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政

1953年,弗朗索瓦·特呂弗在影評人安德烈·巴贊的引薦下,為法國權威雜志《電影手冊》撰寫鋒芒畢露的影評。因為言辭太過激烈,被他無情批評過的導演們很快就群起而攻之:我們拍得不好,你倒是去拍一部好的來看看?兩年后,特呂弗就拍出了自己的第一部長片——《四百擊》。
影評人的逆襲,幾乎可以說是法國電影新浪潮的起源——特呂弗、戈達爾、里維特、夏布洛爾都曾是知名影評人。正因為沒有系統地學過章法,才更能推翻既定敘事習慣和拍攝模式,另創一番天地。
這故事的前半段,如今還時不時地在我們身邊上演。前不久,一眾知名影評人與一眾知名導演在微博上進行了曠日持久的“隔空對罵”。到末了一位影評人無奈感嘆:“我也知道,最后結論肯定是要么你來拍一部,要么為了中國電影和氣一些?!倍栋茁乖飞嫌硶r,影評人“爛片通緝令”在微博上罵影片,也被宣傳方、麥特文化總裁陳礪志撰寫了長文進行聲淚俱下的反擊,用他的話說,“還有知名導演、業內人士抱團攻擊我?!?/p>
但故事大快人心的后半段,卻關乎天時地利人和,缺一都不可能發生。即便電影業發達如美國,也不會是另一個歐洲。周黎明說:“影評人要當電影人,多半是拍藝術片,要拍好類型片的先例的確不多?!敝贿@一句,就熄滅了歐洲以外99%的路燈。
更何況,對電影的熱愛,并非一定要以“做導演”來體現。面對“影評人,請你去拍一次電影”的譏刺,戴錦華大呼“沒道理”:“這不是無理取鬧么?Its not my job!”她自稱“對做導演從來沒感興趣過。每個人的能力類型不同,電影一直在誘惑我,但絕不是以參與制作的方式”。
既寫影評也寫書評的btr這樣解釋“批評”與“創作”的鴻溝:“語言和電影語言是不一樣的。影評人只是評價電影,沒有義務去影響電影創作。就像球評人,沒人會認為解說員會影響球隊的戰術吧?”
不想當“廠長”,就玩個跨界
而他的話同時也證明,在“語言文字”的范疇內,影評人是可以“跨行操刀”的。
許多影評人都已經有了他們的文字結晶——《為了報仇看電影》(韓松落)、《瘋狂影評》(圖賓根木匠)、《香港電影演義》(魏君子)、《紙間映像》(藤井樹)、《影君子》(周黎明)、《韓國電影史》(小韓譯著)……剛剛編譯了《暗香浮動:肖恩·康納利傳》的影評人大奇特說:“影評人得心應手的能力是找問題和寫作?,F在不是已經有些影評人變成編劇了嗎?”
記者采訪了“已經變成編劇”多年的前影評人顧小白。他說自己“從前是個電影青年,整天夢想著做導演。后來發現在中國當導演更像當廠長,需要的不只是創作能力,還要長袖善舞,會搞人際關系。從投資人到片場場工,需要兼顧太多東西。而我個人在這方面的能力是零”。但當編劇就不同,完全在他的能力控制范圍內,“不需要那么操心”。
這些年,顧小白為多部影視劇擔任了編劇,包括李少紅的《紅樓夢》和張藝謀的《山楂樹之戀》,也包括獲得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的《紅色康拜因》和威尼斯電影節“驚喜片”《人山人?!?。不過,他最近的一次露面卻是在高群書導演的《神探亨特張》中跑了個龍套,演了個街頭“換假幣”的不法分子。
說起第一次“觸電”的經歷,顧小白將銀幕人物的塑造也歸功于編劇創作:“演的是個三教九流的人物,身為編劇平時對他們的生活也多少有些了解。演員的職責是去豐富一個人物的內心世界,而這也是編劇最擅長的事情。有時候自己寫劇本也會把寫到的情節一個人預演一遍,來感受人物的心情。不是有人說么,有些編劇會像神經病一樣自言自語?!?/p>
和他一起搭戲的張立憲、孔二狗、王小山、作業本、鸚鵡史航等人,據說有些已頗有興趣準備從藝。但顧小白卻說自己沒這個打算:“說白了做演員需要能豁出去,人格隨時可以分裂,我自問性格內斂,不合適?!?/p>
