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生

在鋪就全球最大規模的高鐵網絡之后,近期中國的鐵路建設悄然轉向。
6月底,國家發改委在發布《貫徹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推進主體功能區建設若干政策的意見》中提到,“加快建設交通基礎設施,尤其是城際鐵路、市域鐵路等大能力運輸方式及綜合交通樞紐。”其目的是,“強化優化開發區域城市群內城市之間的內在聯系與分工協作,適當分散特大城市中心城區的功能。”
盡管2008年調整的《鐵路中長期發展規劃》也明確了制定該規劃的原則之一是:“統籌考慮經濟布局、人口和資源分布、國土開發、對外開放、國防建設、經濟安全和社會穩定的要求,并體現主體功能區規劃明確的促進區域協調均衡發展的方向。”與上述發改委要求的加快鐵路建設的初衷基本吻合。
不過,國家發改委這次點名要加快建設的對象卻是,在全國鐵路網中處于支線地位的城際鐵路以及市域鐵路,這與此前強調的“四縱四橫”高速鐵路和快速鐵路系統,已經出現了可謂180度的大調整,而其背后的原因則值得探究。
建設方向的調整多少也是無奈之舉。
按照《鐵路中長期規劃》,到2020年中國鐵路里程當突破12萬公里,而據原鐵道部數據,截至2012年,中國大陸的鐵路運營總里程為9.8萬公里,位居世界第二,但論路網密度或人均長度,尚且不足經合組織國家平均水平的5%。
要想完成這項中長期目標,就意味著從2013年起,得連續4年每年增加至少2750公里里程才能保住底線。在過去4年,中國鐵路新線年均投產約4000公里以上,以此推算,完成2020年計劃并不存在大問題。但是,今年出現的一個大變數是,有著64年歷史的鐵道部已經不復存在。
在3月份的國務院機構改革中,負責全國鐵路規劃、投資、管理運營的鐵道部被裁撤,其規劃、監管等行政職能被并入交通部及其下轄的國家鐵路總局,企業職責歸入新成立的中國鐵路總公司,后者接收了原鐵道部的全國人員、資產和負債。
隨著原鐵道部職能的一分為三,鐵路建設大躍進背后的強勢推力也隨之消解。熟悉鐵路規劃建設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向《南風窗》表示,中國鐵路總公司目前已經背負了2.6萬億的負債,目前既無財力也無動力去推動大規模的鐵路建設。
原鐵道部制定2013年初的規劃是,當年全路固定資產投資6500億,投產新線5200公里以上。從中國鐵路總公司發布的“全國鐵路主要指標完成情況”看,今年前5個月鐵路固定資產投資為1576.1億元,尚不及原年度計劃的1/4。
隨著“四縱四橫”高鐵骨架網絡基本建成,高鐵建設的高潮已經過去。據王夢恕透露,今年,西安至成都、成都至蘭州以及鄭州到重慶高鐵線路已經停建緩建。
這背后,固然有缺乏資金支持的緣故,但是更重要的因素或許在于,當初鐵道部宣稱的修建高鐵有助于釋放既有線貨運能力的目標,并未達到預期的效果。
原鐵道部的一份內部報告顯示,京津城際高速鐵路開通后,小京山線圖定貨物列車增加4對,年貨物輸送能力增加1095萬噸;膠濟高速鐵路開通后,既有膠濟鐵路圖定貨物列車增加11對,年貨物輸送能力增加2920萬噸;武廣高速鐵路開通后,既有京廣鐵路武廣段圖定貨物列車增加33對,年貨物輸送能力增加8760萬噸;鄭西高速鐵路開通后,既有隴海鐵路鄭西段圖定貨物列車增加5對,年貨物輸送能力增加1460萬噸;滬寧城際高速鐵路開通后,既有京滬鐵路滬寧段圖定貨物列車增加32對,年貨物輸送能力增加8395萬噸。
上述5條高鐵線路建成后,2012年對應的既有線共計年增加貨運量2.3億噸,不過,這一數字僅相當于當年鐵路貨運總量的5%左右,與《鐵路中長期規劃》規劃的、以及原鐵道部多次強調的“主要繁忙干線實現客貨分線”的目標尚存在不小差距。
據鐵道部公開數據,武廣高鐵開通次年,原武廣鐵路每日仍然開行有100對普速旅客列車;京廣高鐵開通后,既有京廣線仍然保留了136對普速客車。對此,原鐵道部的解釋是為了滿足不同旅客對不同速度等級、不同票價的選擇。
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趙堅對《南風窗》表示,京滬、京廣等高鐵開通后,原既有線保留了大量普速客車,客貨混運的格局并沒有得到改變,因此為貨運騰挪出的運能并不及預期的多。
