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一海

因為長期宣傳控煙,胡錦華的喉嚨仍保養極好,清亮脆耳的嗓音近乎配音演員。你一點也看不出這位身高1米8的老人,已年過七旬。
胡錦華,1942年生人,曾任上海市健康教育所所長,現任中國健康教育協會副會長、《上海大眾衛生報》社長、中國衛生科普報刊研究會會長、上海市吸煙與健康協會會長。曾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10年。
一系列的頭銜和履歷提醒著眾人,這位老人一生也就做了一件事:健康教育。退休十載,未忘初心。現在的胡錦華,已不甘心僅對上海貢獻自己50年的職業積累。在熱心者的動議下,一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民辦非營利企業——胡錦華教育促進中心在滬成立。
中心成立之后做什么?他說得非常概括而且意味深長:“讓更多的西部人遠行。”
讓更多的西部人出遠門
讓更多的西部人出遠門,在胡錦華,就是讓更多的西部人接受健康教育。
2011年冬天,四川大學華西公共衛生學院,西藏自治區副主席德吉為胡錦華鄭重地獻上了潔白的哈達,意味著一項預計三年時間完成的“援藏計劃”開始啟動,來自西藏自治區及周邊藏區縣鄉兩級醫療單位的1500名基層骨干醫生,將獲得高規格的醫衛培訓。
令胡錦華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名叫巴桑的西藏鄉鎮醫生,為了趕上這次培訓,先坐了1860公里的汽車,從阿里地區日幫鄉趕到拉薩。接著又是三天三夜的火車,從未出過遠門的巴桑方才抵達成都。
讓巴桑這樣的基層醫生,接受高規格專業培訓,正是胡錦華健康教育促進中心援藏計劃的初衷。“很多病沒有必要全擠去大醫院,通過基層一線衛生院便能夠解決,這樣病人也能減少許多等待的痛苦。”胡錦華借用一則通行世界的標準,為自己這段話作了注腳,“世界衛生組織提出,15分鐘車程便可以看病治病就證明居民享受到了合格的衛生保健。”
這一理念貫穿胡錦華50年的職業生涯。1995年,上海成為世界銀行對中國衛生貸款項目疾病預防健康促進子項目的8個城市之一,時任上海市衛生局副局長袁惠章將這一項目投放于上海市健康教育所,便是被胡錦華的話打動:“如果我們能勸阻1000名吸煙者戒煙,這比做1000例肺癌手術更有意義;如果我們讓大家懂得食用動物脂肪和食鹽過多的危害,增加水果、蔬菜的好處,這種一級預防戰略將遠遠超過無數個大醫院的先進醫療設備的影響。”
在中心秘書長胡弼華的建議下,胡錦華率先與西藏自治區衛生廳聯系。溝通之初,胡錦華一再向對方闡述觀點,“鄉鎮縣一級是衛生改革的基礎和保障”。共識達成的過程尤為順利。培訓地點就設置在成都華西醫科大學。
來自西藏的問候
選擇華西,首先是對其援藏經驗的信任。除了需要幫助學員們克服對大城市的陌生感,語言障礙成為培訓者最為頭痛的問題。經統計,西藏學員中一成以上不會說漢語。
從內地到西藏害怕缺氧,從西藏到內地的煩惱則是“富氧”——首次抵達平原的巴桑和同班同學們如同喝醉酒一樣頭腦昏沉,極度嗜睡。為此,華西醫科大學讓他們在開學前一天早上報到,學員們在宿舍里睡了一覺,直到下午醒來,方才恢復精神。
藏區醫療的薄弱和外援有限乃人所共知,這項援藏計劃也被被西藏衛生廳廳長普布卓瑪視為“一項創舉性的德政”——“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西藏衛生系統首次組織覆蓋全西藏的鄉鎮醫生到內地接受系統業務培訓”。
學員們對醫療技術的生疏,令胡錦華印象深刻。這些學員所在的鄉鎮衛生院由兩三個醫生對口一兩千人,平日里的工作僅限于負責包扎傷口、打打針、發發藥等。而課程僅有10天,培訓課程根據西藏農牧民衛生需求,針對國家醫改9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設置27個模塊的培訓內容,包括孕產婦與兒童保健基本技術與健康管理、飲用水衛生、結核病防治與管理、營養與食品安全、傳染病流行病學、老年人健康管理、慢病防治與社區管理、食物與農藥中毒診斷與處理、牧區常見傳染病現場診斷與處置、呼吸道與腸道傳染病流行過程及防控、免疫規劃……
