發展思路并存的情況,在中國現狀下已不可持續。政府的邊界,必須厘清。未來的發展,一定要思路清晰。
在全國“兩會”答記者問的時候,李克強給出了非常明確的思路,要實現本屆政府的施政目標,需要有三大保障:一是創新政府,二是廉潔政府,三是法治政府。作為本屆政府的最高首腦,李克強直接劍指政府,因為理順發展思路,推動中國的新一輪改革,核心在于政府改革到位。
“兩會”上國務院關于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的說明提出,這次改革,重在向市場、社會放權,減少對微觀事務的干預,同時改善和加強宏觀管理,嚴格事后監管。今年要開始做的8條工作幾乎都是向社會、市場和地方放權的內容。
若干年以后,如果人們再來回顧今日的政府,至少有一點可以肯定,它是從一場自我革命開始自己的施政之路的。這場“革命”不僅關系到中國經濟能否轉型,擺脫“中等收入陷阱”,更關系到中國未來的發展和改革成敗。這一點,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變得更加清晰和逼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