作為當年“反高鐵派”的代表人物,趙堅至今仍然堅持認為,如果把修高鐵的錢拿過來,可以多修3倍長的普通鐵路,到2020年,中國鐵路總里程就能達到16萬公里的遠期建設目標。
此外,部分高鐵客流稀少,投資回收期拉長,也促使規劃者對于高鐵新線的審批趨于謹慎。因此,既能夠少動用中央資金,又能夠避免重復建設的,新一輪的鐵路擴張,只有轉向地方政府主導的城際鐵路和市域鐵路。
這對于地方政府來說倒是個好消息。
2012年初,負債壓力之下,原鐵道部提出將其持有的城際鐵路股權,置換各省持有的鐵路干線股權,并由省方控股城際鐵路的思路。不久,河南、湖北陸續與鐵道部簽訂了置換協議,獲取省內城際鐵路的控股權。
鐵道部雖然甩掉了城際鐵路的包袱,一些地方政府也有意接手,但實際操作起來卻有心無力。以武漢城市圈的4條城際鐵路為例,其總投資約為435億元,原計劃是地方政府和鐵道部各承擔一半,但鐵道部退出之后,融資重擔就全部落到地方政府肩上,其結果是,這4條城際鐵路的通車時間已一再延后,至今也沒有一條投入運營。
地方財力不濟的情況,并非湖北獨有。據中國鐵路總公司統計,今年前5個月,在國家鐵路和合資鐵路路網建設大中型項目中,地方政府及企業投資完成146.90億元,僅完成年計劃的20.6%,比上年同期減少60.39億元。
如今,發改委提出要加快建設城際鐵路后,湖北、河南等地城際鐵路融資有可能將得到中央輸血。考慮到目前長三角、珠三角等經濟發達地區的城際鐵路已經基本建設完畢,因此,這一政策調整的受益方將主要是中西部地區。
發改委把鐵路建設方向從“長大高鐵干線”轉向速度較低偏重支線的城際鐵路,某種程度上也有償還舊債的意味。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國鐵路建設就一直是東部快于中西部。仍以湖北為例,直到2012年7月漢宜鐵路通車,這才結束了有著中部糧倉之稱的江漢平原不通國家鐵路的歷史。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2年底,全國不通鐵路的29個地級市中,有25個是在云南、四川、青海、西藏等中西部地區。
而前幾年的高鐵大躍進,更是拉大了地區間的不平衡。當很多中西部城市省會之間尚未通高鐵時,北京、天津兩地之間則已經有兩條最高時速為350公里的高鐵連接;上海和南京目前正在籌劃經過兩地之間的第三條高鐵。
“鐵路修到哪里,就富到哪里,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王夢恕說,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鐵路建設,不僅便利了當地交通,重要的是還將拉動經濟增長,這在當前經濟低迷的大背景下,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提高鐵路在交通運輸中的比重,還將有助于降低中西部的單位產值的能耗比,加速經濟結構轉型,并有助于改善日益惡化的空氣質量。

德意志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近期曾做過如下測算:高速鐵路消耗的能源分別僅相當于高速公路和航空運輸的10%和5%。馬駿建議,到2020 年,中國鐵路總里程應達到16 萬公里,比2012 年的9.8 萬公里提高63%,這才有可能滿足在公路運輸保持4%低增速的情況下,整個社會輸運總量的增長。
但是現在的問題是,對于地方城際鐵路來說,繼承的投資者對此興趣更弱。
鐵道部被撤銷之后,中國鐵路總公司依然掌握鐵路的投資權限,一些地方政府則擔心,從政府到國企這一身份的轉變,未來的鐵路投資導向調整,將更關注經濟效益好的鐵路項目,而中西部的公益性、開發性鐵路項目投資趨于弱化。
事實上,即便發達地區的城際鐵路,目前仍面臨著嚴重的盈利難題。今年7月初,國內各省鐵路投資公司負責人在杭州召開會議,大家競相吐苦水,反應盈利困難:預計到今年底,廣珠城際累計虧損32.6億元,廣深港客專累計虧損22億元。
中西部新建的城際鐵路的財務報表,也可能較為難看。業內人士預計,2014年初通車的湖北4條城際鐵路,年運營收入預計約為8億元,而年成本費用則達30億元,可謂開通當日即是虧損之時。
“資金的事情其實并不是大問題。”王夢恕說,鐵路本身是一個公共產品,暫時的虧損也不足為懼,關鍵是政府要下決心去做這個事情,真正地把一個完整的鐵路網給搭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