上得了廟堂,入得了江湖
除了編劇,影評人龐大的看片量和電影信息儲備,使得“評”和“選”成為他們的核心價值之一。無論是上海國際電影節、華語青年影像論壇,還是多種多樣的民間私映會,都可以見到影評人們的辛苦成果。
妖靈妖已經擔任上海國際電影節志愿者多年。專門研究韓國電影的“小韓”也被電影節委任為韓國電影的選片顧問,每年要花3個多月時間進行遴選和審片工作。去年9月,中韓建交20周年紀念之際,上海大光明電影院舉辦“韓國電影周”,仍然邀請小韓來為影院選片。剛剛參與了《武俠大宗師張徹》一書的“本來老六”,也在電影節中作為嘉賓出席了“張徹回顧展”,與徐克、王晶、李仁港、陳觀泰等人共話“武俠宗師”。而當電影節展映片《非凡旅程》的字幕不盡如人意時,又是妖靈妖緊急聯系影評人Magasa和本南丹蒂,義務奮戰12個小時,對電影進行了全程聽譯。無怪乎有人說:“在我看來,上海電影節最光彩的一刻,是這三個救火隊員的故事,而不是廣末涼子、常盤貴子走上紅地毯……”
評選的故事還有許多。眾所周知,英國老牌電影雜志《視與聽》每十年就會召集一次當時最頂尖的影評人,評選出他們心目中的“電影史上最偉大的十部電影”,自1952年創辦以來延續至今。而就在去年,在影評人“大旗虎皮”和Magasa的組織下,“迷影網”聯系到了來自亞洲和歐美國家的135位電影工作者、學者及影評人,推出了屬于華人影迷自己的“影史十佳”榜單。
還有一些影評人,則活躍在民間各種放映活動的組織中,“藤井樹”就是其一。盡管她現在的正職是影視公司副總經理,仍然義務忙碌于“藤井樹觀影團”的歷次活動中。
“觀影團”的誕生原本是想營造一個滬上文藝青年的沙龍。藤井樹還記得放映的第一部電影是蔣雯麗導演的《我們天上見》,請到的嘉賓是寧財神。原意只是小眾包場,給電影迷們一個暢所欲言的機會,“把對電影的討論從網絡虛擬狀態移入現實”。沒想到效果異乎尋常地好,“大家都特別愿意討論”。
“觀影團”辦了將近兩年,如今許多片方會直接找到“藤井樹”,向她推薦放映新上映的影片,也有越來越多的影院愿意為觀影團免費提供觀影場次?!拔彝ǔ约合瓤匆槐?,鑒別一下好壞?!碧倬畼湔f,“不過也難保會遇到被觀眾齊聲批評的爛片?!边@樣的結果,有時會引來片方的不滿,有些片方甚至要求觀影會必須保證觀眾的口碑。對此,藤井樹說得很明白:“觀影團的唯一原則就是不收買觀眾——事實上,也無法收買——每次都是在微博上放出看片消息,動作快的觀眾就能搶到票,看完電影以后就各自回家發微博談觀感,這怎么干預?”
一時廬山外,一時山中人
和藤井樹一樣,許多影評人開始轉而參與或影響電影創作,從營銷策劃到市場分析、創作顧問、影院排片,不一而足。木雕禪師、圖賓根木匠、大奇特等人都在此列。木衛二說當年和他一起出道的影評人們,有不少早就轉做策劃營銷,目前也都已經“起來了”。
就在前不久,許鞍華導演的女作家蕭紅傳記片《黃金時代》,還公開在微博上發布招募消息,尋找對電影懷有熱情的人,任職隨片宣傳工作,得到了不少影迷的響應。韓松落稱他有一位朋友曾經去應征,對劇組將要面臨的苦況深有體會:“最冷的時候在哈爾濱拍攝,梅雨季節又要跑去香港,氣候非常惡劣,物質條件也非常差,時間又很長。最主要是處在那種一點都不容有失的環境下,精神壓力其實非常大?!?/p>
親身經歷過電影制作,對影評人而言,影響是雙面的。一方面,創作與評論可能存在利益沖突,進了這個圈子,就不再是身處“廬山之外”,可以“橫看成嶺側成峰”。從這點來說,參與電影制作的影評人都該三緘其口才是。但另一方面,知道“拍電影非常難”,知道創作上的得失甘苦,往往也能令影評人的評價更趨公正和專業。正如韓松落所言:“不會因為個人的一時喜好就將電影一票否決。拿時下流行的‘金線來說,跨過這條‘金線,再談個人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