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琛 范子萌


最近,“李某某涉嫌強奸案”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在圍觀撲朔迷離案情的同時,該案反映出的另一個問題也引人深思:為什么酒吧這種地方,未成年人可以隨意進入呢?
早在2007年,《未成年人保護法》就明文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煙酒。但現實中,明文禁令卻淪為一紙空文。
“不要讓我死”
“請先想象這么一個情節。
你在一個悶熱而密不透風的壁櫥里蹲著。你沒辦法思考,也沒辦法看見東西。你的腿不受控制地顫抖。你那親密的朋友正坐在你的旁邊,將他的頭埋在雙腿之間。
門上傳來了重擊聲,有人大喊著:‘打開門!你那些在浴室的朋友用含糊不清的語言大聲道歉。喧嚷聲、吼叫聲此起彼伏。突然,門砰地一聲打開了,伴隨著一個成年人的叫喊聲,‘你們一直在喝酒么?更多的叫喊聲傳來,‘誰買了這個?!
一個在壁櫥外的16歲小女孩抽泣著:‘這是我的,是我昨天從超市買來的,我不知道會發生這些事情……
壁櫥的門打開了,刺眼的白光照了進來。你和你的朋友們滾了出來,茫然無措。另外一個成年人對著你大吼,但是你根本沒聽進這些。你坐在床上,感到這些事情令人厭惡。你的朋友們都哭了起來。你趕緊跑到浴室,控制不住地吐了。
……”
事實上,這個情節不是想象出來的,而是14歲的華裔少年小金記錄的不久前他親身經歷的一場痛苦事件。
出生于美國新澤西的小金,今年暑假參加了一個國內機構主辦的面向海外華裔青少年的“尋根之旅”夏令營。
在該夏令營的北京營,小金度過了一段快樂的時光。然而,在7月24日至8月2日的西安營活動中,一場意外發生了。
7月29日晚,一個來自亞特蘭大的16歲華裔女孩在酒店對面的超市買了幾瓶啤酒和一瓶白酒。隨后,女孩邀請包括小金在內的三個男孩(11歲到14歲)到她房間喝酒。
“我沒有考慮到可能的后果,就和他們一起喝了,然后就變得不舒服。”小金回憶道,“后來那個女孩的頭撞到了浴缸上,昏了過去。而我也喝醉了,胃非常難受,吐了好多次。”
幸好,幾個喝醉的孩子被老師及時發現送往了當地醫院。
“我記得,那天下著雨,我被人攙扶著走出了房間,一只腳沒有穿鞋子,沾滿了泥巴。后來,我被人丟在了醫院的床上后,又吐了幾次。我的腸子無法言喻地刺痛著,像有一團火在燒。”小金說,“我當時很害怕,眼淚都流了下來,拉著醫生喊‘不要讓我死。”
小金最后被確診為酒精中毒,在醫院打了點滴后才脫離了危險。
而此事的結果,參與喝酒的四人均被夏令營除名。小金在第二天被從上海趕來的姑姑接回家中。
在學校,小金是學業全A的好學生,他坦言,這次的經歷讓他感到非常羞愧,“作為一個想給自己朋友們深刻印象的幼稚青年,我想,喝烈性酒一定能證明我是成熟和勇敢的。然而,我讓父母和老師失望了。”
回到美國之后,小金查閱了相關資料,得知許多有害的結果都是由未成年人飲酒引起的。根據網站alcoholnews.com的介紹,那些飲酒的年輕人可能會遭受發育遲緩、缺乏判斷力、視力損傷的影響,給青少年留下了心理陰影,甚至破壞他們的生活。
更多時候,那些飲酒過多的未成年人可能會遭受到更嚴重的后果:死亡。在中國,每年有8000多人死于酒精,而與在酒精相關的死亡中,有相當多人是21歲以下的青少年。這些青少年的死因是酒后駕車,酒精中毒等。
小金認為,所有這些本來都是可以避免的,“這永遠不可能發生在美國。超市的收銀員一定會拒絕賣給我們這些愚蠢的孩子如此烈性的酒。難道在中國就沒有相關的法律法規嗎?”