在胡錦華和同事的課程設計中,有意回避了臨床內容,“基層醫生不需要高精尖的技術,而是需要大眾醫學認可的,全科醫生需要學習的”。胡錦華清晰地記得每一組數據,“西藏8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農牧區,農牧民保健意識薄弱,住院分娩率依然較低,孕產婦與嬰兒死亡率仍高居全國前列。
衛生教育在于點滴之功的日積月累,曾是《上海大眾衛生報》頭版名牌欄目“健康三人壇”作者之一的胡錦華,將筆耕不輟歸結于健康教育的理念。“三五百字,盡管篇幅不大,但猶如下個不停的毛毛雨,在潛移默化中讓大眾感悟健康。”
對健康教育的熱情,胡錦華自言五十年不變。當初畢業后被分配到上海衛生教育館,他便投身于做流動圖片、寫宣傳資料、辦各種展覽,忙得不亦樂乎。“當時衛生宣傳是政府號召,有組織與動員,衛生教育館如同健康俱樂部:文藝演出天天有,宣傳講座日日開。”胡錦華微笑地回憶道。
對藏區的傾注并不限于此,胡錦華健康教育促進中心還將投身到西藏自治區衛生廳開展的“提高西藏母嬰健康水平”項目。
在項目具體執行人——健康教育促進中心秘書長胡弼華看來,“首期培訓班從學員選拔、動員組織、集體赴川、課程設置、師資選擇,到教學管理、食宿安排、效果評估、結業返藏,每個環節都容不得一點差錯。”胡弼華說。
“援藏計劃”反響甚好,令胡錦華和胡弼華稍感欣慰,每次培訓結束后胡弼華總能收到不少短信,寫滿“衷心感謝”與“扎西德勒”(藏語“吉祥如意”之意)!
新疆牧民盼健康
順利完成首期援藏培訓后,援疆計劃的動議接踵而來。曾是老同事的新疆衛生廳副廳長李新華找到了胡錦華,希望能夠在新疆進行經驗復制。在做過“基地預算”后,胡錦華健康教育促進中心這一次選擇了湖南湘雅醫學院。
2012年5月,包括74名穆斯林學員的首期101名新疆鄉鎮醫生,來到了千里之外的湖南長沙。9天時間里,他們接受了湘雅醫學院兒科、康復科、急診科、婦產科、感染科等多科專家的全方位集中培訓。培訓班結束后,湘雅醫學院還為學員們頒發學業結業證書。
胡錦華坦言,健康教育的目的之一便是減少傳染病和慢性病。而對比東部沿海“傳染病發病率下降,慢性病上升”的現實,“新疆的情況略有不同,一些傳染病在局部地區仍在發生”,于是諸如結核病、艾滋病等傳染病的防治知識,在湘雅醫學院的9天課程中極為重視。
除此之外,包括防疫、老年慢性病人管理,婦幼保健及飲用水衛生等公共衛生知識等公共衛生知識和農牧區常見呼吸道、腸道、生殖道疾病的診斷處理等臨床知識。“借助基層醫生傳播理念,糾正居民的不良生活方式,這是投入最少收益最高的衛生保健對策”,胡錦華再一次強調了健康教育的重要。
事實上,胡錦華并不滿足于僅僅10天時間的培訓。學員返疆后的后續跟蹤服務及能力提升已擺上了健康教育促進中心的案頭。“建立長效跟蹤和恢復機制,對每一位學員的學習和實際應用情況作定期評估”,胡錦華健康教育促進中心的一份工作總結提到。而定期邀請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的師資親赴新疆對口幫扶,也成為胡錦華計劃中的一部分,“此次培訓醫衛常識只是作為一個起點,把內地先進的醫療技術帶到新疆,造福更多的農牧民才是我們的愿景”。
援疆計劃已有6期,年事漸高的胡錦華已不習慣頻繁地出遠門。不過每期學員名單和工作匯報材料,他都要求送到自己的案頭,逐一過目。
“健康教育的效果不可能立竿見影,而只能潛移默化。這些年,我親眼所見老百姓‘衣食足而知健康,我更相信無論歷史翻過多少頁,‘健康始終是不變的主題。”他說,“健康教育是一項清貧的事業,可即使‘一簞食,一瓢飲,我也‘不改其樂。”
在他的案頭,來自西部的問候越來越多,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