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純

“總結這一年,我深以為傲的并不是金鑼今年又實現了多少營業額、擴大了多少產能,而是在今年,金鑼通過夯實基礎,深耕渠道,取得了業績發展“質”和“量”的雙突破。”金鑼集團總裁郭維世這樣總結2012年一年的收獲。
回顧金鑼集團近年來的發展軌跡,用“跨越式發展”來形容無疑最為貼切。2009年至今,金鑼熟制品銷售年均增長達30%;不僅連續四年蟬聯“中國最受消費者喜愛的十大肉制品品牌”,還連續三年入圍“中國企業500強”榜單和“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榜單……如今,金鑼集團已然肉制品行業前三甲。
“質”“量”雙升的平衡路徑
經歷了全球范圍的經濟危機、食品行業的信任危機之后,越來越多的企業放棄了原先粗放型經驗管理的模式,開始探索一種平衡穩健的發展之路。
“從金鑼的經驗來看,平衡發展之路無疑是一條‘質‘量齊升的可持續發展之路。‘量是速度,代表著企業業績、規模、增長率等等最直觀的成就,而‘質是厚度,它包括調整產品結構、創新營銷模式、拓展營銷渠道、加強品牌影響力等等。” 郭維世這樣闡述他眼中企業的“質”和“量”的關系,他認為,這二者不僅僅是互為因果,而是相互促進。
業績的量變源自企業對消費市場的深刻洞察,包括金鑼在內的肉制品加工企業都會面臨這樣的課題:在消費者們日益“刁鉆”的舌頭下,如何保持自己的產品及品牌被市場認可?
“金鑼肉粒多系列產品的推出正是在上述市場背景下做出的有益探索。”金鑼集團產品負責人稱,“在2009年以前,火腿腸中溫市場的領導產品處于缺位的狀態,正是這個契機,使得口感和營養成分都更勝當時市場主流產品的肉粒多迅速取得了先機,成為風靡全國的高端火腿腸代表產品。”肉粒多系列產品的特質有目共睹,即便是三年后的今天,依然在國內市場上經久不衰,引起眾多同行企業競相效仿。它的成功折射出金鑼集團對整個市場的產品、渠道布局。
圍繞著產品結構調整和經營目標轉變,金鑼集團力求達到1+1>2的效果,尤其在渠道建設和團隊建設方面,金鑼集團的全國市場的團隊,完成了全國的營銷布局;而品牌建設方面,金鑼集團完成了從生產型企業向營銷型企業的完美轉變,將自身的影響力從行業轉向至更加廣泛的大眾市場。
行業巨頭的秘密
現在的金鑼集團,擁有員工三萬多人,在全國設有11處生產基地、18000多家專賣店、生豬屠宰能力全國第一、年銷售額近400億元,然而這些數字還在不斷地被新的記錄所取代。
而在這串數字背后更深層的,是金鑼集團二十年如一日的對產業鏈的深耕,如果說“質”代表了金鑼集團成功的誘因,那么,深耕產業鏈則觸及到了可持續發展的核心。
數十年來,金鑼集團探索、構建出肉制品全產業鏈的“金鑼模式”,自2008年起,金鑼集團計劃斥資20億元自建生豬基地。截至目前,僅在山東建立的大型養殖基地便達16處之多,規模和技術都已相當成熟,山東試點成功后,金鑼又將規模化養殖推行致全國。2011年,規劃投資8億元的金鑼通遼養殖基地便在內蒙古破土動工。
在規模化養殖過程中,金鑼不但通過自建大批飼料廠,自主研發飼料,對飼料品質進行全面把控;還通過進口種豬、自繁自養等途徑,使肉制品加工從源頭得到了保證。
“規模化養殖是金鑼集團未來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也是‘質‘量平衡發展最重要支撐。”幾年來,金鑼集團的產品結構不斷優化,優特級銷售貢獻比重提升,明星產品矩陣初見規模,渠道建設從區域到全國。而這些成效,又為金鑼集團下一步的擴張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有業內人士認為,單純依靠規模擴張實現發展的企業在后期會引發種種弊端,尤其是關系到市民飲食安全的食品行業,在實現自身規模增長的同時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金鑼集團的成功無疑給行業內企業樹立了一個樣本,食品企業只有實現“質”和“量”的雙重提升才能帶來企業經營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