之后,小金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父親金泓平。
“后來,我們一起去咨詢了我的律師朋友。我們得知,原來在2007年,中國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就明文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煙酒,但好像執行得并不是很好。兒子說,在他們住宿的酒店內以及附近有許多酒吧和售酒商場,但沒有看到任何的警示不得向未成年人出售煙酒的標志。”金泓平告訴記者,在美國,年齡不滿21歲的年輕人被禁止飲酒。一般情況下,出售含有酒精飲料的零售商、酒吧和有售酒水執照的餐廳都會按照規定要求年輕人出示身份證明,以確認是否已經達到了合法年齡。對違法者,美國各州規定的懲罰有所不同,飲酒者可能會被罰款250美元到300美元不等,吊銷駕駛執照或者推遲獲得駕照的時間為半年到一年不等,有的情況還會被罰參與社區義務勞動數天;商家可能面臨被罰款甚至吊銷營業執照。
此外,美國社區和學校都鼓勵學生嚴格遵守法規規定,要保持自己的健康程度和良好的生活習慣,同時也鼓勵家長加強對孩子的教育和嚴格管理。
在與兒子交流之后,金泓平鼓勵兒子盡可能把壞事變成好事:推動中國切實執行禁售煙酒給未成年青少年的法律法規。
記者了解到,小金已經起草了一份禁止向未成年人售酒的呼吁書,并將由所有今夏參加此次西安夏令營營員、家長和領隊老師簽名。
“我已經通過朋友將這封呼吁書轉致上海政協和上海人大的委員,看看他們能否提出相關提案,在上海率先通過有關法規,真正做到禁止銷售酒精類產品給未成年人。”金泓平說,“如果有機會的話,我希望還能將這封呼吁書轉達至全國政協委員姚明,看能否提議給全國兩會。姚明的NBA球星身份,在海外華裔青少年中有巨大影響,如由他來提案,一定能獲得國內外青少年和家長的廣泛認同和支持。”
說“不”有多難?
記者了解到,除了2007年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1999年6月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15條中就有明確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和學校應當教育未成年人不得吸煙、酗酒。任何經營場所不得向未成年人出售煙酒。”
不僅法律層面如此,商務部出臺的部門規章亦如此。2005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酒類商品零售經營管理規范》也曾明確,全國酒類經營者不準向未成年人出售酒類商品。
2012年,商務部出臺《酒類流通管理辦法(修訂)(征求意見稿)》,規定酒類流通實行經營者備案登記制和溯源制;向未成年人售酒者,處2000元以下罰款。新規稱,必要時酒類經營者應要求買酒者出示有效身份證件。
從《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到《酒類流通管理辦法》,出臺最早的距今14年,最晚的是去年,如此多的法律法規明令禁止向未成年人銷售煙酒,卻未能達到“令行禁止”的效果,讓人不禁要問一句:為什么?
上海政法學院教授、上海市未成年人法研究會會長姚建龍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訪時表示,這與我國的酒類銷售管理、法律法規的執行等密不可分。
“另外,在國外,人人都是監督者,只要看到賣酒給未成年人,任何人都可以舉報,已經形成了一個非常嚴格的社會氛圍。加之違法的成本非常高,商家不敢冒這個險。”姚建龍說。
在姚建龍看來,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則是:與我國源遠流長的酒文化有關。例如,“幫爸買盒煙去”、“給爺爺買瓶酒去”,這種跑腿買煙酒的活兒是很多人童年的記憶,而這在很多商家和家長看來也似乎再正常不過了。
“在中國的很多地方特別是北方,不少父母在喝酒時就會把小孩叫過來喝一點,美其名曰:培養酒量,不能喝酒說明你的社會交往能力不行。”姚建龍說,“還有一次,我看到一條微博,大致是某地有個校長請學生吃飯,但只邀請學習比較好的學生還配了圖。當時,我就看見照片里他們杯子里裝的都是紅色的液體。我第一時間就轉發微博問,校長先生請學生喝的是什么東西,學生是不能飲酒的,但是并沒有引起特別的關注。”
姚建龍認為,這些都是文化現象,“且不說摻雜著經濟利益的酒類銷售者,就連從事青少年教育的工作者和孩子的家長,他們也經常沒有這些意識,不把孩子喝酒當回事兒,那還會有多少人來重視這些相關的禁酒條文呢?”
