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羽
太行山一直是蕭海春心中的圣山,是中國畫的源點之一,它孕育了北宋山水畫,也孕育了中國山水畫的氣格。
在喧嘩的中國畫壇寂寞地守望家園,沉潛于傳統經典二十余年的蕭海春,近日在松江區石湖蕩養石路建成一個集藝術創作、展示、教學、交流等多方面功能的大型工作室。在一個高科技廠區里突然出現了一座中國江南園林本身就是一個創意,而在園林一側還有一個4000多平方米的工作室,工作室里還有一座涼亭可供喝茶聊天,畫家可以在工作室里創作超過長30米、高10米的巨作,也可以在此以身手示范進行教學。
蕭海春表示,這一工作室并不僅僅是為了他個人有個良好的創作環境,更重要的是希望能夠成為面向社會、傳承中國傳統藝術精髓的基地。
蕭海春以深厚的水墨畫功力、富有中國詩性的感悟與自覺進行哲學思考的創造力,對中國畫傳統基因進行了深刻挖掘與深層領悟。故而在長期的實踐中,他的作品才以蘊蓄勝、以質量勝,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他認為:中國畫離不開獨特的媒材,但卻不是按媒材區分的畫種,它一直都與歷史悠久的中華文化臍帶相連,民族的文化價值觀念和民族審美思維已經融化到中國畫的歷代經典之中,只有對經典元素入木三分的領略與把握,才可能在文化內涵與藝術審美上實現笪重光所謂的“天懷意境之合,筆墨氣韻之微”。
也基于這樣的認識,蕭海春近年來似乎進入一個井噴期,以極大的熱忱接連創作了《錦繡石壁》、《摩詰詩意圖》等一系列山水畫巨作,得到國內美術圈的關注。他去年還在上海美術館推出“煙云自在——蕭海春水墨藝術展”,對其數十年的藝術探索進行了階段性的總結,獲得學術界和觀眾的高度評價。
其實,蕭海春的長期沉寂并非大隱于市,也非孤傲而拒人千里之外,而是潛龍于淵。事實上,他不僅是中國山水畫的創新者,也是中國山水畫優秀傳統的布道者。就拿最近十年來說,他就耗費了不少時間,以教學方式來貫徹新時代背景下形成的藝術理念。他曾在上海劉海粟美術館成立蕭海春山水畫工作室,親自帶教幾十位學生。這些學員在他的悉心指導下,從山水畫現狀出發,回溯歷史,立足山水畫本體,對傳統經典反復解讀并到名山大川寫生。現在,他還在上海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兼職,帶了一批研究生。而此次成立工作室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希望能夠為這些學習中國畫傳統精髓的學生提供一個教學、觀摩、創作、交流的場所。
蕭海春說過:現代的物質文明不斷地侵蝕我們的生存空間,可以讓人徜徉的山林日漸窘迫。我在封閉的屋子里只能借用宗少文臥游方式釋放出與自然保持親和的情感,以維系被割斷的自然脈息。但只要有可能,蕭海春就會一頭扎進大山深處,去諦聽自然的歌聲與嘆息。比如太行山,一直是蕭海春心中的圣山,是中國畫的源點之一,它孕育了北宋山水畫,也孕育了中國山水畫的氣格,北宋畫家李成、范寬、郭熙等無不受到太行山的巨大影響,蕭海春早年就多次帶領學生上太行山寫生,積累了豐富的素材與感悟,在感情上也一再提煉。
前些年,蕭海春帶領上師大美術學院碩士生與部分弟子在太行山區、黃土高坡寫生,收獲頗豐,最近,祥云、俊娜、程璐三位上師大研究生聯合舉辦的“三人太行行”寫生畫展在上師大美術學院畫廊對外展出,引起好評,近百幅作品包括行走太行山的寫生、水墨、速寫等,或寫意奇峰打草稿,或細筆描摹農家樂,或鐘情荒村古木,或勾畫谷底水邊,所展作品均初具氣象與規模,既體現了蕭海春在山水畫教學上的豐碩成果,也呈現了年輕的美院學生對中國山水畫傳統的敬畏與虔誠。