其實,酒文化是無處不在的。例如,俄羅斯、英國都有很深厚的酒文化,美國和日本也是這樣。但是,這些國家對“禁向未成年人售酒”的規定比我國來得更早、更嚴厲,執行情況也更好。
“只能說,未成年人法在我們國家的法律體系里地位相對較低。我認為,首先要加強未成年保護法法律法規的宣傳。其次,執法環節確實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在中國每出現一個問題,都會涉及到執法部門不明細,管理不明確的問題。多部門聯合執法,到最后往往變成互相推諉。兒童利益最大原則,這種觀念恰恰是執法部門缺乏的。”姚建龍略顯無奈。
因此,姚建龍建議:第一要明確執法主體;第二要將相關法律法規明細化,加強可操作性,比如酒類的銷售場所有統一的禁止標志,酒類從業人員都應該接受相關培訓;第三,除了家長監督、學校教育之外,全社會也要有這個意識來共同監督。
事實上,記者從本月初舉行的《上海市未成年人保護條例修正案(草案)》解讀會上了解到,修正案草案已將酒吧列入未成年人“不得進入”的場所,酒吧經營者要在門口明顯位置設置未成年人禁入標志。
作為《未成年人涉酒吧犯罪研究》課題組負責人,姚建龍也參與了此次草案編寫工作。他表示,酒吧比一般的營業娛樂場所還要更惡劣一些,它更容易滋生一些危害行為,傷害未成年人的權益。
據姚建龍調研發現,未成年人涉酒吧犯罪案件這些年呈現了一些新的特征:(1)戶籍未成年人數量多,職技校學生比重大;(2)犯罪主體均缺少家庭關懷;(3)犯罪類型集中且均為共同犯罪,具有暴力性、突發性。(4)酒吧招募未成年人“充場”、做“酒托”現象顯著。
另據上海各區檢察院出具的數據統計顯示,近年來,上海市未成年人涉酒吧犯罪案件呈現上升趨勢。黃浦區2008年未成年人涉酒吧案僅1起涉案1人,而截至2012年8月已有3起涉案11人,其中9人為未成年人,除了這些涉嫌刑事犯罪的未成年人外,今年還有20余名未成年人因未滿刑事責任年齡、患有憂郁癥等原因免予刑事處罰。靜安區自去年以來發生4起該類案件;徐匯區自2009年至2012年,未成年人涉酒吧案累計發生6起涉案31人,閘北區也有此類案件發生,且案件數量不斷上升,主要集中在財產犯罪和性犯罪。
“所以,必須不允許他們進入酒吧,這就涉及到查驗身份證等具體管理制度。”姚建龍說,具體可以參照此前禁止未成年人進網吧,從執法部門定時抽查,到最后形成全社會對未成年人沉迷網絡危害的共同意識,未成年人禁酒恐怕也需要經歷這么一個轉變的過程。
“有一條新聞我印象很深,很多地方都出現老年志愿者,自發到網吧去監督、舉報網吧違法接納未成年人現象。其實,這樣無形中也就加強了當地的執法力度。”姚建龍強調,預防犯罪最好的方法不是懲罰的嚴厲性,而是懲罰的及時性和必然性,“如果知道向未成年人售酒一定會立即受到懲罰,沒有逃脫的可能性,即使懲罰是很輕微的,它對于制止或者預防向未成年人售酒也是最管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